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3篇
  免费   637篇
  国内免费   672篇
安全科学   600篇
废物处理   71篇
环保管理   1282篇
综合类   3766篇
基础理论   704篇
环境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303篇
评价与监测   436篇
社会与环境   735篇
灾害及防治   30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448篇
  2012年   439篇
  2011年   499篇
  2010年   358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483篇
  2006年   491篇
  2005年   406篇
  2004年   367篇
  2003年   314篇
  2002年   321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261篇
  1999年   238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天然气管道失效个人生命风险评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天然气长输管道失效个人生命风险,提出一种以人员伤亡概率为指标的天然气管道失效后果风险评价方法。基于天然气管道的失效概率和失效致死长度参数,建立天然气长输管道生命风险评价模型。用该模型,对国内某城市住宅小区内带腐蚀缺陷的天然气管线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借鉴英国天然气输送公司数据,确定天然气管线个人生命风险值。案例证明,用所建立的天然气管道失效个人生命风险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地分析带缺陷天然气管道失效后果,实现天然气管道的个人安全生命风险全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992.
为对天然气管道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提出基于变权综合理论的天然气管道动态风险评价法。利用故障树分析法(FTA)确定天然气管道不同时间空间下的主要风险因素,实时更新风险指标体系;同时引入变权综合原理,建立权重跟随指标值动态变化的变权赋值模型;然后对天然气管道进行综合评定,确定管道当前状态的风险程度。以陕京3线中某管段为例进行分析,得出该管段当前风险等级为中等,在后期运行中应被重点监控。变权赋值与动态指标体系的结合使该方法能实时反映管道风险状况,并适用于天然气管线各段。  相似文献   
993.
含硫天然气净化厂硫化氢泄漏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川东北某含硫天然气净化厂为对象,通过分析该净化厂的处理工艺及可能造成泄漏的各种原因,确定了硫化氢泄漏危险较高的生产单元。通过工艺压力、流量、物料组分的比对,选取了脱硫单元原料气和硫磺回收单元酸性气作为模拟泄漏物料。对该厂所在地的气象条件和厂区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调查,净化厂当地近5年风速、云量统计表明低风速和多云为主导天气,将D1.5m/s作为模拟硫化氢泄漏扩散的典型气象条件。采用了美国石油学会(API)推荐地面粗糙度长度。运用PHAST软件计算了在典型气象条件下通过3种不同孔径泄漏1 min,5min和30min,形成的立即危及生命或健康(IDLH)范围。在典型气象条件下IDLH的下风向边界距离在41m至1190m范围内,以硫磺回收单元的大孔径泄漏为最远。以小孔泄漏为例模拟并讨论了风速、大气稳定度对硫化氢扩散的影响。为降低H2S泄漏风险提出了在线监测及联锁系统设置的要求,对避免和减少硫化氢中毒伤亡事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国内外天然气管道事故的统计和分析,指出了对天然气管道进行完整性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管道完整性管理方法,着重探讨了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流程和环节,包括管道潜在危害辨识、管道数据信息搜集与分析、管道风险评价、管道完整性评价、完整性评价响应和减缓措施,并进一步说明了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实施方法;最后,给出了在我国开展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必要性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5.
本文阐述了HSE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对中国航油建立HSE管理体系的组织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陈述,探讨了科学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在企业HSE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提出适合国内石油企业的HSE管理体系建设控制方法,以最大限度的建立适宜有效的HSE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96.
“放管服”背景下以环评为核心的环境准入体系面临工作周期长、制度效率低、结论可验证性差、社会认可度不高等诸多挑战。本文针对“三线一单”具有的早期介入和共享区域基础信息的工作特征,认为将“三线一单”纳入环境准入体系后可以更好地发挥系统性预防作用,提升政府的决策能力和环评工作效率,实现环境准入体系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在重构环境准入体系方面,提出了“三线一单”与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制度衔接的关键环节:明确三项制度不同的职责定位和责任主体、厘清三项制度的衔接环节,以及完善三项制度间的信息交互。  相似文献   
997.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清代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凌波 《灾害学》2019,(4):92-99
基于《清史·灾赈志》中的历史灾害信息,提取清代(1644-1911年)自然灾害共24 537县次,重建逐年灾害频次序列,以核密度估计法对5类主要灾害(水灾、旱灾、蝗灾、疫灾、冷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代自然灾害频次序列没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而体现为阶段性波动,基于灾害频次30年滑动平均值可提取出4个峰值时段(1644-1673、1721-1750、1812-1841和1872-1901年);相比于现代,清代灾害类型更加集中在农业灾害,最为多发的是水灾和旱灾,合计占总数的近80%,其次是蝗灾、疫灾和冷害;灾害最为多发的高风险区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前者集中了水灾、旱灾、蝗灾的极端多发区,后者除了水旱多发,还是疫灾和冷害的极端多发区; 4个峰值时段的灾种类型组合和灾害多发区均有明显差异,时空变化受到致灾因子、暴露度和脆弱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上述工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历史灾害发生规律,对于当前及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8.
蔡影  蒋梅英 《灾害学》2019,(4):64-67
通过泥石流灾害模拟模型与灾害损失率计算方法了解旅游景区的损失状况,研究自然灾害对旅游景区的破坏作用。旅游景区洪灾模拟模型由分流模型与汇流模型构成,根据泥石流多相流成分中固液两相分离原则构建泥石流分流模型;引用DEM数据得到泥石流流域栅格的汇流方向,根据经验模型计算汇流用时,采用八方向方法获取河道信息,基于这些数据构建泥石流模拟的汇流模型,采用ArcGis软件实时呈现该模型的泥石流灾害模拟效果;结合ArcGis软件显示的灾情数据,采用洪灾损失率计算方法获取旅游景区自然灾害损失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旅游景区建筑损失率误差均小于5%,在有效模拟泥石流灾害的同时,可准确描述自然灾害对旅游景区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99.
Marine coastal ecosystem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blue ecosystems, provide valuable services to society but are under increasing threat worldwide due to a variety of drivers, including eutrophication, development, land-use change, land reclam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sometimes necessary to facilitate recovery in coastal ecosystems. Blue restoration (i.e., in marine coastal systems) is a developing field, and projects to date have been small scale and expensive, leading to the perception that restoration may not be economically viable. We conducted a global cost–benefit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net benefits of restoring coral reef, mangrove, saltmarsh, and seagrass ecosystems, where the benefit is defined as the monetary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We estimated costs from published restoration case studies and used an adjusted-value-transfer method to assign benefit values to these case studies. Benefit values were estimated as the monetary value provided by ecosystem services of the restored habitats. Benefits outweighed costs (i.e., there were positive net benefits) for restoration of all blue ecosystems. Mean benefit:cost ratios for ecosystem restoration were eight to 10 times higher than prior studies of coral reef and seagrass restoration, most likely due to the more recent lower cost estimates we used. Among ecosystems, saltmarsh had the greatest net benefits followed by mangrove; coral reef and seagrass ecosystems had lower net benefits. In general, restoration in nations with middle incomes had higher (eight times higher in coral reefs and 40 times higher in mangroves) net benefits than those with high incomes. Within an ecosystem type, net benefit varied with restoration technique (coral reef and saltmarsh), ecosystem service produced (mangrove and saltmarsh), and project duration (seagrass). These results challenge the perceptions of the low economic viability of blue restoration and should encourage further targeted investment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1000.
Reductions in global bee populations are threatening the pollination benefits to both the planet and people. Whilst the contribution of bee pollination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rough food security and biodiversity is widely acknowledged, a range of other benefits provided by bees has yet to be fully recognised. We explore the contributions of bees towards achieving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Our insights suggest that bees potentially contribute towards 15 of the 17 SDGs and a minimum of 30 SDG targets. We identify common themes in which bee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and suggest that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bee contribution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crucial for ensuring viable bee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