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1篇
  免费   491篇
  国内免费   97篇
安全科学   5146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136篇
综合类   779篇
基础理论   91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48篇
灾害及防治   1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271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350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419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448篇
  2010年   362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417篇
  2006年   456篇
  2005年   329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刘全义  韩旭  孙中正  吕志豪 《安全》2019,40(4):42-46
针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航空运输安全问题,自主设计并搭建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灾害演化及危险性分析实验平台。在敞开和密封环境体系下,对电加热触发荷电量(State of Charge,SOC)为0%、50%和100%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观察单体锂离子电池在敞开和密封体系中的热失控现象,并记录单体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时间、温度峰值及相应的温度变化。数据结果显示,相比敞开体系,密封体系有效的延缓了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时间,并降低了锂离子热失控时释放的能量,为锂离子电池的航空运输安全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2.
陈嘉琛  马欣  马秋菊 《安全》2019,40(6):76-79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的管理和运行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文章以海外核电某项目部的文化建设为例,以文化体系建设的安全文化管理模式、安全文化教育模式、安全文化检查模式、安全文化宣传模式、安全文化激励模式、安全文化科技模式、安全文化技能模式和安全文化专题模式来探讨海外核电某项目在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为其他海外工程项目提供借鉴,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提高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3.
李引擎 《安全》2019,40(8):1-8,80
火灾科学是系统的科学,它涉及多个技术领域。从科学发展和现实角度,提出当前的火灾科学在城市消防规划、高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综合方法、多层地下交通枢纽防火研究、安全疏散心理和机理研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关联研究、建筑防排烟技术研究、建筑结构耐火性能研究等10个技术领域需深入研究的课程,以最终实现基础理论、实用方法、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4.
吴超 《安全》2019,40(1):1-6,81
安全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大交叉综合学科,为促进安全科学的快速发展,运用科学学思想和知识溯源等方法,从安全学科建设的高度,首先阐述交叉科学的属性、研究层次、交叉形式、知识命名和现有交叉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全科学研究的创新思路、安全科学研究的多视角与分类和安全科学研究成果的多样性特征,最后给出了安全科学新分支创建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只有了解交叉学科的基础问题,才能理解安全科学的发展,才能快速地创新安全科学。  相似文献   
175.
刘裕  蔡诗琪  田欢 《安全》2019,40(2):24-28
随着我国加快从"乡村社会"迈向"城市社会",城市安全问题成为了新时期亟待解答的"国家命题",分析了城市化与城市风险相关问题,提出了适合成都的安全风险预防指标体系,并以"技术防控"开发建设城市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以"标准防控"推动企业和公共领域安全管理标准化,以"群众防控"依托安全社区为载体,构建基层社区公共安全体系,为我国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6.
汪建国 《安全》2019,40(6):16-18
矿山企业生产系统复杂、生产环节多、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生产条件较为恶劣,要求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本文首先对矿山生产事故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划分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矿井事故致因模型,对事故情况下人员的行为特点、矿工的行为与井下应急场所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从安全管理和矿山救护队伍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控制矿山事故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7.
吴超  李思贤 《安全》2019,40(9):18-25,5
为发展安全科学原理和给事故防控与调查提供新的方法,根据变化对系统安全的影响机制,开展安全降变原理及事故致因新模型研究。首先,提出安全降变原理并解析其内涵及研究意义。其次,基于安全降变原理,给出不同层级安全系统变化的分类实例,并对作业场所事故及其致因重新定义和分类。再次,构建基于安全降变原理的C-S-R事故致因新模型。最后,基于事故案例分析,验证所提出的C-S-R事故致因新模型与安全降变原理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各级安全系统中自发或是受联动的变化超出系统的变化承受水平时,将导致事故的发生。经事故案例分析验证可知,安全降变原理及C-S-R事故致因新模型具有充分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8.
超高强度钻杆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脆性断裂事故,为了从断裂力学角度揭示其冷脆现象的本质,采用ZBC2302-D型示波冲击试验机,获得了不同温度下超高强度钢在冲击断裂过程中的力-位移曲线,并对比分析了冲击功、起裂功和裂纹扩展功之间的变化关系。采用国家标准GB 4161—2007中的计算公式,计算了冲击试样的裂纹扩展量Δa和阻抗应力强度因子K_R;同时,引入K_R阻力曲线,得到超高强度钻杆在不同温度下的剩余强度图。结果表明,当冲击试样开始出现裂纹时,随温度降低,钻杆的初始起裂应力有所增加,出现硬化现象。当钻杆出现一定长度的裂纹时,随温度降低,阻抗应力强度因子越来越小,而且降低速度越来越快,剩余强度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随温度降低,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逐渐下降,表明钻杆在低温下更容易断裂。  相似文献   
179.
为了更安全地建造地下盐穴储气库,采用Hoek-Brown(H-B),Mohr-Coulomb(M-C)及Drucker-Prager(D-P)3种强度准则,推导了在内压作用下盐穴的塑性区应力解及塑性半径,讨论了各准则对塑性区半径的影响规律及各准则参数的估计方法。分别运用单因素分析法及多因素分析法,分析了塑性半径对H-B准则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H-B准则受岩性、造腔等因素影响时,微小内压的波动使得塑性半径的变化更剧烈,岩体质量较差时更显著。盐穴塑性应力与M-C,D-P相比偏小,更接近实际工程状况。围岩塑性半径受H-B准则参数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GSI,mi,σci,D。各参数的互相关性对结果影响不大。其中,H-B准则参数GSI,mi,σci的增大会使塑性半径减小,参数D的增大使得塑性区半径增大。研究成果可为合理选择盐穴储库硐室的力学模型及优化参数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0.
Abstract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tal crashes with bicyclists on Swedish roads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of bicycle helmets and different vehicle and road infrastructur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them. The study ha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provide road authorities and vehicle manufacturer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priorities.

Methods: The Swedish Transport Administration’s (STA) in-depth database of fatal crashes was used for case-by-case analysis of fatal cycling accidents (2006–2016) on rural (n?=?82) and urban (n?=?102) roads. The database consists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police, medical journals, autopsy reports, accident analyses performed by STA, and witness statements. The potential of helmet use and various vehicle and road infrastructure safety interventions was determined retrospectively for each case by analyzing the chain of events leading to the fatality. The potential of vehicle safety countermeasures was analyzed based on prognoses on their implementation rates in the Swedish vehicle fleet.

Results: The most common accident scenario on rural roads was that the bicyclist was struck while cycling along the side of the road. On urban roads, the majority of accidents occurred in intersections. Most accidents involved a passenger car, but heavy trucks were also common, especially in urban areas. Most accidents occurred in daylight conditions (73%). Almost half (46%) of nonhelmeted bicyclists would have survived with a helmet. It was assessed that nearly 60% of the fatal accidents could be addressed by advanced vehicle safety technologies, especially 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with the ability to detect bicyclists. With regard to interventions in the road infrastructure, separated paths for bicyclists and bicycle crossings with speed calming measures were found to have the greatest safety potenti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91% of fatally injured bicyclists could potentially be saved with known techniques. However, it will take a long time for such technologies to be widespread.

Conclusions: The majority of fatally injured bicyclists studied could potentially be saved with known techniques. A speedy implementation of important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s recommended. A fast introduction of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in the road infrastructure is also necessary, preferably with a plan for priorit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