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7篇
  免费   624篇
  国内免费   472篇
安全科学   1312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525篇
综合类   1349篇
基础理论   170篇
污染及防治   188篇
评价与监测   81篇
社会与环境   94篇
灾害及防治   19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11篇
  1971年   9篇
  197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31.
以2006年中国地区的INTEX-B排放清单为基础,采用CMAQ模式污染源同化方法,反演更新了2013年1月重霾污染过程华北地区的SO2和NOx排放源;应用WRF-CMAQ模式以及2006年INTEX-B初始排放源和2013年1月改进的排放源,分别模拟了1月9-15日和28-31日两次持续重霾污染过程的SO2和NO2浓度,并与华北地区47个环境监测站点实测值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基于初始源和同化反演源的模拟效果及其改进原因;本文亦采用2012年清华大学编制的东亚地区MEIC排放清单评估了SO2和NOx同化反演源的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①CMAQ模式污染源同化方法可适用于重霾污染过程,即采用同化反演源模拟的SO2、NO2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实测值较一致,而且可反映SO2、NOx排放源强的动态变化特征;②基于同化反演源的SO2、NO2浓度模拟效果明显优于2006年INTEX-B排放源,其时间变化趋势与实测值较一致,而且可模拟重霾污染过程SO2、NO2浓度的峰值;③采用反演源模拟的SO2、NO2浓度空间区分布特征与实测值较一致,而且可较好反映重污染区的极值分布特征;④经污染源同化改进后SO2、NO2模拟浓度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误差明显减小;SO2的改进效果略优于NO2,这与污染源对两种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差异有关;⑤初始源中SO2、NOx排放源的空间分布和强度与2012年清华大学编制的排放源强差异较大,而同化反演源的空间分布和强度均接近于上述2012年排放源,较好反映出重点地区的高污染源分布特征.本文研究结果将为改进重霾污染过程的空气质量预报、减小自下而上建立的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评估SO2、NOx等排放源的影响效应以及不同气象条件下区域排放源的动态调控等提供新技术途径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32.
李焱  赵纪光  凡明  陶文亮 《化工环保》2016,36(3):317-320
采用流程模拟软件对固定床活性炭干法烟气脱硫过程进行模拟,并用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模型验证结果与文献值吻合较好。利用该模型对活性炭干法烟气脱硫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探讨了脱硫过程中床层高度、进口烟气中SO_2质量浓度、吸附温度等工艺参数对SO_2脱除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床层高度增加,SO_2脱除率提高;随进口烟气中SO_2质量浓度增加,SO_2脱除率提高;在吸附温度为100~160℃的范围内,随吸附温度升高,SO_2脱除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33.
以忠县皇华城河段为例,利用Delft3D数学模型对三峡航道环保疏的水质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疏浚工程的进行对河道水质环境影响比较明显,随水流方向污染物质量浓度上升速率变慢,在疏浚点污染物质量浓度上升245 mg/L,疏浚点下方4 km处污染物质量浓度上升约为20 mg/L,河段末端污染物质量浓度上升约为14 mg/L;疏浚工程结束后,河段的水体水质能够较快得到恢复,离疏浚点越近恢复得越快,疏浚结束1 d后污染物质量浓度基本已恢复到本底值,疏浚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可以较快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934.
空空导弹电源模拟负载设计与热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得到最优模拟负载设计方案。方法首先对采用功率电阻实现的电源模拟负载结构进行功率和阻值关系计算,通过计算确定两套功率电阻阻值方案,然后根据空空导弹电源考核要求设计了电源模拟负载,对满足功率要求的两套阻值方案进行热仿真分析,对比选取最优的阻值方案。结果对基于所选方案制作的模拟负载进行了热试验评估,热仿真结果与热试验结果对比偏差最大为2℃。结论数据分析表明,热仿真所选模拟负载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935.
综述了近30年来国内外关于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BVOCs )排放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BVOCs排放的化学组成、影响排放的主要环境因素和排放模式的建立及其应用等。重点探讨BVOCs排放在空气质量模拟应用中的重要性,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关键点。最后从BVOCs排放模式机理、基础数据和大气化学输送模式对BVOCs排放处理等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36.
选用CRH2型动车组l:l模型,对不同时速条件下列车周围流场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列车所受空气动力随车速的变化规律,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模拟结果表明:列车侧向力、升力和倾覆力矩均随着时速的增加而增大;列车快速行驶时,两侧处于负压状态,随着时速的增加负压程度也增强,垂直于列车方向压强梯度不断增大,轨道沿线两侧的行人或其它物体被卷入的可能性增加;与单列车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车交会时中间的压力非常低,列车的倾覆力矩明显增大,车体对内侧轨道的作用力也随之增大,列车运行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937.
本文介绍了基于无线工业以太网通讯的可编程同步检测系统结构和设计方法、同步功能的检测原理及实现方法、调试和操作方法。通过在控制系统中加入信号反馈,将两台起重机的控制执行器信号和末端机械传动的差异值进行反馈跟踪,组成具有反馈功能的抬吊控制系统,在监測到执行器异步或末端传动异步现象时及时控制两车同步停止,从而避免吊物坠落等吊运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38.
填埋场底土污染物浓度实测值和理论解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现场条件下污染物在粘性土中的运移机理,对运行13年的苏州七子山填埋场进行了钻孔取样.通过对土样进行分层切片、加去离子水混合并结合室内小型离心机分离,得到了填埋场底土中Cl-,Na+及COD的孔隙水浓度.将室内试验测试值和一维扩散理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测浓度剖面与扩散曲线差别较大,可见水力梯度引起的对流和机械弥散作用比分子扩散作用来得重要.将实测值与一维对流弥散解析解的计算值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试验数据较为发散,但可以采用一维对流弥散理论进行大致的拟合,从而可得到运移参数的取值范围.进一步的理论预测表明,当填埋场运行30年之后,Cl-的影响深度可达到10 m以上.为了防止和延缓渗滤液污染物的进一步运移,填埋场应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渗滤液的扩散.  相似文献   
939.
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技术近年被广泛地应用于膜分离过程模拟中。本文评述了CFD研究膜分离过程中流体力学、膜污染机理和浓差极化等现象,以及CFD技术在微滤、超滤、反渗透中的研究进展及待解决问题等。  相似文献   
940.
The allocation of land to biological 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mpetes with other land uses and the needs of society for development, food, and extra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rade‐offs between biological 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alternative land uses are unavoidable, given the realities of limited conservation resources and the competing demands of society. We developed a conservation‐planning assessment for the South African province of KwaZulu‐Natal, which forms the central component of the Maputaland–Pondoland–Albany biological diversity hotspot. Our objective was to enhance biological diversity protection while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viding spatial guidance in the resolution of potential policy conflicts over priority areas for conservation at risk of transformation. The conservation‐planning assessment combined spatial‐distribution models for 646 conservation features, spatial economic‐return models for 28 alternative land uses, and spatial maps for 4 threats. Nature‐based tourism businesses were competitive with other land uses and could provide revenues of >US$60 million/year to local stakeholders and simultaneously help meeting conservation goals for almost half the conservation features in the planning region. Accounting for opportunity costs substantially decreased conflicts between biological diversity, agricultural use, commercial forestry, and mining. Accounting for economic benefits arising from conservation and reducing potential policy conflicts with alternative plans for development can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uccessful strategies that combin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acilitate conservation action. Negocios de Conservación y Planificación de la Conservación en un Sitio de Importancia para la Biodiversid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