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258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88篇
综合类   205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10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In this article we critically examine the ‘integration imperative’ in trans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build on social constructivist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o suggest alternative approaches of knowledge co-production in transdisciplinary settings. Our argument builds upon a body of literature in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to cull insights about knowledge co-production, social learning, and the ecology of team science, particularly as it relates to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Couched in this transdisciplinary literature, we demonstrate, is the assumption that integration necessarily can and should be a regulative ideal. We critique this assumption by examining the ‘messy’ politics of achieving consensus among radically different, and sometimes irreconcilable, ways of knowing. We argue that the integration imperative conceals the friction, antagonism, and power inherent in knowledge co-production, which in turn can exclude innovative and experimental ways of understanding and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By way of conclusion, the final section explores three alternative models of knowledge co-production – triangulation, the multiple evidence-based approach, and scenario building – and illustrates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the arctic, focusing on alternative means of cross-boundary engagement with indigenous ways of knowing.  相似文献   
102.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街谷内上风建筑与上游阻挡建筑的间距(D),即上游建筑间距,对街谷内空气流动特性和气态污染物分布规律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街谷内迎风区的气流速度基本不随D的变化而变化,而背风区和中心区的气流速度随着D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并在D=90m时,气流速度达到最小值.相应地,在D=90m时街谷内污染物浓度最高,表明D存在最不利值,在城市规划中应尽可能避免该间距.当D大于90m时,D越大,污染物浓度越低,而D小于90m时,D越小,污染物浓度也越低,可以同时实现节约用地和减小交通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3.
为了实现面向突发事件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提出了智能建筑突发事件的抽象模型、基本运算操作及优先权分配机制,并根据突发事件监控和管理的目标,提出了IBMS的"分布式虚拟应急中心"集成结构.  相似文献   
104.
建筑物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从材料的开采生产,建筑物的建造、运行直至建筑物被拆除来研究建筑物的环境影响。在一个涉及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以及建设场地的环境影响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建筑物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模型BEPAS(BuildingEnvironmentalPerformanceAnalysisSystem)。模型从3个方面:建筑设备运行、建筑材料和建筑场地来研究建筑的环境影响。最后,测算了一个案例,分析了其环境影响水平。  相似文献   
105.
固体废弃物在新型墙体材料中的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在新型墙体材料中的各种资源化利用。将各种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缓解资源紧张现象,是利国利民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6.
利用大涡模拟软件FDS对某居民楼火灾发生发展和烟气传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烟气质量浓度在侧间-走廊建筑的分布情况。在不同房间的目标位置设置探测点,分析烟气质量浓度、CO体积分数分布。结果表明,距离火源位置最远的房间烟气质量浓度、CO体积分数最高且在短时间内达到致死浓度;烟气更容易在最远的房间聚集,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始终比其他房间的危险性要高。对于此类居民楼建筑火灾中的人员安全而言,最远端房间的危险性最高,火灾时要着重注意此区域的疏散。此外,在走廊顶棚上间隔适当的距离设置了挡烟垂壁,并且模拟了该工况下烟气质量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加入挡烟垂壁后走廊的烟气蔓延相对均匀,各个房间烟气质量浓度更为接近,最大烟气质量浓度也有明显降低,从而延缓了整个建筑达到危险状态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7.
高层学生公寓防火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归纳总结学生高层公寓火灾伤亡事故致因因素,利用事故树分析法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得出最小径集,找出控制事故发生的途径,并利用“瑟利模型”建立防火体系,得到此类火灾事故防控措施,即一要通过培训和教育的手段,提高人感觉火灾危险的敏感性,使人处于安全状态并能够迅速、敏捷、正确地做出行为响应;二要保证物处于安全状态,确保电气设备、建筑物本质处于安全状态,并使建筑物能发挥性能化灭火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火势,为疏散争取时间.本文能为高校高层学生公寓预防和控制火灾伤亡事故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8.
高层建筑火灾救援力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正不断地向高空发展,城市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数量日益增多。然而,高层建筑在朝向现代化、大型化和多功能化发展的同时,也由于楼层高、功能复杂、设备繁多,在火灾发生时不能像一般建筑从外部灭火,给扑救工作和人员疏散带来了困难。本文作者对火灾进行了分类分级,建立了火灾蔓延模型,依据高层建筑火灾发生发展的一般特点和基层中队进行灭火救援的基本要求,针对不同过火面积等不同情况,提出了高层建筑火灾第一救援力量调派方案,建立了增援力量模型,有利于快速生成救援力量方案,为消防队有效调度和科学利用消防资源,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的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实现快速灭火提供了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109.
针对上部结构荷载不大,场地内回填土较厚且回填时间较长的某一轻型厂房,笔者选择人工挖孔桩,冲击式夯扩桩和换土垫层三种不同的基础施工方案进行比较,在保证强度、刚度、稳定性和严格控制基础沉降的前提下,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0.
Indoor radon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health hazards for mankind. Common building materials used for construction of houses, which are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this gas in indoor environment, have been studied for exhalation rate of radon. Non-nuclear industries, such as coal fired power plants or fertilizer production facilities, generate large amounts of waste gypsum as by-products. Compared to other building materials waste gypsum from fertilizer production facilities (phosphogypsum) shows increased rates of radon exhalation.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solid state alpha track detectors, CR-39 plastic detector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indoor radon concentration and the radon exhalation rates from some building materials used in Egypt. The indoor radon concentration and the radon exhalation rate ranges were found to be 24–55 Bq m−3 and 11–223 mBq m−2 h−1, respectively. The effective dose equivalent range for the indoor was found 0.6–1.4 mSv y−1. The equilibrium factor between radon and its daughter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elative humid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