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5篇
  免费   1040篇
  国内免费   1725篇
安全科学   2277篇
废物处理   231篇
环保管理   1861篇
综合类   5160篇
基础理论   1292篇
环境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551篇
评价与监测   748篇
社会与环境   660篇
灾害及防治   594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228篇
  2022年   389篇
  2021年   464篇
  2020年   431篇
  2019年   427篇
  2018年   355篇
  2017年   438篇
  2016年   523篇
  2015年   525篇
  2014年   580篇
  2013年   762篇
  2012年   838篇
  2011年   948篇
  2010年   614篇
  2009年   643篇
  2008年   547篇
  2007年   689篇
  2006年   607篇
  2005年   482篇
  2004年   370篇
  2003年   361篇
  2002年   308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0篇
  1972年   18篇
  1971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河流健康内涵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近10~15年中外文献中有影响力的36个河流健康概念进行分析,经过样本选取、指标提取、量化处理等过程提炼出最频繁出现的能代表其内涵的6个标准,即:维持结构完整性、自然生态功能发挥、满足人类社会合理需求、处于良好状态、河流管理工具和目标、建立河流基准状态。基于此,对河流健康概念进行了重新架构:河流健康是指河流生态系统特定的良好状况,可以作为河流基准状态以及河流管理的目标,在这一状态下,河流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自然生态功能,并满足人类社会合理需求,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对30个有关河流健康表征指标及评价方法的文献进行分析,识别生物指标、水质参数、形态结构、河床底质、水文条件以及河岸带状况等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6个指标,指出河流健康的表征指标及评价标准应根据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影响以及功能定位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12.
在遥感图像基础上,利用GIS技术从景观指数方面定量分析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在东西、南北和西北至东南3个方向上的梯度变化。结果表明:次生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与针叶林的梯度变化明显,并且在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从西北至东南方向的梯度变化最为复杂, 斑块数量与面积分别呈“升—降—升—降”与“升—降—升”的波动变化趋势,而边界密度与平均最近距离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两端破碎度高但连接性好,中部相反。针叶林从北至南的梯度变化最为简单,斑块面积减少,破碎度与复杂度降低,南北两端分布较多,中部较少。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格局在不同方向上的梯度变化研究为地震后该地区的植被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13.
对汉江堵河流域9个点位为期1年的地表水水质理化特性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应用〖WTBX〗t〖WTBZ〗检验进行水质季节性变化分析,聚类分析进行空间相似性分析以确定空间尺度的分类情况,判别分析识别显著性指标,并以此反映上述空间聚类分析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Cl-、总溶解性固体(TDS)及浊度(Turbidity) 3项指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时间差异性;②温度、pH、NO-3、TP表现为丰水季显著大于枯水季,而SO2-4、HCO-3、NH+4、 DO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枯水季显著大于丰水季;③空间聚类分析将采样点分为4类;④判别分析体现出良好的指标降维能力,仅需4个指标(NO-3、TDS、SO2-4、HCO-3)即可反映整体水质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914.
为了科学合理施用磷肥,减小对设施农业环境带来的污染风险,以北京市大兴区设施农业集中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农业剖面土壤(0~100 cm)磷素含量的测定分析,探究磷素累积与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设施农业表层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变化范围大,显著高于周边粮田土壤,主要跟不同种植年限农户的施磷量相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逐渐减小,呈现表聚特征,其中土壤ω(全磷)范围在0.38~2.58 g·kg-1,ω(有效磷)范围在1.60~256.00 mg·kg-1.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15 a左右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少,趋于稳定,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无机磷主要集中在设施农业表层土壤,其中Ca-P占无机磷的比例最大,达到了98.38%,Ca10-P是最主要的Ca-P形态,含量占Ca-P的78.70%,Ca2-P占比最小,仅占9.50%.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呈现表层土壤富集,向下减少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土层深度,不同形态无机磷占全磷比例变化存在差...  相似文献   
915.
为定量评估生物炭对主粮作物产量的影响,收集了公开发表的116篇相关文献,共866对数据,采用Meta分析法定量分析了生物炭对我国主粮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因子,同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进一步解释了因子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生物炭施用后可改善主粮田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主粮作物产量,平均增产率为8.77%.其中,当生物炭pH为7~8时,平均增产率最大,可达26.49%;其C/N<60时,平均增产率为13.73%,显著高于C/N≥60的平均增产率.将生物炭施入酸性或中性土壤中,更能发挥其增产效应.当施炭量为10~20 t·hm-2时,小麦和玉米的平均增产率最大;施炭量为15~25 t·hm-2时,水稻平均增产率最大.但是,不同施炭水平的水稻增产率相近,可考虑损失部分产量,适当减施以兼顾经济效益.此外,生物炭增产效应会随施用年限增加而不断减弱,一般3 a后增产不显著.SEM表明生物炭施用量不仅直接影响主粮作物产量,还通过改善土壤肥力间接影响主粮作物产量,而生物炭C/N和pH仅通过改善土壤肥力影响主粮作物产量.因此,今后...  相似文献   
916.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引导和培育公众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根本保障。本文以2003年和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为基础,评估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新疆、西藏、海南及港澳台地区)的公众环境意识,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揭示了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时空差异特征,甄别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结果表明:(1)2003—2013年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基本维持不变,环境付费能力大幅下降,但公众对环境意识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2)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空间演化形态表现为整体分布规模略微缩小,省域公众环境意识空间差异显著,中西部地区环境意识有所增强,东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处于较高水平;(3)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加剧;空间局部特征以高—高型和低—低型最为显著,各省份空间相似度较高;(4)人口密度、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教育经费投入、地区环境污染程度及地区城市设施水平等因素均对公众环境意识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17.
张忠兴  樊晓燕  李星  高玉玺  赵君如 《环境科学》2022,43(10):4536-4544
抗生素共暴露对污水处理厂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及微生物群落聚集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历史抗生素接触胁迫差异(遗留效应)是否能决定微生物和ARGs对抗生素复合污染的响应尚不清楚.通过选择高浓度(30 mg ·L-1)磺胺甲唑(SMX)和甲氧苄啶(TMP)作为历史接触胁迫条件,探究SMX和TMP复合污染对ARGs、细菌群落及其交互作用的短期影响.基于高通量荧光定量PCR,共检测出13种ARGs,它们的绝对丰度介于2.21~5.42 copies ·μL-1(对数值,以DNA计,下同),其中sul2ermBmefAtetM-01是样品中最主要的亚型,绝对丰度在2.95~5.40 copies ·μL-1之间;SMX和TMP复合污染会引起ARGs和可移动基因元件(MGEs)的富集,但其对各亚型的影响不同,且SMX的历史遗留效应高于TMP;不同接触史的复合污染下,ARGs间的共现与互斥模式均存在;MGEs (尤其是intI-1)与磺胺类(sul1sul2)、四环素类[tet (32)]和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霉菌素类抗性基因(ermB)均呈显著正相关性;基于微生物全尺度分类发现各类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复合污染的响应不同,且条件丰富菌属(CAT)得到了显著富集;陶厄氏菌属(Thauera)、假黄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是优势的抗性菌属;网络分析共发现31个ARGs的潜在宿主,以条件稀有菌属(CRT)为主,尤其是Candidatus_Alysiosphaera和纺锤状菌属(Fusibacter)与多种ARGs呈现正相关,是多种ARGs的潜在公共细菌宿主;部分稀有菌属[RT,变异杆菌属(Variibacter)、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管道杆菌属(Cloacibacterium)等]是转座子IS 613的潜在宿主,在ARGs的增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研究揭示了污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历史胁迫对ARGs赋存特征和及其宿主细胞的遗留效应,可为削减抗生素复合污染引起的ARGs污染提供新思路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18.
为研究兰州市夏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和来源,采用实时在线监测仪器TH-300B (GC-MS/FID)等多种设备联用,于2021年7月开展为期1个月的综合观测.结果表明,监测期间总挥发性有机物ρ(TVOCs)为99.77μg·m-3,烷烃占比最大,其次是芳香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烯炔烃和卤代烃占比较小,各组分浓度呈现早晚高,中午低的日变化特征.VOCs臭氧生成潜势(OFP)前10种物质贡献率占57.3%,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潜势前10种物质贡献率占93.10%,以芳香烃和高碳烷烃为主,其中,甲苯和间/对-二甲苯对OFP和SOA贡献最大.采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污染来源解析,其中工业溶剂源(22.25%)、油漆涂料源(21.70%)和机动车尾气源(16.25%)是研究区环境空气中VOCs的主要来源;基于污染源排放清单法,2017年兰州市VOCs排放量为94761.6 t,主要来自溶剂使用源和移动源,贡献率分别为56.70%和18.03%.因此解决兰州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实现O3和PM2.5协同控制,应以工业溶剂排放和机动车管控为主,重点减少VOCs中甲苯和间/对-二甲苯等芳香烃化合物排放.  相似文献   
919.
Although 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 in drinking water have been suggested as a cancer causing factor, the causative compounds have not yet been clarified. In this study, we used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time-of-flight spectrometry(LC-QTOF MS) to identify the unknown 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 in drinking water produced from Taihu Lake source water, which is known as a convergence point for the anthropogenic pollutants discharged from intensive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 the surroundi...  相似文献   
920.
为研究海拔变化和退化过程中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海拔活动斑块、非活动斑块、恢复斑块和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利用冗余分析对细菌多样性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种类型斑块中主要的土壤细菌门均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细菌优势属为RB 41 、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RB 41 和慢生根瘤菌属相对丰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随斑块演替而增加,但3种类型退化斑块相对丰度均显著低于高寒草甸(P<0.05).退化斑块土壤碳固定功能的细菌丰度,大于健康高寒草甸.不同斑块的细菌Chao1指数和物种数显著高于高寒草甸(P<0.05).冗余分析发现,生物结皮盖度和全氮是海拔4013 m处细菌优势门的主要影响因子;生物量、全氮和pH对高海拔4224 m细菌优势门影响较大.生物量和全钾显著影响海拔4013 m的细菌属分布,海拔4224 m地区莎草科盖度和速效氮为细菌优势属的主要影响因子.生物结皮和pH对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大.不同海拔地区细菌的影响因子发生着较大变化,在研究细菌多样性变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还应考虑海拔高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