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115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现代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雷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4):696-704
城镇化是一个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转移的过程。其结果,现代城镇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消费和污染集聚之地。根据生态系统法则的演绎,城镇的资源环境消费或占用是通过直接、间接和诱发三种方式来实现的。重要的问题在于,现代城镇的资源环境消费或占用是按照直接间接诱发的形式排列,从而构成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左的倒"金字塔"型结构特征。在这种倒"金字塔"型消费和占用结构的作用下,现代城镇发育的资源环境基础不仅在于城镇所在区域,而且也在于整个国家、乃至全球。  相似文献   
272.
模糊数学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可以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是可行的。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能较正确的反映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实用和指导性。通过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客观的反映一个建设项目从环保角度上考虑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3.
根据聚丙烯生产装置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人机系统特点,为弥补其他安全评价方法的不足,应用层次分析法给出相关安全因素权重,建立模糊数学评价模型,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  相似文献   
274.
采用模糊数学模型对合肥市南郊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元素(镉、汞、砷、铜、铅、锌)进行了综合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区域土壤环境中的六种重金属元素均在标准之内,土壤环境质量为一级,属于安全、清洁级水平,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275.
模糊数学在海城河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糊数学理论,有针对性地建立评价模型,对海城河上、中及下游水质进行模糊评价,分析海城河水质变化的趋势;研究中将劣Ⅴ类水质拟为Ⅵ类进行评价,突出水质评价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并与传统的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比较,体现出模糊数学理论在洁净水体评价中采用多因子贡献率来判定断面水质隶属度更为科学和客观;为环境管理、流域治理和"十二五"环境目标远景规划提供了数据信息和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76.
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样本和先行区,丰富建设内涵、深化建设内容、拓展建设领域、创新实践模式、完善实践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需要进一步发挥各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化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坚持分区分类因地制宜,形成各美其美的美丽中国建设格局,坚持系统谋划,创新提升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模式,强化政策协同和宣传激励,形成各地区全社会合力共建美丽中国的良好氛围,为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丰富的地方实践和坚实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