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入侵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入侵检测和支持向量机的特点,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异常检测方法,并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入侵检测的模型,对网络数据进行采集,提取特征,进行分类,分辨正常的数据和异常的数据。并在KDD CUP'99标准入侵检测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选取data_10_percent子集,把该数据集中的41个属性作为特征,将该子集最后一个属性label属性为:back,ipsweep,neptun,ports-weep和normal各200个数据进行测试。实证表明:该方法能获得较高检测率和较低误警率。  相似文献   
82.
高湖岩体在岩浆侵位过程中因受控构造发生变换而具有顶蚀与充填两种侵位形式。不同侵位形式将对岩石结构、矿物相对含量与特征 ;Ca、Fe、Si含量 ;轻重稀土比例和流体包裹体类型与温度等方面发生影响 ,使其呈现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83.
长江中下游燕山期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长江中下游燕山期侵入岩由扬子型燕山早期,扬子期燕山晚期和江南型燕山期三个系列组成,在Δγ-Δβ图解上,前两个系列侵入岩铅同位素参数均落入壳幔混合铅区,江南型燕山期侵入岩铅同位素参数散布于壳源铅区,Rb-Sr同位素锶初始比值(Io)的变化特点是扬子型燕山早,晚期系列侵入岩的Io分别为0.6994-0.7092和0.7043-0.7082,除个别小于0.704外,均在0.704-0.710之间;江南型燕山期系列侵入岩的Io为0.7087-0.7193,多数在0.710以上,在t-Io图解上,前二者均落入壳幔混合源区,属于I型或壳幔同熔型,后者均落入地壳源区,属于S型或地壳重熔型,云母地质化学特征参数图解显示扬子型侵入岩中的黑云母大部分分布于镁黑云母区,与西昌基性-超基性岩相同,具有壳幔混源特征,侵入岩中的黑云母则主要分布于铁叶云母区,具有地壳重熔型岩浆岩特点,稀土元素方面,扬子型燕山期系列侵入岩中钙碱性岩稀土配分模式特点相同,属轻稀土强烈富集的平滑向右倾斜型曲线,而晚期系列中的正长岩却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和弱到中等程度的Ce异常,江南型燕山期侵入岩为右倾斜率较小,分异程度差,Eu强烈亏损的稀土配分模式,这些特点说明扬子型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两个系列侵入岩来源于幔壳混源区,江南型燕山期侵入岩来源于壳源区。  相似文献   
84.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水化学监测,将莱州湾南岸平原浅埋古河道带及冲洪积扇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环境分为3大区域,即北部的全咸水区、中部的咸淡水过渡区和南部的全淡水区.在3个系统的浅埋古河道带内的全淡水区,仍有水化学特征的南北向差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具有年内及年际变化规律.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咸水入侵和人工污染,保持良好的地下水水环境  相似文献   
85.
莱州湾东南沿岸地区海水入侵灾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莱州湾东南沿岸地区是我国东部海水入侵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本文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近 30a来该地区海水入侵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 ;通过比较 ,发现本区海水入侵既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大背景制约 ,更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面下沉密切相关 ;海水入侵对本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等均已产生不良影响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86.
广东省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调查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广东省外来物种种类多数量大,截止到2000年主要外来入侵种的入侵总面积达108.12万hm^2,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71亿元。文章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东省外来入侵种的种类、分布、入侵面积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外来物种入侵规律,并提出外来种入侵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7.
中国沿海海水入侵机制和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海水入侵是沿海地带不可忽视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沿海大致以长江口为界,长江口以南沿海主要以海水入侵河口造成的危害为主,长江口以北沿海则以海水入侵地下含水层危害较大.本文综合分析了这两类海水入侵灾害的现状、成灾原因、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并提出减灾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8.
长江口南北支水沙特性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和2010年洪枯季、大小潮长江口南北支长时间序列的水沙盐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近期南北支的水沙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南北支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北支水沙盐倒灌,特别是泥沙倒灌对南支水域悬沙浓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北支盐度和悬沙浓度年际、季节性及大小潮差异明显,一般大潮大于小潮,枯季大于洪季,平水年大于丰水年;南支受径流影响大,悬沙浓度均值在0.2kg/m3左右,盐度在0.25‰左右,南支悬沙浓度和盐度的大小均较北支小一个量级,其变化较北支复杂,尤其是在落潮时段盐度和悬沙浓度短时间内明显增加。北支作为河口唯一受潮汐控制的分支,水沙盐倒灌南支,倒灌期间南支悬沙浓度增加,洪季大潮有微弱沙量倒灌,悬沙浓度有0.05kg/m3的增幅,枯季大潮泥沙倒灌尤甚,南支悬沙浓度长时间维持在0.25kg/m3左右,最高可达0.62kg/m3。如上游径流量减小显著,则北支泥沙和盐水倒灌对南支的影响会增大。  相似文献   
89.
电导率法在海水入侵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水入侵是人类不合理开采地下淡水而导致的一种环境恶化的地质灾害,其发生过程是一个可监测和可预报的过程。目前海水入侵的监测方法主要为物探和水化学方法,本文讨论了电导率法在海水入侵实际监测中的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90.
Jang, Cheng‐Shin, Chen‐Wuing Liu, Shih‐Kai Chen, and Wen‐Sheng Lin, 2011. Using a Mass Balance Model to Evaluate Groundwater Budget of Seawater‐Intruded Island Aquif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AWRA) 48(1): 61‐73. DOI: 10.1111/j.1752‐1688.2011.00593.x Abstract: The study developed a mass balance model to evaluate the groundwater budget of seawater‐intruded island aquifers using limited available data. The Penghu islands were selected as a study area. As sparse observed data were available in the islands, methods of combining water and chloride balanc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amounts of groundwater pumping, seawater intrusion, aquifer storages, and safe yields in the shallow and deep aquifers. The groundwater budget shows that seawater intrusion to freshwater aquifers was 1.38 × 106 and 0.29 × 106 m3/year in the shallow and deep aquifers,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seawater intrusion is severe in the both aquifers. The safe yield of the shallow aquifer was 14.56 × 106 m3/year in 2005 which was four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eep aquifer (3.70 × 106 m3/year). However, the annual pumping amounts in the shallow and deep aquifers were 4.77 × 106 and 3.63 × 106 m3/year,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safe yield of the shallow aquifer is enough for all water resources demands, only 55% of exploitation amount was extracted from the shallow aquifer due to its poor water quality.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in the deep aquifer should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regulated by a dynamic management of pumping scheme because the annual pumping amounts are close to the safe yield and seawater intrusion occurs continually. Additionally, to alleviate further aquifer salination, at least half of the current annual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should be redu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