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山东省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分析山东省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发生的背景、条件、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防治海水入侵灾害的经验。提出了综合防治海水入侵灾害的措施。向莱州湾地区调黄河水是防治海水入侵的关键;建设防潮堤、防潮闸可以防止海水地表入侵;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是防治海水入侵灾害的基本保证。文中还提出了综合防治海水入侵的其它措施。  相似文献   
52.
山东省广绕县井灌区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咸水入侵和地裂缝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成为区域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采用地下水回灌补源和调蓄技术是防治咸水入侵的有效途径。探讨了地下水回灌补源系列技术方法,涉及试验研究、数学模拟与优化技术等。室内、野外试验研究为地下水回灌规划和设计以及建立数值模拟模型提供了基本数据和参数。为了优化调整地下水开采量和回灌补源,建立了管理模型。管理模型预测表明,引用黄河水和汛期雨洪水回灌补源,以及通过节水减少漏斗区地下水开采量等系列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止咸水入侵,逐步改善区内的地下水环境。  相似文献   
53.
珠江口西岸海水入侵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珠江口西岸珠海、中山两市11个海水入侵观测站位一年多地下水实测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水文气象、地质构造等背景资料,对该区域地下水受海水影响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口西岸地区由于河网密布、降水量大、地下水位高,地下水限制开采管理严格,开采量小,地下水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未受海水的侵染,地下水未对地表...  相似文献   
54.
高校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风险分析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数字图书馆网络内部和使用服务的外部两方面,分析高校图书馆网络面临的硬件安全风险、软件安全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以及外部攻击安全风险等主要风险。结合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分别提出各自的应对策略。重点分析黑客攻击和网络病毒的控制方法,包括采用杀毒防护软件、运用防火墙技术、加密认证技术、入侵检测技术、VLAN技术、内容检查与监控技术以及虚拟蜜罐技术等等。图书馆网络系统只有实现了设备的本质安全化、人员网络技术的专业化以及管理的正规化,才能有效地规避各种网络安全风险和确保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研究结果对如何预防与控制高校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风险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5.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水化学监测,将莱州湾南岸平原浅埋古河道带及冲只扇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环境分为3大区域,即北部的全咸水区,中部的咸淡水过渡区和南部的全淡水区,在3个系统的浅埋古河道带风的全淡水我,仍有水化学特征的南北向差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具有年内及年际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6.
莱州湾东、南沿岸海(咸)水入侵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莱州湾东、南沿岸地区是世界上具代表性的海水入侵区域之一,该地区有海水、埋藏卤水(古海水)两种不同的入侵类型。为揭示该地区地下咸-淡水过渡带复杂的水化学变化过程和地下淡水被侵染的机理,通过在典型地段咸-淡水过渡带的4条地下水观测剖面,进行了长期水化学监测分析。研究表明,现代海水、卤水在入侵过程中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有明显不同;地下水与含水岩层间的离子交换与离子吸附作用对咸水的地下入侵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7.
通过位涡、相对湿度与相当位温关系的讨论并结合2003年10月10-12日河北深秋时节在冀中南部发生的特大暴雨,分析了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中存在干侵入现象,且干侵入的发生、发展对暴雨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干侵入沿相当位温高值脊向对流层低层伸展,引起对流层低层气旋性涡度的发展,使降水强度加剧.干侵入是暴雨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8.
以压汞法测定多孔物质的孔结构及比表面积已广泛用于化学工业、催化剂、石油、陶瓷及水泥等各个领域,但国内外关于压汞法在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表征中的应用鲜有报道。借鉴孔结构测试的标准方法,对样品处理方法及一些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一种用压汞法表征脱硝催化剂孔参数(主要包括孔容、孔径及孔径分布)的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某电厂运行不同时间的催化剂参数的表征,结果表明,压汞法测得的孔隙数据与催化剂活性存在相关性。此方法的应用将对电厂脱硝催化剂的表征和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9.
Distinguishing between vapor intrusion and indoor source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i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in conventional vapor intrusion assessments. For this research project,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step-by-step protocol to streamline building-specific investigations by using on-sit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alysis and building pressure manipulation to determine the source of VOCs in indoor air during a 1-day field investigation. Protocol validation included implementation in industrial buildings and testing alongside conventional methods. The new protocol compares favorably to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yielding more definitive results in less time.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ree case studies which illustrate application of the protocol.  相似文献   
60.
The current loss of biodiversity has put 50,000 plant species at an elevated risk of extinction worldwide. Conserving at-risk species is often complicated by covariance or nonadditivity among threat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determine optim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We sought to demographically quantify covariance and nonadditive effects of more threats on more rare plant species than ever attempted in a single analysis. We used 1082 population reports from 186 populations across 3 U.S. states of 27 rare, herbaceous plant species collected over 15 years by citizen scientists. We used a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 with 4 threat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as fixed predictors, species as a random predictor, and annual growth rates as the response. We found a significant 3-way interaction on annual growth rates; rare plant population sizes were reduced by 46% during the time immediately after disturbance when populations were also browsed by deer (Odocoileus virginianus) and had high levels of encroachment by woody species. This nonadditive effect should be considered a major threat to the persistence of rare plant species.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comprehensive, multithreat assessments to determine optimal conservation 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