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篇 |
环保管理 | 25篇 |
综合类 | 73篇 |
基础理论 | 13篇 |
污染及防治 | 2篇 |
评价与监测 | 4篇 |
社会与环境 | 25篇 |
灾害及防治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划分,为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针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划分区域分割、划分随意性大、禁止开发区少、管理不到位等,分别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分的完善和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生态功能区划仅从区域生态要素、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等方面考虑,而很少涉及景观格局特征与景观稳定度等景观生态学的内容;文章在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一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理论;一方面有助于生态功能小区的划分;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原有生态保育措施只考虑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不足,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保育措施。文章将所建立的理论与方法用于重庆市长寿区生态功能区划,区划结果为:将重庆市长寿区划分为3个生态亚区,9个生态功能区和21个生态功能小区,与未考虑景观稳定度的生态功能区划相比,考虑景观稳定度的生态功能区划多了四个生态功能小区,而这四个生态功能小区的划出,有助于进一步针对具体问题,从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提出生态保育措施,对重庆市长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实现流域水环境"分区、分级、分期和分类"管理的基础.通过分析海河流域的陆地和水生态系统特点,确定了一级二级分区的指标体系,一级分区指标包括地貌类型、径流深、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反映水资源供给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共划分了6个一级水生态功能区;二级分区利用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空间异质性,反映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及水质净化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共划分了16个二级水生态功能区.最后,通过野外调查各个分区的水生态系统结构和生境差异性(水量、水质、河流生境、水生动植物等),对一级和二级分区结果进行了评价.分区结果能够为海河流域的水质目标管理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支持,分区方法和指标体系也可以为国内其它类似流域的水生态功能分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旅游资源分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是在8000个旅游资源实体数据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区域特征和旅游环境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形成了一个三级分区体系并得到一张中国旅游资源分区图。第一级区,有八个资源区。第二级区,有41个资源区。在每个二级区内有或多或少的三级区,然而,每个三级区必须是根据旅游资源数量、质量和交通条件得出的五类三级区中的某一类。分区程序采用从低级区向高级区归并的方式。本结果对管理旅游资源和发展中国旅游业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环境基准研究重点方向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环境基准是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国家环境质量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主要是依据特定对象在环境介质中的暴露数据,以及与环境要素的剂量效应关系数据,通过科学判断得出的,涉及环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生物学和风险评估等前沿学科领域。国家环境基准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环境基准研究的学科特点和国际前沿,结合国家科技需求和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环境基准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1)环境基准的理论与方法学;2)环境基准基础数据库;3)基准目标污染物的筛选甄别和优先排序技术;4)水体营养物基准;5)生物测试与毒性评价技术;6)人体暴露评价理论与相关技术;7)环境基准的审核和校对;8)环境基准与标准转化理论及其对环境管理支撑技术。本文从环境基准学科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与环境基准研究紧密相关的8个重点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未来重点研究内容。同时指出,这些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环境基准研究的根本,未来环境基准的长期战略发展必将是建立在各个重要方向长足发展的基础之上,环境基准研究也必带动这些方向的共同蓬勃发展,为环境地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可持续农业发展内涵构建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GIS技术、因子分析模型和模糊数学方法对湖北省可持续农业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与聚类分区 ,并对影响湖北省可持续农业发展能力的主因子和各分区作了简要评述。旨在揭示湖北可持续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为政府农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Geographical areas constitute the basic implementation locus for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activities.
Because the definition of territorial planning objectives may be affected by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ne of the main steps in the process involves dividing the coast into homogeneou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units (HEMU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general and simple method for regionalizing the landside of a coastal zone into HEMUs and illustrates
it through application to the Catalan coast. Socioeconomic and natural (biophysical) subsystems were selected as the most
appropriate dimensions of the regionalization process. Dimensions were described using 11 spatial themes, which were managed
i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environment that proved to be an adequate tool for the purpose. A final coastal zone map
of four classes of HEMUs connected to local administrative units was obtained, and because it reflects the current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dynamics, it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initial step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for the Catalan coast. Although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alan coast, it is general enough to be adapted and
applied to most developed or developing coastal areas. 相似文献
20.
福建暴雨洪灾时空变化与区域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建省暴雨洪涝灾害数据库资料,重建了1971—2005年福建暴雨洪灾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以县域为单元,根据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福建暴雨洪灾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福建洪涝灾害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与暴雨次数的年际变化并不一致;年内非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有71.2%集中在4—6月份,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有81.3%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东西分异明显,东部以台风暴雨洪灾为主,区内根据危险性差异划分为4个二级区;西部以非台风暴雨洪灾为主,区内依据危险性差异划分为3个二级区。分阶段研究表明,洪涝灾害的分布范围由沿海向内陆扩展,并与暴雨频次和持续时间呈不同步增长,反映了福建的洪涝灾害是主要致灾因子暴雨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承灾体的脆弱性加大了洪涝灾害灾情,福建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和区域划分可为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