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推进产业新常态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的戈什模型,从行业层面核算了我国各产业2009年的收益侧完全碳排放系数和感应力系数,然后根据2个系数的大小将34个产业部门划分为4大类.实证结果表明:第Ⅰ类行业对经济的推动能力较好,同时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第Ⅱ类行业需要促进行业内整合,提高行业的能源利用率.第Ⅲ类行业属于福利性产业,应当予以保护和支持.Ⅳ类行业具有较高的感应力系数和较低的完全收益侧碳排放系数,兼具行业友好和经济效益,满足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需要鼓励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氧烛是将氯酸盐或高氯酸盐与金属燃料、催化剂混合后压缩所制得。其产氧原理是利用燃料燃烧所释放的热量来促成氯酸盐或高氯酸盐分解,释放出氧气。氧烛不仅因燃料燃烧而消耗所产生的氧气,而且在产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少量的氯气等有害副产品。为解决上述两个缺陷,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微波诱导催化技术来代替传统的燃料加热方法。即在氧烛配方中舍弃燃料,而使用外加的微波作为氯酸盐分解的热源。具体方法是先对氯酸钠氧烛的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反应温度的差异解释氯气作为副产品产生的机理;为验证利用微波诱导加热代替燃料加热的可行性,对TE10基模微波场中氯酸钠的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氯酸钠在微波场中升温均匀。因此,微波诱导是抑制产氧过程中有害副产品产生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地面破坏效应强烈和地震地质灾害严重是汶川Ms8.0地震震害效应的显著特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还受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控制。论文结合北川县场地条件的分析,对汶川Ms8.0地震中北川县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进行了系统总结。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关系表明地震对次生地质灾害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与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植物细胞代谢产物的诱导释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细胞培养是植物有用代谢物质的潜在来源.目前植物细胞培养难以工业放大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生产成本过高.虽然可通过固定化方法实现植物细胞的连续使用,减少由于接种量过高而产生的附加成本,缩短培养周期,但由于许多代谢产物储存于液泡里,释放量很少或根本不释放,限制了固定化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同时也增加了后期产物分离的操作,因此很多研究者在致力于研究如何诱导细胞次级代谢产物的释放.本文将从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评述.1 培养条件的调控1.1 pH值改变培养基的酸度对代谢物的分泌很重要.研究表明,一些次级代谢物是与H 通过…  相似文献   
15.
改性矿化垃圾反应床处理填埋场渗滤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固液比(矿化垃圾与废水的质量比)为100,1,运行周期为3 h.水力负荷为0.08 m3/(m3·d)条件下,分别采用废铁屑、钢渣、蘑菇渣、秸秆作为改性材料进行矿化垃圾反应床处理填埋场渗滤液的工艺强化研究.结果表明,废铁屑对COD、色度、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有显著的强化作用,COD、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平均提高9.3%、17%和7.7%;钢渣不利于氨氮和总氮的去除,且需定期置换钢渣以维持其去除COD和总磷的强化作用;蘑菇渣和秸秆均需先进行合适的驯化降解处理,才能实现其去除COD、色度、氨氮和总氮的强化作用.从工程应用角度看,废铁屑是相对理想的一种改性材料.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区公路洪灾孕灾环境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南地区公路洪灾为研究对象,在孕灾因子分析基础上构建由6个因子组成的孕灾环境分区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和专家效度相耦合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建立孕灾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在ArcGIS软件平台支持下获取各评价指标数据,并计算得到各网格孕灾环境综合指数值,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进行公路洪灾孕灾等级区的划分。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孕育公路洪灾发生的环境条件较充分,孕灾环境综合指数值在3313~7746,孕灾分区主要集中在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5718%,中易发区占4039%,低易发区占243%,公路管理部门在汛期防治洪灾的任务较繁重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防范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2000-2014年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及人员伤亡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秋季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及人员伤亡最多,冬季次之,春夏季节最少;拥挤踩踏事故主要发生在内陆中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等地区; 学校、商场及节庆场地和楼梯(台阶)是踩踏事故易发场所位置;人为因素、场所因素、管理因素和自然因素是拥挤踩踏事故四大诱发因素。根据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分析,构建踩踏事故防控的PPC模型并提出具体的防控策略,为相关部门预防和处置事故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