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7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190篇
安全科学   314篇
废物处理   118篇
环保管理   618篇
综合类   1066篇
基础理论   128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69篇
评价与监测   119篇
社会与环境   237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国家层面与各省份均在积极推动碳减排。电力行业作为我国最大的排放部门成为减排重点之一,然而电力行业存在的隐含碳排放造成实际排放低估,省际间碳转移导致省级碳减排不公平问题突出。因此识别电力行业全周期碳足迹,尤其是不同省份的隐含碳足迹以及省际间的转移碳足迹特征,有助于正确评估电力行业碳排放,科学界定不同省份的碳减排责任并合理分配。通过构建电力行业全周期点-流模型以揭示电力产业链中存在的能源活动,进而明确基于用电侧考虑的2018年全周期碳足迹,并刻画碳隐含度与碳转移依赖度指标来分析电力行业的隐含碳排放与省间转移碳排放。研究表明:(1)我国电力行业全周期碳排放系数为689 g/(kW·h),排放量为4.747×109t,其中北方大部分地区排放系数偏高,山东最高达891 g/(kW·h),南方地区偏低,云南最低仅101 g/(kW·h)。(2)全国电力行业全周期碳隐含度为8.95%,东南沿海贫煤省与煤炭生产高排放省的碳隐含度偏高,贵州最高达14.63%,西北、华北富煤省的碳隐含度偏低,新疆最低仅4.94%;全国隐含碳排放量为4.25×108t,广东隐含碳排放量最高达5.0×107t,青海最低仅1.17×106t。(3)全国电力行业全周期碳转移量为9.26×108t,约占排放总量的19.5%,电力与煤炭自给率越低的省区对外碳转移依赖度越高,其中北京最高达71.24%;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安徽、新疆、贵州是主要碳转入省,总转入7.11×108t,其中内蒙古最高达2.64×108t;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北、北京、辽宁、河南、上海是主要碳转出省,总转出6.92×108t,其中江苏最高达1.12×108t;全国共有240对省存在碳转移,其中有102对的转移量超过1.0×106t。在研究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推动省级电力行业公平合理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992.
论文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运用1954—2014年各省木材产量数据对中国木材产业的发展阶段以及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分析。研究表明:1) Gompertz模型显示木材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显示木材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转移趋势和显著的区域聚集特征,尤其在2000年以后,南方集体林区逐渐形成了木材生产“热点”;3)根据重心模型显示的移动轨迹,可以将木材产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经济驱动时期、经济驱动与生态驱动相持时期、生态驱动时期,木材产业的时空格局演变是这两种驱动力量相对均衡的结果。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重视森林资源培育、适时放开采伐限额、由行政监督向购买社会服务转变等促进木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3.
化学工业园的系统动力学仿真与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化学工业园属行业类工业园,入区企业主要为生产和销售化学工业品的化工企业,其排放的化学品污染物极易造成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为避免环境风险事故,必须对化学工业园的发展过程进行模拟和控制.以泰兴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在其现阶段发展基础上,根据该园区的实际情况,采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模拟不同情景下的远期发展目标.基础仿真结果表明,泰兴经济开发区的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大气环境污染几乎达到环境容量极限.情景分析表明,该开发园区必须将产业发展速度控制在18%,同时降低工业能耗,提高脱硫效率至90%以上,污水处理厂规模日处理量达4.9×104 t,才能保证其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4.
化工园区内重大危险源数量多、密度大,存在着发生重特大事故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因此,亟需建立化工园区安全监控系统对化工园区内的固定危险源、危险工艺过程、危化品车辆和公共区域重要部位进行动态监控和安全监管,预防和消除事故风险,并为化工园区安全监控与事故应急提供技术支持。提出了化工园区安全监控系统系统硬件架构,介绍了化工园区安全参数设置方法、安全监控流程和事故预警机制,提出了系统软件的总体架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995.
中国钢铁行业技术减排的协同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钢铁行业的22项节能减排措施,评估和比较了各项措施的减排潜力、减排成本和协同效益,力图得到钢铁行业减排的最优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2012年的钢铁产量和生产结构,我国钢铁行业的技术减排潜力约为146.8Mt CO2、314.2kt SO2、265.7kt NOx和161.5kt PM10,分别占钢铁行业2012年总排放量的9.7%、13.1%、27.3%和8.9%;如果考虑节能收益,有10项措施具有经济可行性,累积减排潜力约为98.0Mt CO2、210.0kt SO2、211.0kt NOx和89.0kt PM10;如果综合考虑节能收益和协同效益,有14项措施具有经济可行性,累计减排潜力约为123.4Mt CO2、264.0kt SO2、234.0kt NOx和130.0kt PM10.钢铁行业开展技术减排时,需要综合考虑减排成本、节能收益和协同效益,参考减排成本选择最成本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6.
2011年中国钢铁行业典型有害重金属大气排放清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等统计资料,采用排放因子法,对2011年我国钢铁行业生产活动导致的汞(Hg)、铅(Pb)、镉(Cd)、砷(As)、铬(Cr)、镍(Ni)等6种有害重金属的大气排放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分省区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钢铁行业汞、铅、镉、砷、铬、镍大气排放量分别约为18.8, 3745.8, 39.4, 132.2, 241.2, 105.3t;钢铁行业重金属大气排放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圈以及长三角地区,其中河北东部及中南部、山东中部等钢铁冶炼企业集中地区重金属大气排放强度较大;钢铁企业内部炼钢工艺对重金属大气排放贡献率较高,其中转炉工序对砷、铅排放贡献率较大,电炉工序对于镉、镍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997.
以产业物质代谢模型和生态效率理论为基础,采用权重分析法对我国2009年38个重点行业的资源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机械设备制造相关行业可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的领域,化工、钢铁等重工业行业是我国循环经济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8.
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归类梳理和分析相关政策有利于把握现有政策体系的内在联系,实现整体的政策改进。提出中国现有关于再生资源产业的管理政策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综合性管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专门管理、环境保护领域固体废弃物管理、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进口管理。在此基础上,揭示相关政策间的层次关系和内在联系,并加以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99.
沿海重化工业基地生态工业体系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蔡如钰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0):1312-1319
基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循环经济水平的目标,以某沿海港口经济区为案例,阐述了循环经济生态工业体系规划与构建的程序和方法.在沿海重化工业的环境影响、国家政策及资源制约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准入的条件.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产业进行了产业共生体系的优化设计,提出了生态工业体系发展的规划框架.最后通过对该港口经济区进行资源环境压力与承载力的合规性分析,从总量上控制产业规模,调控优化产业布局和类型,并提出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从而规划设计出该港口经济区的生态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000.
作为全国性的两个"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长株潭城市群发展面临着经济增长、资源短缺、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制约的困境,是湖南省城市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状,认为做大做强静脉产业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并从发展体系、经营模式、物流体系、教育体系等几个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静脉产业一体化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