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15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51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41.
介绍了杞麓湖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退塘还湖及生态修复工程方程。具体提出了湖滨生态修复的范围、分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工程内容与规模,工程实施计划及对策措施,湖泊生态管理措施,对策建议等。  相似文献   
42.
环境监测报告是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和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是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来不得丝毫的差错。文章通过授权签字人对报告的合法性、全面性、完整性;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符合性;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程序性;结论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审核把关,从而保证监测报告高质量地出笼。从审核分析常见关联数据的相关性("三氧"、"三氮"),引申出对错误监测操作行为的矫正,对规范监测工作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在自然通风、置换通风和单侧送侧回式通风3种方式下,通过改变污染源位置,运用CFD软件模拟研究了办公室内苯污染物的浓度分布规律,比较得出最佳通风方式下的最合理污染源位置。结果表明,3种通风方式下污染源放置的最合理位置是点3;苯污染源处于位置3时,3种通风方式中自然通风各平面苯污染物平均浓度普遍相对最高,而单侧送侧回方式的相对最低,置换通风居于二者之间。最终确定单侧送侧回通风方式下污染源处于位置3时为最佳物理模型,在该模型下办公室内通风效果最好,能够有效地排出室内气体污染物。因此,不同污染源位置对办公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44.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factors influencing rural-urban labor migration in China, particular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urance (RCMI) in the year 2003. With the support of data analysis from the year 2000, 2004 and 2006, clear linear correlations are found between gender, income, health condition and rural-urban labor flow, whereas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status are more complicated. More importantly, results from regression show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RCMI in countryside of China not only inhibits rural residents from seeking employment outside the village, but also pulls back rural people who have already worked in cities. When regional dimension is concerned, the pure composite effect of RCMI on rural labor flow is less significant in coastal areas with better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medical service.  相似文献   
45.
为优化移动式人工制冷设备在高温独头掘进巷道工作面的制冷效果,通过设置风障形成密闭制冷空间,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分别分析风障距工作面距离、回风管压力、回风管垂直高度对掘进工作面制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设置风障能够有效缩小制冷空间,阻隔热量,提高制冷效果;风障与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对制冷效果有显著影响,风障的最佳布置距离为5 m;回风口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制冷效果,最佳压力为-70 Pa;回风管垂直高度不同,制冷效果也大有不同,其最佳高度为1 m。利用数值模拟所得工况参数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风障在高温独头掘进巷道降温中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结果对高温矿井人工制冷工况优化,提高制冷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长期秸秆还田对塿土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关中平原塿土(土垫旱耕人为土)上施用化肥的条件下,进行不同用量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低秸9 375 kg·hm-2,中秸18 750 kg·hm-2,高秸37 500 kg·hm-2)、间接还田(厩肥,37 500 kg·hm-2)的长期定位试验21 a,观测和分析了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及氧化稳定性等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单施化肥相比,秸秆直接或间接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2%(低秸)、24%(中秸)、41%(高秸)和39%(厩肥)。施用秸秆和厩肥21 a,土壤有机碳累积系数平均分别为5.6%和7.2%。秸秆直接还田和厩肥均使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降低,胡敏酸的能态升高且保持相对稳定。以上结果表明,秸秆直接或间接还田不仅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也能明显改善土壤有机碳的活性和质量,是提高农田固碳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7.
基于Copulas函数的多维干旱变量联合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多变量联合分布进行干旱分析,可揭示干旱的演变规律.根据新疆乌鲁木齐和石河子气象站的长系列月降水资料,提取干旱历时、干旱烈度和烈度峰值3个干旱特征变量,基于4种对称的Archimedean Copulas函数分别构建二维、三维干旱变量的联合分布;基于5种非对称的Archimedean Copulas函数构建三维干旱变量的联合分布,以进一步推求各自的重现期.经拟合优度检验,Frank Copula 函数对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干旱历时和烈度峰值的二维联合分布的拟合度最好;Clayton Copula 函数对于干旱烈度和烈度峰值的二维联合分布以及干旱历时、干旱烈度和烈度峰值的三维联合分布拟合效果最佳.单变量的重现期介于二维、三维变量联合重现期与同现重现期之间.表明Copulas函数能描述多维干旱特征变量的联合分布.  相似文献   
48.
陕西2012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气象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了陕西1981-2012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次数和强度,发现2012年陕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数少于多年平均值,但华阴7月2-4日、佳县7月24-28日极端降水事件强度之大,为历史罕见,佳县27日降水量、26-28日3d降水量均超过百年一遇的水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说明即便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次数少,气候年景较好的年份,局地也会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事件和灾害.此外,还分析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数与灾情年景评估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9.
水稻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沟埋还田方式,设置沟埋深度分别为20、30、40、50 cm及对照5个处理,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秸秆沟埋量为2 kg.m-1),研究水稻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含水量、温度、容重和孔隙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结束后12 d内,沟埋深度20和30 cm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埋草沟边水平距离10 cm处)显著下降(P<0.05);而沟埋深度40和50 cm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埋草沟边水平距离10 cm处)与对照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埋草沟秸秆下层土壤温度变化较小,秸秆对下层土壤具有保温作用;除沟埋深度20 cm处理外,其他不同沟埋深度处理均能明显降低秸秆上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使耕层土壤疏松。  相似文献   
50.
针对大流量高位巷瓦斯抽采可能诱发采空区自燃问题,以南山矿18层5分段综放面为研究背景,构建采空区气体渗流分析模型。利用变渗透系数和Forchheimer方程,求解非线性流与层流并存下采空区三维氧气分布。结果表明:高位巷瓦斯抽采使工作面氧气更易沿漏风方向采空区纵深发展,氧化带总体宽度会随抽放流量的提高而增加。在进风侧氧气分布后移程度较小,而回风侧受抽放负压显著影响,出现明显氧气富集区。上下隅角封堵配合注氮,会降低抽放对氧气渗入的诱导影响。依据研究结论,利用综合防火措施消除了高位巷附近潜在的自燃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