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安全科学   13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09篇
综合类   271篇
基础理论   232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59篇
灾害及防治   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市域尺度的中国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的时空耦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肥施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粮食产量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导致了生态环境退化,当前亟需辨明化肥施用与粮食生产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以便为维护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提供有效的对策。以中国336个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分析2005-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的时空耦合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1)2005-2015年中国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化肥施用量的区内差异呈“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递减态势;而粮食产量的区域差异总体趋于增大,且呈“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递增态势。(2)化肥施用量增幅大致呈“东—中—西”阶梯式递增的趋势,而粮食产量增幅呈明显的南北分异特征。(3)从空间分布来看,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以“双高区”为主,胡焕庸线以西地区以“双低区”为主,且“低效施肥区”收缩,“他因素影响区”扩张。(4)期间,粮肥耦合关系以“双增型”为主,其他类型为辅,粮肥耦合关系主要向“双增型”与“他因素影响型”转变。  相似文献   
52.
空间冲突是城市化过程中各种矛盾形成与激化的直接原因,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测度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空间冲突水平,对于优化区域发展模式、 避免区域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分析长株潭近年来空间格局变化的基础上,量化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外部压力值、 生态风险暴露值、 生态风险效应值3个因子,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空间冲突测度模型,对长株潭地区的空间冲突水平进行评估。研究表明:近年来长株潭地区的空间冲突作用强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93—2008年其冲突指数均值由0.264增长到0.323,且严重失控级别空间冲突的区域面积比例增幅最大,达1.07倍;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冲突强度不同,林地、 耕地的空间冲突水平相对较低,建设用地的空间冲突水平较高;城乡过渡地带是空间格局变化最为频繁、 空间冲突最为激烈的区域,其次是城市内部,农村地区的空间冲突强度远远低于城市。  相似文献   
53.
乔飞  孟伟  郑丙辉  雷坤  周刚  李子成 《环境科学研究》2012,25(10):1126-1132
基于EFDC模型建立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三维水质模型,模拟2004—2007年不同水期的ρ(CODMn)、ρ(DIN)、ρ(PO43--P)状况,分析水质分布的变化特征,研究流域污染物输出对河口水质分布的影响. 根据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长江口门以上ρ(CODMn)为Ⅱ类水质,ρ(DIN)、ρ(PO43--P)为劣Ⅳ类,并且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枯水期各指标等值线均向东北方向延伸,丰水期和平水期向东南延伸,丰水期流域污染物输出对河口水质的影响最大,不同类别水体的分布形态和水体面积年际变化不明显. 按不同时期ρ(CODMn)、ρ(DIN)、ρ(PO43--P)分布面积进行统计,长江口ρ(CODMn)、ρ(DIN)、ρ(PO43--P)分布与流域污染物输出之间有显著关系,河口水质分布面积与流域污染物输出之间存在定量的压力-响应关系.ρ(CODMn)、ρ(DIN)、ρ(PO43--P)达Ⅳ类以上水体面积(y)与流域污染物输出通量(x)的关系分别为:yCODMn=2 061.4 ln xCODMn-15 357.0,yDIN=1 386.8 ln xDIN-6 546.1,yPO43--P=2 219.3 ln xPO43--P-6 166.1.   相似文献   
54.
东洞庭湖湖滨带土壤酸碱度的分布及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东洞庭湖湖滨带土壤pH 值的分布特征及与重金属污染特征关系。研究表明:在东洞庭湖湖滨带67个采样点中,7.46%的土样为酸性土壤,多分布在居民地和旅游区;13.43%的土样为中性土壤,多分布在湿地保护区;79.10%的土壤为碱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农业区和工业区;无强酸性和强碱性样品。不同土壤pH范围的重金属平均含量不同,随着土壤pH值由酸性、中性到碱性的升高,Hg、Cd、Pb、Zn含量先降低后增加;As、Cu、Ni、Cr含量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55.
以距离矩阵为基础,提出一种表征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拓扑指数,并将其用于预报饱和链烃类、醇类和含氮芳香类化合物的性质和活性,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6.
辽宁阜新两类变质地区的构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太古宙地壳在后寒武纪被改造的特点,可以将研究区──阜新地区划分为西部稳定区和东部线性杂岩带。而西部稳定区又可依据变质作用强度进一步划分为西部麻粒岩相区和东部用闪岩相区。本文通过西部麻粒岩相区和东部角闪岩相区岩石组合特征、变质作用演化的动力学以及发育于其中的韧性剪切带运动学、动力学和地球物理学特征的对比研究,确定麻粒岩相区为历闪岩相区的根部带,后期构造运动的右行拉伸作用,使上部的角闪岩相区与下部的麻粒岩相区发生分离,而后一起抬升剥蚀,从而处于平行位置。  相似文献   
57.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发展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综述国内外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进展的基础上,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论基础,论述了ICZM的区域性特征。从地理学看,海岩带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有着明确的边界范围,具有可度量性。从管理学看,其模式的多样性反映了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性,是人地关系双向运动平衡协调的结果,从社会学看,其战略实施先在地方级别上应用,在获得足够的经验或成熟之后,再推广到地区级、省级和国家级的计划中去的空间  相似文献   
58.
多氯联苯的气相色谱相对保留时间和理化性质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9.
通过测定16个有机磷类杀螺增效剂在安徽省宿县土壤中的有机硕吸附系数(Koc),研究了该类化合物的环境行为;并用碎片分子连接性指数(FMCIs)和线性溶剂化能参数(LSERs)结构描述符,与土壤有机碳吸附系数之间进行了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SPR)分析,所得到的两组预测方程,可用于该类化合物的生态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60.
In a world of shrinking habitats and increasing competition for natural resources, potentially dangerous predators bring the challenges of coexisting with wildlife sharply into focus.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mong authors trained in th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and natural sciences, we reviewed current approaches to mitigating adverse human–predator encounters and devised a vision for future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and mitigating such encounters. Limitations to current approaches to mitigation include too much focus on negative impacts; oversimplified equating of levels of damage with levels of conflict; and unsuccessful technical fixes resulting from failure to engage locals, address hidden costs, or understand cultural (nonscientific) explanations of the causality of attack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to better frame and successfully mitigate negative human–predator relations conservation professionals need to consider dispensing with conflict as the dominant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human–predator encounters; work out what conflicts are really about (they may be human–human conflicts); unravel the historical contexts of particular conflicts; and explore different cultural ways of thinking about animals. The idea of cosmopolitan natures may help conservation professionals think more clearly about human–predator relations in both local and global context. These new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practice include a recommendation for focuse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he use of new approaches, including human‐animal geography, multispecies ethnography, and approaches from the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 notably environmental history. Managers should think carefully about how they engage with local cultural beliefs about wildlife, work with all parties to agree on what constitutes good evidence, develop processes and methods to mitigate conflicts, and decide how to monitor and evaluate these. Demand for immediate solutions that benefit both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favors dispute resolution and technical fixes, which obscures important underlying drivers of conflicts. If these drivers are not considered, well‐intentioned efforts focused on human–wildlife conflicts will f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