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33篇 |
免费 | 269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722篇 |
废物处理 | 17篇 |
环保管理 | 193篇 |
综合类 | 531篇 |
基础理论 | 167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43篇 |
评价与监测 | 42篇 |
社会与环境 | 66篇 |
灾害及防治 | 3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111篇 |
2021年 | 108篇 |
2020年 | 131篇 |
2019年 | 132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96篇 |
2014年 | 85篇 |
2013年 | 98篇 |
2012年 | 210篇 |
2011年 | 182篇 |
2010年 | 142篇 |
2009年 | 148篇 |
2008年 | 91篇 |
2007年 | 187篇 |
2006年 | 215篇 |
2005年 | 132篇 |
2004年 | 127篇 |
2003年 | 93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78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本文对非工业场所-写字楼的消防安全需求进行了总结,引入了整体消防安全理念,概述了现有写字楼提升消防安全的要求,指出了采用消防工程手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52.
利用大涡模拟软件FDS对某居民楼火灾发生发展和烟气传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烟气质量浓度在侧间-走廊建筑的分布情况。在不同房间的目标位置设置探测点,分析烟气质量浓度、CO体积分数分布。结果表明,距离火源位置最远的房间烟气质量浓度、CO体积分数最高且在短时间内达到致死浓度;烟气更容易在最远的房间聚集,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始终比其他房间的危险性要高。对于此类居民楼建筑火灾中的人员安全而言,最远端房间的危险性最高,火灾时要着重注意此区域的疏散。此外,在走廊顶棚上间隔适当的距离设置了挡烟垂壁,并且模拟了该工况下烟气质量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加入挡烟垂壁后走廊的烟气蔓延相对均匀,各个房间烟气质量浓度更为接近,最大烟气质量浓度也有明显降低,从而延缓了整个建筑达到危险状态的时间。 相似文献
253.
基于“事故树-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是高校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宿舍的消防进行风险分析对高校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宿舍的消防安全进行风险分析。在进行层次分析法之前,引入了事故树,通过事故树寻求指标层中各类重要因素,从而提高了层次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事故树-层次分析法,可定量地分析各个因素对建筑火灾风险的影响大小,对制定建筑火灾的防范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消防设施、火灾荷载和安全疏散设备对学生宿舍的火灾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引起安全管理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254.
为探究迸溅熔珠着床后的热交换过程对其组织特征的影响,建立基于着床后高温迸溅熔珠的动态测温方法,从而揭示迸溅熔珠着床后引燃与否对其组织特征形成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引燃可燃物的熔珠受火焰热反馈和铜氧化放热的共同作用,着床后其温度出现反复波动,延长迸溅熔珠的冷却凝固时间,组织呈等轴状;无法引燃可燃物的熔珠在可测范围内,短暂升温后降温速率持续上升,组织更易呈现树枝状或胞状。研究结果可为准确认定电气故障电弧迸溅熔珠引发火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55.
为有效防治采空区遗煤自燃,以瑞安矿014N1-1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监测工作面供风量为1 150 m3/min时的氧气浓度及漏风速度数据;基于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标准和数值模拟方法,利用Comsol软件研究工作面不同供风量时采空区自燃带随回采时间的动态变化,确定稳定阶段自燃带的范围,得到工作面供风量与自燃带宽度的拟合曲线;提出构筑风流隔离墙与注氮相结合的防灭火技术。结果表明:随工作面供风量的增加,自燃带边界向采空区深部延伸,自燃带宽度也逐渐加大;在现有开采条件及推进速度下,工作面供风量应低于1 500 m3/min;风流隔离墙与注氮相结合的防灭火技术,可使采空区自燃带宽度降至24.6 m,防灭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56.
为解决飞机货舱火灾探测器易受环境中粉尘等气溶胶影响而引起误报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波长、多观测角的飞机货舱火灾探测方法,通过试验,得到锂离子电池火灾烟雾与ISO 12103-1 A1粉尘、ISO 12103-1 A2粉尘、Dolomite 90粉尘、细水雾等干扰气溶胶的不对称比(前后向散射信号的比值),利用不对称比的值,区分锂离子电池火灾烟雾与干扰气溶胶。结果表明:波长为405 nm时,能区分的锂离子电池火灾烟雾不对称比为7.25~10.54;波长为870 nm时,能区分的锂离子电池火灾烟雾不对称比为6.56~6.82。 相似文献
257.
为快速准确地预测气体泄漏的强度和位置,通过耦合大气扩散模型和优化算法,建立源项信息反算模型的目标函数,基于泄漏源下风向的浓度分析计算泄漏源的位置和强度,并将混合粒子群(PSO)-差分进化(DE)算法应用到源项信息反算中,分析正向气体扩散模型对源项信息反算的影响,修正高斯烟羽模型中的烟气抬升高度,同时加入地面反射系数,并以美国空军有毒化学品扩散模型(AFTOX)模拟数据为监测泄漏浓度进行源反算,相对误差缩减至1%。结果表明:修正高斯扩散模型可验证粒子群-差分进化算法在源项信息反算中的应用;该模型在源项信息反算中的应用可有效地提高源项信息反算准确率。 相似文献
258.
与地震易损性相比 ,结构震后火的易损性研究尚未深入 。 以三层三跨平面钢框架为研究对象 ,采用 ABAQUS 进行建模,选取火灾荷载密度作为火灾强度指标,同时将耐火极限作为破坏状态指标,采取拉丁超立方法生成了 50 个结构样本,对钢框架进行震后火作用下耐火极限分析和易损性分析,并给出了不同损伤程度的四种破坏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震后火作用下钢框架失效概率随火灾荷载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火灾荷载密度达到最大值时,大震下钢框架发生轻微破坏、中等破坏和严重破坏的概率较高,出现倒塌破坏的概率相对较低;对比三水准地震设防烈度下火灾易损性曲线,随着地震烈度的升高,钢框架发生严重破坏和倒塌破坏的概率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259.
目的 研究舰船舱室起火后对舱室及相关邻舱温度的影响。方法 通过建立尺寸均为2.4 m×2.4 m×2.4 m的火灾发生舱室、水平相邻舱室、竖直相邻舱室3个舱室,并设计不同工况下典型油池火灾场景的火灾试验,测量3个舱室36个特征位置点的温度变化曲线,揭示舰船舱室起火对邻舱温度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结果 通过对比水平邻舱和竖直邻舱的温度,当火源位于舱室中间时,竖直邻舱的温升快于水平邻舱,由于燃烧产生的烟气聚集在舱室顶部,舱室顶部的热传递效应更加明显,竖直舱室温升更快。当火源位置靠近水平邻舱时,水平邻舱较竖直邻舱温度上升快,但当火焰熄灭后,水平邻舱温度迅速下降,竖直邻舱由于燃烧结束后仍有大量高温烟气聚集,温度下降缓慢。结论 当舰船发生火灾导致舱室的温度不断升高时,对水平相邻舱室和竖直相邻舱室温度的影响较为显著。随着油池火源面积不断增大,火灾发生舱的温度不断增加,对相邻舱室的热传导效应更加明显,温度上升速率更快。由于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大量悬浮在火灾发生舱室顶部,造成竖直相邻舱室的温度要高于水平相邻舱室。 相似文献
260.
为提高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中人员安全判据设定的合理性,研究各国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规范和指南中关于人员安全判据的规定,包括烟气层高度、热量、能见度和毒性气体体积分数临界判据。结果表明,建筑高度会影响烟气层高度临界判据,设定判据时需特别考虑中庭、仓库等区域;环境湿度会影响人体对烟气对流热的耐受极限,选取判据时需考虑水系统灭火过程造成的环境湿度增大;设定能见度临界判据应考虑建筑空间大小,还应考虑烟气中刺激性气体的影响;设定毒性气体临界判据时,应考虑可接受的人员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