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64篇 |
免费 | 568篇 |
国内免费 | 301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44篇 |
废物处理 | 858篇 |
环保管理 | 718篇 |
综合类 | 5168篇 |
基础理论 | 539篇 |
污染及防治 | 2139篇 |
评价与监测 | 158篇 |
社会与环境 | 22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123篇 |
2021年 | 138篇 |
2020年 | 160篇 |
2019年 | 159篇 |
2018年 | 162篇 |
2017年 | 252篇 |
2016年 | 306篇 |
2015年 | 339篇 |
2014年 | 452篇 |
2013年 | 479篇 |
2012年 | 641篇 |
2011年 | 598篇 |
2010年 | 495篇 |
2009年 | 530篇 |
2008年 | 385篇 |
2007年 | 655篇 |
2006年 | 741篇 |
2005年 | 534篇 |
2004年 | 420篇 |
2003年 | 437篇 |
2002年 | 388篇 |
2001年 | 295篇 |
2000年 | 246篇 |
1999年 | 210篇 |
1998年 | 166篇 |
1997年 | 123篇 |
1996年 | 112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64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分别采用沸水浸泡、酸浸、碱浸和加热的方法对粉煤灰进行改性处理,利用FTIR仪和XRD仪对改性粉煤灰的成分和官能团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改性粉煤灰对模拟刚果红废水进行脱色。实验结果表明:碱改性粉煤灰中含有大量官能团,以及NaPl型沸石类物质,能够明显提高粉煤灰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与活性炭相比,碱改性粉煤灰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在初始刚果红质量浓度为20mg/L、碱改性粉煤灰加入量为50g/L的条件下,废水的脱色率可达87.52%;碱改性粉煤灰对刚果红的吸附过程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式和Freundlich等温式。 相似文献
43.
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了福田红树林中底栖大型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生活污水的排灌对其造成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红树区底栖大型动物群落总平均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是不显著的(P>0.05)。总平均栖息密度明显地在1月和7月出现两个高峰,总体和软体动物的栖息密度出现显著的季节变化(P<0.01)。红树林断面经60m3/周的生活污水处理16个月,与对照断面相比,排污对底栖动物群落总的及其组成成份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季节变化未造成显著影响(P>0.05)。但在排放污水断面的前端出现了一些污水性生物种类。 相似文献
44.
45.
针对大蒜废水特点,采用了铁屑微电解-UASB-接触氧化工艺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在设计进水水质、水量范围内,COD、BOD5、氨氮和ss去除率分别为98%、99%、70%和98%,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系统运行费用为1.19元/m3. 相似文献
46.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工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各地兴起,随之而来的是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化工项目一般都伴随着废水、废气、固废的产生。其中废水的排放尤其要引起重视,近年来国内很多研究人员都在研究含盐化工废水的回收利用。文中围绕多效蒸发处理含盐化工废水的技术工艺展开论述,对国内在多效蒸发技术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47.
氯气校正法(HJ/T70-2001)是测定高氯废水化学需氧量的国标方法,为了减少样品测定过程带来的环境污染,研究在不改变HJ/T70-2001氧化体系及测试条件的情况下,将取样体积由20 mL减半为10 mL,试剂的使用量相应减半,对方法的检出限、相对误差、相对标准偏差等指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出限符合要求,准确度较高,精密度较好,可用于高氯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48.
钢渣吸附-微波降解法处理碱性品红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钢渣对碱性品红染料的吸附性能、影响因素以及微波对吸附在钢渣-焦炭上的染料的降解作用。实验表明,在中性条件下,钢渣对碱性品红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饱和吸附量可达到42.4mg/g。以钢渣处理质量浓度为100mg/L的碱性品红溶液,当固液质量比为1:50、振荡吸附1h后,染料溶液脱色率达97%。实验还表明,焦炭可吸收微波产生高温,用钢渣-焦炭混合物(质量比1:1)吸附染料后,以微波辐照可使物料达到665℃的高温,吸附的染料降解。吸附剂再生后重复使用4次,脱色率都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49.
用钢渣对含铬废水进行预处理,探讨了钢渣粒度、用量、废水pH值和添加硫酸亚铁还原剂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硫酸亚铁还原处理后再用钢渣处理比单纯用钢渣处理的效果明显提高,采用钢渣/总铬质量比为40的100目钢渣处理经硫酸亚铁还原后的含铬废水,总铬和Cr6 去除率分别达79%和84%,采用钢渣柱进行的两级淋滤实验进一步表明该方法可作为工业上含铬废水处理的预处理段.处理后的废钢渣同工业铬渣一起进行水泥固化,标准养护20 d后固化体表面Cr6 浸出率、破碎至5 mm粒径以下和酸雨淋溶下的浸出液Cr6 浓度均符合安全标准,可作为普通建材或进行填埋处置. 相似文献
50.
Carroll S Goonetilleke A Thomas E Hargreaves M Frost R Dawes 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6,38(2):286-303
Onsite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 (OWT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the treatment and dispersal of effluent
in new urbanised developments that are not serviced by centralised wastewater collection and treatment systems. However, the
current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adopted by many local authorities for assessing suitable site and soil conditions for OWTS
are increasingly coming under scrutiny due to the publ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caused by poorly performing systems,
in particular septic tank-soil adsorption systems.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onsite wastewater treatment with minimal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 more appropriate means of assessment are required. This paper highlights an
integrated risk based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inherent hazards associated with OWTS in order to manage and mitigate the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health risks inherent with onsite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developing a sound and cohesive integrated
risk framework for OWTS, several key issues must be recognised. These include the inclusion of relevant stakeholders throughout
framework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data and analysis with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deals,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appropriate performance goals for successful management and mitigation of associated risks. These
issues were addres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isk framework to provide a generic approach to assessing risk from OWTS.
The utilisation of the developed risk framework for achieving more appropriat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OWTS
is presented in a case study for the Gold Coast region, Queensland State, Australi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