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61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重金属镉(Cd)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而且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和积累,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减少作物对Cd吸收和富集,以及提高Cd胁迫抗性是绿色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建立应用微藻防控Cd污染和提高作物抗逆性的新农艺技术,选用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开展系统研究,以期阐明微藻阻滞Cd迁移和增强作物Cd胁迫抗性的效果及作用机制. 供试作物为冬小麦品种晋麦182(JM182)和春小麦品种津春6号(JC6). 水培试验设置2个剂量的Cd胁迫即50 mg·L-1(Cd50)和100 mg·L-1(Cd100). 制备2种剂量的莱茵衣藻活细胞制剂即藻液D680为1.0 (A1.0)和D680为2.0 (A2.0). 测定小麦幼苗生长、生理响应、Cd吸收、转运和积累,以及重金属转运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等参数. 结果表明,Cd胁迫严重抑制小麦幼苗生长. 施用莱茵衣藻活细胞制剂可显著增加小麦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和激活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显著减轻Cd胁迫对小麦幼苗的伤害. 此外,莱茵衣藻活细胞制剂A1.0和A2.0处理均能下调小麦幼苗重金属吸收和转运相关基因(TaHMA2、TaHMA3、TaNramp1TaLCT1)的转录表达. 小麦幼苗Cd含量测定显示,Cd50和Cd100胁迫分别导致JC6春小麦幼苗Cd富集量达185.01 mg·kg-1和342.11 mg·kg-1,Cd在JM182冬小麦幼苗积累量达176.76 mg·kg-1和317.65 mg·kg-1. 显然,与JM182品种相比,JC6小麦品种易于吸收和富集Cd. 重要的是,微藻活细胞制剂处理则显著减少2个品种小麦幼苗Cd积累量. 与Cd50处理的JC6品种小麦幼苗相比,A2.0处理的JC6品种小麦幼苗根部和茎叶部的Cd积累量分别下降了76.80%和66.91%,且Cd从根部向茎叶部转移率减低了27.58%. 结果显示,莱茵衣藻活细胞制剂通过调控重金属吸收和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减少小麦幼苗对Cd的吸收和从根部向茎叶器官的转运与积累. 莱茵衣藻活细胞制剂亦可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及增强光合作用等,有效缓解Cd对小麦幼苗的伤害,进而促进小麦生长发育. 研究发现可为微藻活细胞制剂用作生物肥或生物刺激剂以阻滞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和增强植物对重金属的抗逆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策略.  相似文献   
92.
利用ZnO纳米颗粒(ZnONPs)修饰聚乙烯醇(PVA)制备活细胞固定化载体,并将喹啉降解菌Ochrobactrum sp.LC-1固定。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表明,ZnONPs均匀地分布在PVA内部孔隙表面,强化了对细菌及喹啉的吸附效果,且载体内部有大量孔隙支持细菌生长。喹啉生物降解结果表明,固定化细胞喹啉氧化还原酶(Qor)活性是游离细胞的1.7倍,喹啉降解能力大大增强。固定化细胞经驯化后,在喹啉起始质量浓度500 mg/L的条件下,10 h后,固定化细胞喹啉降解率为99.8%,远高于游离细胞的43.2%。当喹啉质量浓度为600~800 mg/L时,固定化细胞对喹啉的降解率可稳定在95%以上,固定化细胞重复利用30次后,喹啉降解率仍维持在94.9%以上,表现出良好的机械耐受强度,可应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93.
新装修居室空气中甲醛浓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装修后居室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 于2004年3-8月选择装修材料不同的2套新装修住宅,采用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跟踪分析呼和浩特市2套居民新装修房屋室内空气甲醛含量。结果 铺复合木地板的A房空气中甲醛浓度比铺耐磨砖地板的B房空气中甲醛浓度约高17%;从装修完毕起,至少要经过6个月,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才基本降至符合国家标准的水平;在连续监测过程中也发现,若室温升高,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也会略有上升。结论 复合木地板释放的甲醛不容忽视;装修后6个月,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才能降到容许范围。  相似文献   
94.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碳排放量大部分来自发达城市,但是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因此农户的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论文将二氧化碳的质量作为碳足迹的单位,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市为例,基于入户调查资料,测算了当地农户碳足迹,运用单因素分析法和Gini 系数分析了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碳足迹的结构特点,并且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影响农户碳足迹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①张掖市农户碳足迹总量为1.63×109 kgCO2,人均碳足迹为2.14×103 kgCO2;②从碳足迹类型来看,农户的碳足迹主要来自于能源消费,其次是房屋建设,食物生产加工和交通运输所占比例最小;③从碳足迹内部结构来看,张掖市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碳足迹有较大差异,非农户的碳足迹最大,其次是兼业户,纯农户的最小;④从碳足迹占有量的公平性看,碳足迹占有量偏差最大的为交通运输,Gini系数为0.51,其次是能源利用,Gini系数为0.41,食物生产加工碳足迹占有量比较合理,Gini系数为0.35,房屋建设的碳足迹占有量高度平均,Gini系数仅为0.12;⑤人口数量、收入水平和非农化是影响碳足迹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口数量增大、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非农化程度的加深,农户碳足迹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95.
面向21世纪城市绿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以上海为例,探讨了生态平衡、生态位配置、互惠共生和物种多样性等生态学原理在绿地生态建设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并从城市绿地指标确定、合理规划布局、丰富植物材料、城市自然公园建设及立体绿化等方面分析讨论了面向21世纪我国城市绿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6.
城镇生活垃圾优化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大义  张扣 《环境工程》2005,23(3):57-59
简述了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提出了生活垃圾优化处理技术方案,并与现行技术进行了对比。工程实例表明该技术处理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7.
SBR工艺特点及改进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忠 《交通环保》2002,23(2):41-42
介绍了SBR污水处理的方法 ,包括它们的处理原理、相应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8.
党小虎  刘国彬  杨帆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12):2658-2665
为了研究生态恢复过程中复合承载力变化,以陕北县南沟小流域的生态恢复试验为例,应用能值方法揭示了该流域的动态可持续性.同时,应用情景模拟方法研究了在不同能值生活标准下的承载力变化,探讨了生态恢复对承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2002~2005年流域环境负载率(ELR)总体上有所下降,持续性指数(ESI)有所增加.流域可更新资源承载力、中国1996年生活标准下以及全球1999年生活标准下的人口承载力分别为938人(下限)、10853人和3020人(上限).根据基于面积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流域可更新资源承载力和中国1996年生活标准下承载力分别为17844hm2和6572hm2,分别为流域面积的3倍和1.1倍.上述结果表明,生态恢复提高了流域资源利用和转换效率,环境负载率下降,流域现有人口及其生产规模基本在其承载力范围内,但已经接近上限.鉴于当前较低的生活标准,流域的承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9.
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环境资源法保护对象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我国环境资源法保护对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今后环境资源法应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及其承载能力作为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以利于全社会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0.
人类生存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其命运如何 ,取决于主体自我约束意识的成熟程度 ,因而 ,它是哲学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