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74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The contents of 90Sr and 137Cs and the pattern of their redistribution in the soil and plant cover of floodplain ecosystems have been assessed. It is shown that the radionuclide distribution across the floodplain and along the river flow is determin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barrier to their migration near the river channel, at which less mobile 137Cs accumulates. The soil and plant cover of the central floodplain are enriched with 90Sr. Differences in radionuclide migration in floodplain soils and their input into plants are determin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esses of their immobilization and migration with soil water.  相似文献   
92.
在油田放射性测井过程中,对人体产生损伤的决定因素是人体对辐射的敏感程度,所受辐射剂量的大小及受照条件。通过对299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指出放射性测井中主要的损伤是长期小剂量慢性效应,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93.
油气工业中含镭、氡的天然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生产过程产生的盐垢、淤渣、刮屑中,易沉积在井口装置、油气分离器、管道内壁,这些放射性物质不但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还对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重大危害。本文通过对油气工业中主要存在的放射性源及放射性元素进行分析,探讨了天然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危害性,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护及安全处理措施,以为盐垢等放射性物质的安全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新疆是中国富煤省(区)之一,约占全国煤炭储量的40%。在长期的放射性科研、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发现部分地区的部分煤炭中伴生有较高的放射性核素,部分煤层甚至达到了核工业开采水平。然而关于伴生放射性煤矿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监管体系尚处于探索之中。本文尝试从煤矿企业的地质勘探报告、辐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及监督性监测等环节入手,从源头上控制煤炭的放射性污染,初步探讨新疆伴生放射性煤矿监管体系。一方面将为企业的煤炭开发、煤渣利用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为新疆环境监管部门加强伴生放射性煤矿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5.
针对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的特点,结合人工湿地的去除机理,对湿地植物、基质和微生物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的原理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湿地植物通过植物提取、根际过滤和植物固定对低放重金属进行去除,基质的吸附和微生物的吸收、吸附及转化作用也是低放重金属去除的重要途径。并且阐述了当前的技术难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在植物培育与选择、微生物的筛选及驯化、基质的选择和湿地系统的安全措施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难点。分析表明,应用人工湿地处理低水平放射性废水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6.
近年来,随着我国核电事业迅猛发展,海洋放射性污染的风险激增,放射物质的事故性污染将成为海洋环境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海洋环境放射性污染风险评估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开展海洋放射性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有助于了解事故对海洋生态的危害程度,为海洋与海岸带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梳理总结当前国内外海洋放射性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外对海洋放射性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尚未做出科学的定义;现有海洋放射性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大体可归纳为基于经典风险评估框架和基于迭代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2种类型;ERICA Tool模型以及RESRAD-BIOTA模型是目前放射性风险评价中应用最多的方法 ,但存在海洋放射性污染标准限值少的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事故中后期均衡条件下的长期慢性暴露评价,对事故初期的高剂量、短期急性暴露的风险影响研究较少;我国海洋放射性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混淆,至今没有明确的海洋放射性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及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97.
无机纳滤膜处理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相对分子质量2 000~5 000的水溶性聚丙烯酸钠作为无机纳滤膜处理主要含90Sr、137Cs、60Co放射性核素的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的辅助药剂.重点考察了非放模拟废水的pH值及聚丙烯酸钠投加量对废水中锶、铯、钴等稳定核素截留率及膜通量的影响,并就影响机理做了初步探讨.得到较优的试验条件为:pH值7~8,聚丙烯酸钠体积浓度不低于0.1%.在优化的条件下,进行实际放射性废水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钠辅助无机纳滤膜处理低水平放射性废水是可行的,对总β和总γ的净化率均达到95%左右,且可得到满意的膜通量.  相似文献   
98.
韩非  侯若昕  顾平 《化工环保》2015,35(1):84-88
以亚铁氰化钠和硝酸铜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亚铁氰化铜(CuFC)吸附剂,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CuFC对模拟放射性废水中铯的吸附性能。表征结果显示:产物的分子式为Cu2Fe(CN)6·7H2O,外观为具有清晰几何形状的颗粒物,粒径约为30 nm。25℃下的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当初始铯质量浓度为98.01μg/L、CuFC加入量为0.08 g/L、吸附时间为9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铯的去污系数达到1.13×104;用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可准确描述CuFC对铯的吸附过程,相关系数为1.000 0;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99.
罗洁  张海军  刘璟  杨剑  黄胜  邓仕明 《化工环保》2015,35(2):192-198
将粉煤灰进行碱激发改性,运用XRD和SEM技术对碱激发粉煤灰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碱激发粉煤灰对Cs+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并对吸附前后的碱激发粉煤灰进行了FTIR分析。表征结果显示,碱激发处理后,粉煤灰的晶相发生了改变,且粉煤灰表面密实的硬壳层被破坏。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Cs+质量浓度为200 mg/L、吸附温度为25℃、溶液pH为10、碱激发粉煤灰投加量为12.0 g/L的条件下,碱激发粉煤灰对Cs+的平衡吸附率可达80%以上,其吸附能力比碱激发前提高了3倍以上;吸附过程可用准二阶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并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碱激发粉煤灰对Cs+的吸附是吸热过程,且能自发进行;该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并伴随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00.
The contribution of C-14 to radiation exposure in the biosphere can be significant as compared to that of other radionuclides disposed in a repository for low-level radioactive waste. The release pathways of C-14 and processes relevant to its release from a closed final repository for low-level radioactive waste are discussed. Because a conservative approach may lead to undue overestimation of the potential radiation exposure, a more realistic approach is outlined. At the present level of refinement, our approach helps to provide a sufficient safety margin to German dose limits for radiation exposure of 0.3 mSv and can thus facilitate licence approv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