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29篇
安全科学   82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374篇
基础理论   77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51.
为了缓解餐厨垃圾中大量未降解油脂包覆微生物,对厌氧发酵产生严重抑制的问题,本文采用水热或臭氧预处理有效降解油脂,预处理进行厌氧发酵.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经过水热或臭氧预处理后,厌氧发酵过程油脂降解程度提高.经过臭氧预处理的火锅废油厌氧发酵甲烷产率提升至(854.20±10.28)mL·g-1(...  相似文献   
652.
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甲烷不确定性定量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提高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产CH4评估精度,联合FOD模型和Monte Carlo方法,依靠本地和国家数据及专家经验,对模型进行不确定性识别和敏感性分析,量化各参数对模型输出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北京市因填埋产CH4量95%的概率分布范围为(11.80~19.76)×104t.a-1,均值为15.58×104t.a-1,排放的不确定范围为-24.26%~26.83%.FOD模型中甲烷修正因子MCF(2000年后)对2008年排放结果的影响最大,其结果不确定性的贡献率为41.4%.研究提高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场CH4排放量评估精度和质量,为指导填埋场温室气体清单改进和数据收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3.
含硫酸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采用硫酸盐还原一硫化物生物氧化一产甲烷-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青霉素废水,硫酸盐还原与有机物甲烷化分别在两个反应器中进行,有效地避免了硫酸盐还原菌对产甲烷菌的竞争抑制;利用无色硫细菌将硫酸盐还原产物一硫化物氧化成s,消除了硫化物对产甲烷菌的毒害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系统进水COD为4500~5000mg/L,SO42-浓度为1500-1600g/L时,系统出水中COD为310~348mg/L,COD平均去除率为93.2%,SO2-平均去除率为91.2%  相似文献   
654.
沈阳市排污明渠——细河CH4的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封闭箱法测定了沈阳市排污明渠———细河水面CH4 的排放通量 ,结果表明 ,细河是重要的CH4 排放源 ,水面全年有甲烷排放 ,排放通量达到 2 80 .8mg·m-2 ·d-1.且明显受水温和水体污染物影响 ,即夏季高 ,冬季低 ;渠首高 ,渠尾低 ;以细河作为排污明渠处置污水 ,每升污水的甲烷贡献率为 0 .36 6mg ,高于普通二级污水处理厂 .  相似文献   
655.
碱(水)热处理改善分选有机废物的厌氧消化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昊  王洪涛  陆文静  谭琦璐  祝捷 《环境科学》2008,29(10):2820-2823
取用凋落杨树叶和自配厨余废物,分别进行水热(碱)预处理后测定生物化学甲烷势(BMP),研究碱热处理对废物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水热处理后产物pH降低,有机物加速溶解并进一步水解生成小分子物质.对于不同废物,实验得到的最佳水热条件不同.杨树落叶在水热温度150℃、碱性环境处理后观察到厌氧甲烷势,水解液SCOD浓度13 203 mg/L.水热温度超过130℃时厨余废物完全溶解或悬浮,SCOD浓度12412 mg/L.加碱催化对产沼性能影响不大.此时两者最大比累计甲烷产量分别为112 mL/g和276 mL/g.总碳转化率分别为24.81%和53.34%.  相似文献   
656.
山西省某区块煤层气采出水水质均值为COD 170 mg/L,BOD529.7 mg/L,氨氮5.36 mg/L,氟化物6.59 mg/L,4个污染物指标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限值要求。文章针对该地区煤层气采出水的可生化性差(BOD5/COD≤20%)、氯离子含量较高等特点,采用“电絮凝+电氧化”法进行中试试验,处理后水质COD≤17 mg/L,氨氮≤0.1 mg/L,氟化物≤1.0 mg/L,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COD、氨氮、氟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指标,使该区块煤层气采出水达到GB 3838—2002标准Ⅳ类水质要求(COD≤30 mg/L、氨氮≤1 mg/L、氟化物≤1 mg/L)。应用中试试验研究成果,采用“双电+保障(过滤)”工艺在该区块建成了煤层气采出水处理示范工程,水处理站建成投运后出水水质稳定,始终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657.
利用静态顶空法在2009年7月测定了九龙江河口表层水体和沉积物孔隙水中甲烷浓度以及相关的环境参数,并对甲烷浓度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结果显示56个河口表层水的甲烷浓度在10.7~456.7 nmol.L-1之间,饱和度远超过大气平衡甲烷浓度,由河口上端向中下端逐渐减小.4个站位(B1、B2、B3和B4站位)孔隙水中平均甲烷浓度(分别为2 212、447、28和5μmol.L-1)从河口上端向下端快速减小,与水体甲烷浓度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1~B4站位孔隙水中硫酸盐的浓度依次增大,其平均值分别为0.13、0.64、5.3和16.3 mmol.L-1.九龙江河口表层水和孔隙水中甲烷浓度变化趋势,表明河口上端沉积物中产甲烷菌降解有机质产生甲烷,并以扩散的形式通过沉积物-水界面进入上部水体,导致河口上端甲烷浓度增加;而在河口下端海相区随着孔隙水中硫酸盐浓度增加,沉积物中产甲烷过程逐渐受到硫酸盐还原过程的抑制,河口下端孔隙水和表层水甲烷浓度相应降低.B2和B3站位孔隙水中甲烷浓度随着深度增加分别由43和10μmol.L-1增加至1 051和57μmol.L-1,结合总有机碳(TOC)和硫酸盐在沉积柱剖面上的变化趋势,表明大量甲烷在沉积物硫酸盐-甲烷过渡带中被厌氧氧化,这进一步抑制了沉积物中甲烷的释放强度.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甲烷的产生过程除有机质以外还受到孔隙水中硫酸盐浓度的控制,而水体甲烷主要来源于河口上端盐度相对较低且富有机质的红树林潮间带湿地的释放.  相似文献   
658.
碳、氮物质对水稻田土壤甲烷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碳素和氮素物质对黄松田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及其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不同碳素或氮素物质对黄松田土中甲烷氧化菌种群的数量变化无显著性影响,但对土壤氧化外源甲烷烷尖性却具有显著性影响,且不同浓度的同一物质对黄松田土壤氧化外源甲烷速率的影响也不相同,甲烷氧化代谢途径中的中间产物(甲醇和甲酸)较非甲烷氧化代谢途径中的中间产物和能促进土壤产甲烷菌产甲烷活性的碳源物质(酵母膏,葡萄糖和乙酸)可更强烈地抑制土壤氧化外源甲烷的活性,有机氮素物质对黄松田土的甲烷氧化速率的影响要较无机氮素质质弱,在无机氮素物质中,硝酸盐对土壤氧化外源甲烷活性的抑制强度要强于铵盐类物质,NH3要比NH^ 4对甲烷氧化菌的甲烷氧化活性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一旦黄松田土的甲烷氧化活性受到碳,氮物质的抑制,恢复其氧化外源甲烷活性就需要较长时间,且受到抑制的过程越,恢复所需时间也越长。  相似文献   
659.
若尔盖高原沼泽土壤氧化甲烷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氧化大气 CH4 的速率为 0.97~1.69ng/(g·h),氧化速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泥炭土 CH4 排放速率为0.37~0.61ng/(g·h).2种土壤均具有氧化8000μL/L高浓度CH4的能力,泥炭沼泽土的潜力比泥炭土的大.不同土壤层次氧化甲烷的潜力也有差异,表层土比下层土高.降水减少导致的沼泽水位下降将加强若尔盖高原沼泽土壤氧化 CH4 从而减少沼泽 CH4 排放.  相似文献   
660.
中国滨海湿地CH4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海湿地严格的厌氧环境造成与其面积不成比例的碳储量,同时有利于CH4的产生。探讨滨海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尤其是CH4通量,对确定滨海湿地究竟是温室气体的“源”还是“汇”,评估滨海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论文通过对中国滨海湿地CH4通量的排放机制、时空变化以及影响因素进行阐述总结得出:闽江河口CH4通量明显大于长江口和黄河口,主要原因在于温度和生物量的差异;江苏滨海湿地CH4通量的研究相对薄弱,南方红树林湿地CH4通量的空间差异较大。潮汐对滨海湿地CH4通量的影响呈“M”型:涨潮开始时,CH4通量逐渐增加,随着水位的加深,逐渐减少;当落潮到最适宜产生CH4的水位深度时,大量原先产生的CH4开始排放出来,待水位继续下降,产生的CH4极容易被氧化,开始减少。目前缺乏研究滨海湿地CH4通量的标准方法,而且针对潮汐变化,微生物以及酶活性对CH4排放的影响研究比较薄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箱法进行CH4通量的研究需因地制宜,依据研究目的以及植被、土壤、水文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样点布设原则和采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