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4篇 |
免费 | 39篇 |
国内免费 | 13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7篇 |
废物处理 | 33篇 |
环保管理 | 99篇 |
综合类 | 248篇 |
基础理论 | 42篇 |
污染及防治 | 77篇 |
评价与监测 | 32篇 |
社会与环境 | 7篇 |
灾害及防治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81.
在石油开采区现场考察了地下水石油污染曝气治理效果.结果表明,现场土壤地质条件对曝气气流分布影响很大,气流分布并不与曝气井为轴对称,曝气井左侧影响距离达6 m,右侧仅为4 m;经过40 d的连续曝气,在气流分布密度大的区域,石油去除率高达70%,而在气流分布稀疏的区域,石油去除率只有40%,曝气影响区地下水石油平均去除率为60%;对曝气前后地下水中石油组分进行色质联机分析,表明石油去除效果与石油组分及其性质有关,挥发性高的石油组分容易挥发去除,而挥发性低的石油组分难于挥发去除,因此地下水石油污染曝气治理存在“拖尾效应”. 相似文献
82.
从陕北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7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其中黄杆菌属CC-2、不动细菌属SC-5、假单胞菌属SC-6表现出较强的石油烃降解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总石油烃(TPH)降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得出各因素对TPH降解率影响程度的大小次序为:溶液p H降解温度降解菌接种量摇床转速,且在降解菌接种量为7%(φ)、溶液p H为7、降解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50 r/min的最适处理条件下,菌株SC-6的TPH降解率可达61.23%。原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实验结果表明: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投加有利于土壤TPH降解率和酶活性的提高;"菌株SC-6+营养剂"组修复处理42 d后的TPH降解率可达57.59%。 相似文献
83.
生物菌剂对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生物菌剂的投加量、投加方式及环境温度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结果表明,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效果与生物菌剂的投加量呈正相关,当生物菌剂投加量为0.6mg·kg-1时,修复,48 d 后,石油烃的降解率为87%.GC-MS分析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原土中烷烃的含量最高为82.1%其次为烯烃,含量为16%,还含有少量的胡萝卜烷、烷基萘、甾烷和藿烷% 添加生物菌剂修复40 d 后,峰的数量由32个减少为14个,表明异构烷烃、烯烃、胡萝卜烷全部被降解,残留的物质为较难降解的正构烷烃、藿烷和甾烷,呈现前高后低的峰形,即接种细菌优先降解高碳组分,将长链的烷烃降解为短链的烷烃,随着生物菌剂投加量的增加,土壤中残留石油烃的含量逐渐降低% 一次加入生物菌剂修复,48 d后的峰高明显低于分2 次加入的相应值,故一次性全部加入生物菌剂是最佳的投加方式% 温度是限制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重要环境因素,当温度为30℃第,48 d 的降解率可达80%,当温度为20℃,第,48 d的降解率可达60%,温度高有利于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加快修复 相似文献
84.
对石油亚砜(PSO)萃取巯基醋酸的条件和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石油亚砜通过氢键和巯基醋酸形成的萃合物的组成.为从废水中回收巯基醋酸以及石油硫醚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5.
第三届国际就地生物复原会议于1995年4月24至27日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圣迭哥市举行,会上交流的论文达700篇,涉及环境污染就地生物治理的各个方面。本文对会议有关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6.
石油类在河流中自净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流的特点,利用示踪剂对河流中石油类污染物的衰减情况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污染物扩散模式,确定了河流不同断面的石油通量,求出了石油类污染物的衰减系数。为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河流环境容量的确定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87.
88.
为研究水体石油污染物的生物处理方法,通过富集培养、蓝色凝胶平板分离初筛、摇瓶复筛等方法从长期被石油污染的油泥中筛选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采用薄层层析显色法和红外光谱法鉴定该菌所产表面活性剂种类,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等性能,并对菌株降解水体石油污染物的影响因素及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株LJ2所产表面活性剂为糖脂,其乳化指数为33%,25℃下可将水的表面张力从71.14 mN/m降至27.22 mN/m,临界胶束质量浓度为5 mg/L;当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其乳化指数可达50%.温度、降解时间以及NaCl质量分数对菌株LJ2处理水体石油污染效果影响很大.在34℃条件下处理5d,菌株LJ2对质量浓度为2 g/L的水体石油污染物的降解率高达99.5%.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L J2对水体石油污染物有良好的降解效果,而且该菌还对水体中较高浓度的NaCl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9.
90.
石油化工行业特征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年青奥会期间,南京市采用苏玛罐采样和GC-MS分析的方法对2家石油化工企业部分典型工艺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石油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主要组分为烷烃、苯系物、含氧有机物、卤代烃和烯烃;主要特征污染物包括异丁烷、正戊烷、正丁烷、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醛、丙酮、二氯乙烷、三氯苯等.对石油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成分分析,为“十三五”开展的石油化工行业自行监测和环境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