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38篇
安全科学   40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252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We investigated the performance of a 15.3 L capacity 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 (ABR) toward the treatment of low-strength domestic wastewater. The start-up period of the ABR was finished within approximately 130 days at a temperature below 25°C. The average CODCr in the effluent was 165 mg·L-1,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DCr removal efficiency of the ABR was 52.3%. During the third stage (from day 130 to day 233) of ABR operation, the average CODCr in the effluent reached 71 mg·L-1, which meets the secondary discharge requirement of the Integrated Wastewater Discharge Standard (GB 18918-2002, China). Moreover, partial microbial separation was observed along the five ABR compartments throug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images. The geometric mean diameter of bioparticles in the five compartments increased from 0.050 mm to 0.111, 0.107, 0.104, 0.110, and 0.103 mm during the start-up stage. After operation for 179 days, the corresponding diameters further increased to 0.376, 0.225, 0.253, 0.239, and 0.288 mm, respectively.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the bioparticles indicated that these particles have smoother surfaces and more compact structures during ABR operation.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bioparticle sections demonstrated that the bioparticles have a pore volume of 30%–55%. The highest porosity was observed for the bioparticles in the second ABR compartment, whereas the lowest fractal dimension of bioparticle sec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fifth compartment.  相似文献   
62.
宣威地区肺癌发病率居全国首位,并且肺癌与室内燃煤关系密切. 为了解宣威地区室内燃煤排放PM10的微观形貌和粒度特征,使用小流量Minivol采样器,分别于2011年1月、3月和12月对宣威地区6个代表性乡镇的18个农户及对照点——贵州六盘水幸福村2个农户室内、外的PM10进行采样.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样品的微观形貌,并对颗粒物粒度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微观形貌特征将PM10分为烟尘集合体(链状、蓬松状、密实状)、球形颗粒(燃煤飞灰和焦油球)、矿物颗粒(规则和不规则状)、生物颗粒及超细未知颗粒. 结果表明:宣威地区室内PM10微观形貌差别较大;室、内外PM10的粒度分布在0.1~0.4μm内的颗粒数量所占比例较大,而1μm以上颗粒体积所占比例较大;小粒径颗粒对颗粒物数量贡献较大,而少数大粒径颗粒对体积贡献较大;宣威地区和对照点室内的PM10数量-粒度和体积-粒度分布相似,室外PM10数量-粒度特征相似但体积-粒度分布有所差异. 宣威地区室内的烟尘集合体和球形颗粒分别占颗粒物总数的10.5%和23.6%,高于对照点 (分别为7.7%和11.3%).   相似文献   
63.
以城市生活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矿渣基改性剂在不同投加量和养护时间条件下对其改性,并通过重金属的稳定效率及形态变化分析和评价污泥中Cr、Cu、Zn、Pb、As和Cd等重金属的固化效果.结果表明:随养护时间或投加量的增加,重金属稳定效率不断提升,在养护14 d后,改性剂的投加量为50%时达到最大,其中Cu最高为69.62%,Cr最低为48.68%,且皆在投加量为5%~20%时增长最快.通过对投加量、养护时间和稳定效率回归分析,发现Cu的拟合相关系数最高为0.97,改性剂的掺量与养护时间两个影响因素相互作用极强,对重金属稳定效率的增加均有显著的影响.此外,污泥改性后Pb和As以残渣态为主;Cu和Cr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为主;Zn和Cd以可还原态和可提取态的形式为主.随养护时间或投加量增加,各重金属的残渣态有7%~86%的增加,这表明矿渣基改性剂可有效固化污泥中重金属,使污泥等固体废物再利用.  相似文献   
64.
低温驯化是提高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N/A)组合工艺低温脱氮效能和运行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为探究低温驯化对污泥特性的具体影响,本文从温度敏感性、颗粒外观形态、胞外聚合物(EPS)组成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对中高温培养(30℃)和低温驯化(15℃)PN/A颗粒污泥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反应热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驯化污泥(GL)在低温区(10~20℃)的脱氮性能较中高温培养污泥(GH)有了显著提高,总无机氮去除的表观反应活化能(Ea)降低了28.4%.与GH相比,GL的平均粒径减小了25.8%,EPS含量增长了16.6%,颗粒的沉降性能明显下降.由高通量测序结果可知,GL具有更高的菌群多样性,同时,污泥中好氧氨氧化菌(Nitrosomonas)与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_Kuenenia)的丰度比值(0.04)远小于GH的0.34.这意味着颗粒污泥在低温环境中对慢速生长自养菌仍具有较强的截留能力.上述发现为解析PN/A污泥在低温条件下的自适应机制,推动组合工艺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5.
宜兴市清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兴市清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设计规模5×104m3/d,采用强化生物脱氮、机械微过滤(盘片过滤)工艺,利用现有池容进行内部改造,同时增加深度处理设施,提高出水标准,改造后出水ρ(COD)、ρ(BOD5)、ρ(SS)、ρ(NH3-N)、ρ(TN)和ρ(TP)平均值分别为34,6,5,1.3,10.3和0.36mg/L,各项水质指标均达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66.
将粉煤灰与Na2CO3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焙烧,采用酸碱联合法提取粉煤灰中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铁,分析了工艺条件对粉煤灰中氧化物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物的最佳条件是:碳酸钠与粉煤灰的比例0.6∶1.0,焙烧温度850℃、盐酸浓度4 mol/L,氢氧化钠浓度2.6 mol/L,浸取时间约6 h。在此条件下得出微细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的晶体,其平均粒度分别为氧化硅1.107μm,氧化铝1.334μm,氧化铁0.783μm。  相似文献   
67.
沸石滤料曝气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沸石滤料曝气生物滤池(ZBAF),对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的挂膜启动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挂膜过程中CODMn和氨氮的去除率提高不同步,好氧异养菌的增殖速度较快,硝化菌增殖较慢;ZBAF对氨氮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高达90%以上。启动初期对氨氮的去除以离子交换作用为主,末期以硝化作用为主,CODMn的去除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故对于ZBAF应以氨氮的硝化去除率达到稳定作为挂膜成熟的标志,而不以氨氮总去除率及CODMn去除率作为标志。  相似文献   
68.
目的 研究不锈钢在西太平洋海域深海环境中的腐蚀规律。方法 采用深海高效串型试验装置对304不锈钢和316L不锈钢在西太平洋深海环境中进行深海实海腐蚀试验,分析不锈钢的腐蚀形貌、腐蚀速率和点蚀深度规律等,研究2种不锈钢在500、800、1 200、2 000 m海深下的腐蚀规律。结果 304不锈钢与316L不锈钢腐蚀质量损失主要由缝隙腐蚀引起,316L不锈钢的腐蚀程度总体上低于304不锈钢,304不锈钢的腐蚀速率低于0.4 mm/a,316L不锈钢的腐蚀速率低于0.25 μm/a。深海环境中,304不锈钢的腐蚀产物主要是α-Fe2O3、γ-FeOOH、γ-Fe2O3,316L不锈钢的腐蚀产物主要是α-FeOOH、γ-FeOOH、γ-Fe2O3。结论304不锈钢和316L不锈钢在西太深海环境中使用过程中应避免缝隙的形成,降低其发生缝隙腐蚀和点蚀的概率。  相似文献   
69.
室温低氨氮基质条件下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启动和稳定运行是该工艺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在气升式反应器中接种久置的PN/A(partial nitritation and ANAMMOX)颗粒污泥,控制温度在(23±2)℃,pH在7. 7~8. 0,以氨氮浓度为70 mg·L~(-1)的人工无机配水为基质,考察单级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实现室温启动效能.通过逐级缩短HRT(1. 1 h→0. 9 h→0. 7 h→0. 5 h)提升氮负荷[1. 53 kg·(m~3·d)~(-1)→1. 87 kg·(m~3·d)~(-1)→2. 40 kg·(m~3·d)~(-1)→3. 36kg·(m~3·d)~(-1)],逐步恢复AOB、AMX菌活性以及微生物协同效能.经过95 d运行调控,反应器成功启动,NH_4~+-N和TN去除率达85%和69%.根据各阶段污泥性能,严格控制溶解氧,有效抑制NOB.污泥适应环境后,颗粒粒径随负荷提升逐渐增大,最终平均粒径达1. 30 mm.成熟的自养颗粒污泥轮廓光滑清晰,扫描电镜显示,颗粒污泥内部形成空腔,表面有孔隙,污泥形态以球菌为主,并有少量杆菌及短杆菌. EPS主要成分为蛋白质(81. 48%),泥水分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0.
以聚硫酸铁(PFS)为混凝剂,微砂为载体颗粒,系统考察了采用加载絮凝-超滤联用工艺净化含高岭土、腐植酸和锑[Sb(Ⅲ)]的模拟原水过程中,不同PFS和微砂投加量条件下加载絮体形态特性以及其对超滤膜通量衰减、膜污染可逆性和宏观出水水质等的影响,并分析了膜污染机理.结果表明,PFS投加量对絮体形态及膜滤效能和膜污染影响显著,且投加量过少或过多均会产生不利影响,以30mg/L为宜;与不投加微砂的工况相比,加入微砂更易于形成大而结构较为松散的絮体,可有效削弱不可逆膜污染,并获得较为稳定的超滤出水水质;超滤末端膜比通量与絮体平均粒径呈良好的正相关性(R2=0.8774),但因加载絮凝体系中引起分形维数变大的不同类型颗粒(包括小粒径范围絮体和未被加载絮体捕获的微砂)对超滤净水过程产生的影响各异,致使膜通量与分形维数的负相关性较差(R2=0.57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