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125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76篇
综合类   193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运用data system.exe技术,提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可视化软件的设计方法,建立了大气环境污染因子数据信息可视化模型,应用该成果对某石油化工企业大气环境进行初步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通过输入大气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值,系统可自动判定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并把对应环境质量的级别、环境的安全程度以及污染对人体与生物的影响程度在图中显示出来,能有效地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可靠度。该软件能在识别污染因子数据信息的同时生成与之相匹配的直观的模拟环境图像,有助于管理者进行及时分析与决策,建立的环境污染因子数据信息可视化软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同时对政府部门制定环保工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2.
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Ⅲ):可操作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预案执行人员的角度出发,将可操作性评价转化为复杂性评价,并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构建针对应急预案结构的可操作性评价方法。该方法由3步完成:首先,应急预案具有由描述性语言组成的特点,分析国内现有应急预案的组织结构,采用语句成分分析的方法对预案中的关键信息和行动进行提取与处置;然后,引入软件工程中的程序流转图,将描述性的预案文本转换为包含行动以及它们之间逻辑与层次关系的结构控制图;最后,借鉴度量软件复杂性的方法,定义了结构控制图的内部复杂度和综合复杂度等一系列指标,用于应急预案的复杂性即可操作性评价。评价结果可为完善和修订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3.
上海在区间隧道上方建造风井在国内尚属首例。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隧道通风井将会越来越多地修建在远离都市核心区的区间隧道的上方,因而研究风口基坑施工引起区间隧道位移的变化将会是岩土工程领域的又一崭新问题。本文结合上海人民路隧道风井风口基坑工程,针对是否降低承压水水位2种工况,采用M IDA S-GTS软件,对既有盾构隧道隆起进行数值模拟,从理论上量化在这2种工况下隧道的变形程度,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为最终选择何种工况施工提供了理论指导。实际的监测数据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为今后的相关工程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64.
采用有限差分方法,通过算例研究了大型河谷场地地震动特性分析中的人工边界的选取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人工边界的选取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散射场地震反应分析输入边界的地震动输入方法,认为在进行有限差分动力计算时,模型两侧施加自由场边界的模拟效果要优于两侧施加粘性边界的模拟效果;同时,对FLAC计算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对2个地形差异较大的河谷场地,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摩尔-库仑模型进行了地震反应对比分析,研究了河谷场地地震动幅值和频谱特性随地形变化的规律。模拟数据表明,河谷场地谷底处地震动基本无放大作用,地势凸起处放大作用则较为明显;当考虑土体非线性时,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放大作用逐渐减小;谱分析结果表明,地势凸起处受高频地震动的影响显著,而地势平坦的谷底则受低频地震动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5.
针对在飞机一发失效应急程序方案的选择中,很多定量因素难以精确量化的问题,将区间数多属性决策运用到飞机一发失效应急程序方案的优选中,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此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理想解的区间数多属性决策的相对隶属度法来选择最佳方案,该方法通过计算并查找现有方案的相对隶属度最大值来确定最佳方案。最后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中使用此方法。  相似文献   
166.
针对原有的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的油库安全度评估模型存在的不足,结合油库安全管理现状,从油库安全评估的内容、方法、实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油库安全度评估体系的完善,并以软件形式实现。通过实际应用,表明所建立的油库安全评估模型合理可行,评估软件可操作性强、实用。  相似文献   
167.
化学工业园区消防规划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化学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大型化工生产装置、储存装置日益增多,重大危险源数量不断增加,火灾、爆炸等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现状,本文在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学工业园区消防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程序,确定了化学工业园区消防安全规划的一般内容,以期为化学工业园区消防安全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8.
火灾中人群疏散延迟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玉敏 《灾害学》2007,22(4):95-99
火灾中人员的疏散时间主要包括疏散前的延迟时间和在通道上的疏散时间。对疏散延迟时间的分布及其对疏散时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Building Exodus软件对实际工程进行了模拟,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这些结论对于修正传统疏散时间的工程计算方法、制定合理的人群管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9.
可移动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的响应与启动初探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在对可移动危险源事故案例的调研基础上,分析和探讨可移动危险源事故的原因及应急处置现状。结合对可移动危险源动态安全监控的实践,对可移动危险源事故发生地点的不确定性、监管手段的缺乏、环境条件复杂等特性,提出了可移动危险源事故应急响应系统的几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建立了应急救援启动程序;对可移动危险源事故信息反馈的各种异常情况下的报警与接警、事故信息的判断与应对及协调指挥机制、应急救援预案启动机制等关键问题给出了初步的解决设想;并提出了事故后能否及时报警、各级救援机构的关系等需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0.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Dutch Highway Planning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inciple was introduced by the Dutch government in 1993. This principle is designed to enhance the input of nature conservation interests in decision-making on large-scale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to counterbalance the ecological impacts of such developments when implemented.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utch compensation principle in highway planning. Six current highway projects reveal consistent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inciple, although provincial policies on compensation and a national method for identifying compensation measures are still under development. As the planning process has not yet been completed for all the projects, no general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on the impact of the compensation principle on highway decision-making. Nevertheless, several examples show that the principle stimulates project initiators to develop alternative routes or route sections in order to avoid or reduce ecological impacts and the need for coherent compensation measures. If the compensation principle is to be properly implemented in the context of highway plann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sequential assessment of overall project legitimacy and the necessity of intersecting protected areas and compensation measures, (2) the initiator's attempts to avoid and mitigate ecological impacts in developing alternative routes prior to compensation for impacts, and (3) the role of uncertain ecological impacts in identifying compensation measures, especially those concerning habitat iso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