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0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66篇 |
环保管理 | 108篇 |
综合类 | 47篇 |
基础理论 | 244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0篇 |
评价与监测 | 4篇 |
社会与环境 | 17篇 |
灾害及防治 | 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Jan C. Habel Livia Rasche Uwe A. Schneider Jan O. Engler Erwin Schmid Dennis Rödder Sebastian T. Meyer Natalie Trapp Ruth Sos del Diego Hilde Eggermont Luc Lens Nigel E. Stork 《Conservation Letters》2019,12(6):e12668
Most of Earth's biodiversity is found in 36 biodiversity hotspots, yet less than 10% natural intact vegetation remains. We calculated models projecting the future state of most of these hotspots for the year 2050, based on future climatic and agroeconomic pressure. Our models project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land resulting in the conversion of >50% of remaining natural intact vegetation in about one third of all hotspots, and in 2–6 hotspots resulting from climatic pressure. This confirms that, in the short term, habitat loss is of greater concern than climate change for hotspots and their biodiversity. Hotspots are most severely threatened in tropical Africa and parts of Asia, where demographic pressure and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land is highest. The speed and magnitude of pristine habitat loss is, according to our models, much greater than previously shown when combining both scenarios on future climatic and agroeconomic pressure. 相似文献
33.
为研究上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随层间距的变化规律,以南桐矿区作为实验背景,保持保护层倾向工作面开挖长度、煤层埋深、倾角、岩层物理力学性质相同,将层间多层岩层处理为复合岩层,分别进行近距离、远距离和超远距离上保护层开采相似模拟实验。综合分析被保护层卸压规律及基于被保护层垂直于层面的膨胀变形保护准则所得保护范围可知:上保护层开采被保护层卸压曲线呈“凸形”,且“凸形”中心线偏向下山方向。随层间距增加,“凸形”底部被保护层小于原岩应力的卸压范围与“凸形”顶部卸压曲线顶部较大卸压的范围均呈减小趋势;两者中心位置均向下山方向转移,且后者转移度大于前者;被保护层卸压曲线中卸压范围的卸压程度及应力集中范围的应力集中程度均呈减弱趋势;以垂直层面的膨胀变形量3‰确定的上下边界膨胀变形保护角均小于《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中相应条件的卸压角,因此以该方法确定的保护范围相对《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偏于安全,且随层间距增加保护范围长度呈加速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34.
35.
水力割缝增透抽采煤层瓦斯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煤层瓦斯抽采是避免煤矿瓦斯灾害发生的根本防治措施,水力割缝技术使煤体在割缝后应力松弛、卸压、破坏、破裂,以成倍或者十几倍地提高煤层的渗透性,继而对煤层瓦斯进行抽采,使瓦斯煤层变为低瓦斯或无瓦斯煤层,从根本上避免瓦斯灾害发生.从水力割缝技术切割煤层致煤层应力变化角度,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根据渗流力学平面径向流理论,分析给出水力割缝技术增透抽采瓦斯原理.以兖州东滩矿3号煤层为例,分析采用水力割缝技术前后煤层应力变化、渗透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面积割缝后,应力重新分布,由均匀状态转变为非均匀状态分布,水平缝使煤层卸压,煤层应力普遍降低,在缝上部煤层局部形成拉应力区.割缝后渗透率是割缝前的4.34倍,渗透率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瓦斯抽采速度和最终抽采率. 相似文献
36.
煤层底板采动导水破坏深度计算的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综合分析影响煤层底板采动导水破坏深度因素的基础上,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底板破坏深度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利用现场观测资料作为学习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对模型的测算结果、理论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神经网络方法计算底板破坏深度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结果更接近于实际.笔者研究的计算模型和测算方法,为承压水上安全采煤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
吉章红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20,(2):72-76
本文介绍了专利商对应用于加氢裂化REAC系统的双相不锈钢S32205焊接接头的要求,简要说明了双相不锈钢的焊接工艺评定;分析了填充金属化学成分、焊接线能量、焊接冷却速度对双相不锈钢焊缝铁素体含量的影响;分析了双相不锈钢焊缝铁素体含量达到专利商要求的能力,以及手工电弧焊焊缝铁素体含量达不到专利商35% ~ 60%要求的原... 相似文献
38.
为研究不同煤层煤自然发火特征的异同性及规律,以淮南矿区1号、3号、6号、13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发火实验,对不同煤层煤的自然发火期周期、煤样70℃时放热强度和R70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不同煤层煤样自燃性由强到弱依次为:3煤>6煤>1煤>13煤;变质程度相近的4个煤层,3煤自然发火期最短,这与煤体中硫分和水分含量高有关;13煤变质程度较高,且前期放热强度、耗氧速率增长缓慢,其自燃性较弱;4个不同煤层煤的耗氧速率、CO,CO2产生率,以及C2H4/C2H6值随煤温升高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煤中CH4气体大量解吸出现于煤温60℃之前,煤中灰分在80~120℃开始逐渐吸热融化,解析和融化均会抑制煤氧接触并且减小煤氧反应放热总量。 相似文献
39.
为揭示突出煤层群多次采动对底抽巷穿层钻孔瓦斯抽采效率的影响,利用Flac软件模拟分析沙曲二矿3、4、5号煤层下行开采过程中底抽巷顶板煤岩层卸压特征和围岩塑形区扩展特征,并现场实测钻孔瓦斯抽采效率。研究表明:3号煤层采动引起底抽巷顶板煤岩层卸压程度达59%以上,卸压作用最为显著,对钻孔瓦斯抽采浓度与抽采纯量的提升幅度最大;随着采动叠加作用影响,卸压程度减小,提升幅度也减小;4号煤层开采期间底抽巷顶板围岩塑性区范围扩张达到3.1 m,超过钻孔封孔长度,钻孔瓦斯混量开始逐渐增大,随采动次数增加,顶板围岩塑性区范围进一步扩展,钻孔瓦斯混量呈现逐步增大趋势;多次采动作用下钻孔瓦斯抽采体积分数和抽采纯量总体上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