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287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41篇
综合类   336篇
基础理论   7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10篇
灾害及防治   7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21.
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研判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气候等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国家粮食安全策略面临新的挑战。结合统计数据与文献观点,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农业开放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效用,探索了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思路。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粮食供应的经济与资源环境代价巨大、粮食稳定供应与获取的风险加大等问题,需要在开放条件下创新粮食安全实现路径。(2)农业对外开放可影响粮食供应、获取、利用与稳定性,当前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家粮食供应,但尚未实现稳定的食物安全、有竞争力的食物安全。农业对外开放仍有广泛的互惠共赢基础,同时也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考验我国粮食领域应对全球化“危”“机”的治理能力。(3)国家粮食安全治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建议采取凸显产能的粮食自给战略、全产业链的食物安全战略与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确保粮食安全落实落地。  相似文献   
322.
中国消费端食物浪费规模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物浪费及其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全球粮食安全密切相关,减少食物浪费逐渐被认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Plan B。消费端是造成食物浪费的重要环节,消费者作为消费端食物浪费的主体,其在消费阶段产生的食物浪费是食物损耗与浪费的主要来源。本文采用直接称重法,在全国典型地区(北京、上海、四川、山东、河南和西藏)获取居民食物浪费的一手数据,首次在全国尺度上测算了消费端食物浪费总规模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结果显示:(1)2018年全国居民消费端食物浪费共3432万t,人均食物浪费量67.33 g/d,其中粮食浪费量占比最高(35.44%),其次是蔬菜(34.83%)和肉类(15.38%)。(2)2018年全国居民消费端食物浪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达6254万hm2,人均生态足迹为448 m2,按中国人均生态足迹1.5 hm2计算,相当于4169万人的生态位被挤占;水产类(39.28%)和肉类(34.22%)的生态足迹占比最大,分别为2456.23万hm2和2140.25万hm2。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我国消费端食物浪费的减量化,对于缓解食物浪费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压力、改善全球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23.
基于InVEST和MCR模型的南方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是顺应新时代多规融合趋势、推进国土空间高效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南方山地丘陵区典型县奉新县为例,基于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评价以识别生态源地及其缓冲区,采用水土流失敏感性修正基本阻力面,运用MCR模型构建奉新县生态安全格局,定量衡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有效性评价,继而提出奉新县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及生态源地缓冲区面积分别为144.42 km2、354.01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76%与21.47%,并识别出19个生态节点;(2)识别出关键生态廊道76 km,一般生态廊道315 km,与生态节点、生态源地、生态源地缓冲区共同构成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共498.43 km2,占奉新县总面积的30.23%,集中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山地丘陵区;(3)经有效性评价证实生态安全格局较生态保护红线更具生态优化意义;(4)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补划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储备区,共为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优化预留了199.34 km2的高质量后备资源,形成研究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南方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红线的评估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24.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土地用途冲突、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但面对土地利用急剧变化、土地管理效率低下及生态系统退化等现实问题,传统的以“数量—空间耦合”为核心的优化配置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与此同时,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将直接影响并作用于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协调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立足和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与重点区域发展(长三角及沿海地区),以保障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目标为导向,围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耕地利用格局优化、耕地集约利用转型、耕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与城乡规划、国土整治与农用地管理、土地利用制度创新、土地经济政策优化等特色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地理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优势,为国家土地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利用的学科发展和制度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综上,通过系统梳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研究进展,总结归纳中国土地资源配置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在回顾南京大学学术贡献的基础上提出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中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试图为可持续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25.
当前,国土空间治理模式正由原空间规划“集群”向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转变,国土空间安全这一空间发展底线问题成为规划各界热议的焦点。基于系统理论,梳理了国土空间及其规划系统,重点分析了具有什么系统性质的空间规划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土空间安全。研究表明:(1)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的法律体系与科学的系统接口是保障国土空间系统安全的关键; (2)国土空间规划立法,应构建以国土空间规划法作为基本法,形成以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为核心的结构清晰、内容统一的法规体系,以使空间规划系统结构合理;(3)系统接口方面,建立以硬件接口和软件接口为主要类型、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为核心的三维系统接口,实现“五级三类四体系”的三维衔接。  相似文献   
326.
An evaluation was conducted to establish the feasibility of a Natural Food Resources Bank (NFRB), in the form of forestry or grassland, to achieve both continuous food production and an accumulation of primary nutrients in living perennial plants. The development of an NFRB protects our living environment from deterioration (especially soil erosion) by increasing the surface coverage of the world's land, even in mountainous areas. Additionally a functioning NFRB enhances food sustainably and security, representing a tangible and renewable food resource production system.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the prospects of cultivating the NFRB in the form of forestry and also grassland. The review investigated the distinct differences of an NFRB from a range of approaches and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al advantage and feasibility of cultivating NFRB. The ability of the NFRB to realize sustainable food resources production for ensuring food security is evaluated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al feasibility. A NFRB can attenuate climatic change by increasing CO2 absorption and fixation. It is worth considering the replacement of the annual food production system by the NFRB (especially in steeplands) in environmental law, and replacing the policy of maintaining annual food reserves by the NFRB in food security policy.  相似文献   
327.
根据航班实际飞行数据估算机场飞机主发动机排放量,可以提升机场排放清单编制的准确度.基于北京首都机场某日运行数据和国内1326架次航班的机载飞行数据(QAR数据),研究了基于飞行数据的机场飞机主发动机排放清单制定方法.采用一阶近似3.0(FOA3.0)方法补充国际民航组织发动机排放数据库颗粒物基准排放指数,结合QAR数据,应用波音燃油流量法2(BFFM2)估算了实际飞行条件下污染物排放指数,编制了首都机场该日飞机主发动机排放清单,分析了首都机场航班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结合实际数据本地化的着陆和起飞循环,以期为机场飞机主发动机排放量的快速准确核算提供新的思路.结果发现,该日航班主发动机HC、CO、NO_x和PM_(2.5)排放量分别为933.9、10967.8、14703.5和85.5 kg,较标准LTO循环估算结果的偏差分别为15.6%、13.2%、-29.1%和-18.9%.NO_x排放主要集中在起飞和爬升阶段,占其排放总量的68.0%;HC和CO排放主要集中在滑行和慢车阶段,分别占其排放总量的90.0%和88.0%;PM_(2.5)在各飞行阶段的排放较为平均.对于单位LTO循环,航班滑行过程中平均排队等候(地速为零)时间为7.7 min,产生的HC、CO、NO_x和PM_(2.5)分别占总滑行阶段对应污染物排放量的26.3%、27.5%、25.7%和27.5%,这一部分排放量有望通过场面运行优化进一步控制.  相似文献   
328.
青藏高原粮食生产、消费及安全风险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藏高原是中国粮食短缺地区之一,提高其粮食自给能力和确保粮食安全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修订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均粮食消费需求量标准的基础上,利用1985-2015年青藏高原县级行政单元粮食产量和消费数据,采用波动系数法、分级法、重心模型以及粮食短缺指数模型,分析青藏高原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114个县市的粮食安全风险状况。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分布不均衡,粮食生产呈环形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湟黄谷地、藏东和藏南沿江河谷地带,中部和西部粮食产量较低,粮食消费呈东高西低格局;本地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区域粮食缺口量达21.04万~121.69万t,相当于粮食消费需求的8.22%~40.11%,考虑旅游人口的影响,2015年区域粮食缺口达132.92万t;青藏高原粮食安全风险较高的地区广泛分布在藏北高原、青南高原、祁连山地以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拉萨市辖区和西宁市辖区,旅游业发展对林芝市的粮食安全风险影响显著;单纯依靠粮食增产不能解决区域粮食问题,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和交通物流体系、加强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的粮食贸易合作,是保障青藏高原粮食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29.
廊道与源地协调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宗伟  焦胜  胡亮  杨宇民  蔡青  黎贝  周敏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244-2256
构建生态联系紧密且生态干扰更小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平衡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国土空间中,为形成廊道与源地的协调与保护兼顾的生态安全格局,以环洞庭湖区域33个县(区)为例,针对核心生态源地与自然廊道、经济社会源地与人工廊道分别形成的生态格局、城镇格局,揭示两者之间生态关键点及生态干扰点的分布特征,并差异化应对。结果表明:(1)为促进生态要素的空间联系,1537条生态廊道应纳入生态安全格局中,908处生态关键点需要保护,而0.48%的经济社会源地面积应退让给自然廊道。(2)受干扰的核心生态源地面积占比和自然廊道长度占比分别为1.36%、12.95%,8800处生态干扰点可采取缓冲、预警等主要应对策略,以协同发展自然—人工系统。(3)为满足生态保护用地应持续增加的需求,非核心生态源地内,面积分别为203.22 km2、125.67 km2、35.59 km2的一、二、三级自然廊道可分批作为生态安全格局未来发展的储备用地。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生态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0.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在更加显现便捷性,导致客流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给运营安全带来新的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网络化运营给安全管理带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并在实践中应用,确保了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