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35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313篇
基础理论   131篇
污染及防治   11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pH对铜在黄土中吸持及其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用黄土为吸持剂,以石英砂作对照,研究了pH对铜的吸持及形态的影响,并用MINTEQA2模型对铜离子的沉淀形态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无论吸持剂是石英砂还是黄土,随着pH的升高,吸持曲线都分为3区:低pH微吸持区、中pH吸持增长区和高pH强吸持区.含沙量一定,随着铜液初始浓度的增加,吸持量、可交换态含量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均增加;铜液初始浓度一定,随着含沙量的增加,吸持量、可交换态含量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均减少.MINTEQA2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吸持剂,铜离子发生沉淀的比例及沉淀的物质组成是不同的;以黄土为吸持剂时,中pH范围内随着含沙量的增加铜离子沉淀的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102.
有机膨润土多次吸附模拟废水中苯酚的性能及机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研究了一系列有机膨润土多次吸附水中高浓度苯酚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有机膨润土能够重复多次吸附水中苯酚,吸附性能较好.当多次吸附所用苯酚溶液初始浓度为1000mg/L时,3种单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对其的吸附能力大小依次为:120 CTMAB-膨润土>120 CPC-膨润土>120 DTMAB-膨润土.在多次吸附过程中,有机膨润土对苯酚的吸附机理发生变化,由最初的表面吸附作用为主转变为分配作用为主.对CPC改性的膨润土而言,由于芳香性吡啶环的存在,苯酚被吸附到有机膨润土上后,能够产生"协同效应”,表现为随着苯酚吸附量的增大,分配系数Kp(cscw相似文献   
103.
改性土壤对模拟含油废水中油的吸附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高斌  王晓蓉  章敏  黄华  杨柳燕 《环境科学》2000,21(3):89-89-92
研究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四甲基铵离子 ( TM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离子 ( HDTMA)改性的土壤 (黑土、黄棕壤、红壤 )对水中油的吸附作用 .结果表明 :改性土壤和未改性土壤均可吸附水中的油 ,但改性土壤对水中油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未改性土壤 .改性土壤吸附油能力的顺序依次为 :1 CEC- HDTMA黑土 >1 CEC-HDTMA黄棕壤 >1 CEC- HDTMA红壤 >1 CEC-TMA黑土 >1 CEC-TMA黄棕壤 >1 CEC- TMA红壤 .未改性土壤和 HDTMA改性土壤对油的吸附通过分配来进行 ,吸附等温线可由 Henry方程表示 ,得出 logKSOM为 2.69,logKHDTMA为 3.35;TMA改性土壤对油的吸附符合 Langmuir方程 ,其对油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 1150 mg/kg( TMA黑土 ) ,751 mg/kg( TMA黄棕壤 ) ,172 mg/kg( TMA红壤 )  相似文献   
104.
双酚A在湘江沉积物上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双酚A(BPA)在湘江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BPA在湘江沉积物上的吸附主要以快速吸附为主,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其吸附等温线,沉积物有机质中的碳黑物质和孔隙填充相引起了BPA的非线性吸附和解吸滞后行为;沉积物对BPA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主要是自发的焓推动的物理吸附;随着沉积物浓度的增大,单位沉积物上的BPA吸附量减少;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单位吸附量也随之增大;在酸性条件下,单位沉积物上的BPA吸附量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少,在碱性条件下这种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5.
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天然蒙脱土进行改性,并用聚乙烯醇对改性蒙脱土进行固定化处理,然后进行柱状吸附和振荡条件的吸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HDTMA改性蒙脱土固定化后能有效吸附苯酚,不同环境条件对苯酚的柱状吸附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在pH4~8的范围内,固定化改性蒙脱土对苯酚的吸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H在10以上,其吸附能力明显下降;温度对吸附效果影响不大;进水苯酚浓度越高,改性蒙脱土对苯酚的吸附量越大,但出水苯酚浓度也高;苯酚的流速越小,吸附容量越高,吸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6.
选用经过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HDTMA-Br)改性的粘土矿物为吸附剂,探讨其对水中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HDTMA改性土吸附固定水中多环芳烃的能力比天然沉积物要高得多且吸附稳定。本文还讨论了环境温度、pH值、盐度、振荡时间、污染物初始浓度以及投土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以确定吸附的适宜条件。根据实验结论,将HDTMA改性土投到实际间隙水样品中,经过充分的吸附,结果显示,经HDTMA改性粘土吸附后的间隙水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均在检出线以下,说明HDTMA改性土可以有效地吸附固定沉积物间隙水中的多环芳烃,降低其迁移性,防止其释放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07.
全氟辛烷磺酸盐在天然水体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行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贾成霞  潘纲  陈灏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0):1611-1617
通过平衡振荡试验,探讨了沉积物的理化性质(总有机碳含量、粒度、阳离子交换容量、比表面积)、离子强度和pH值对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性环境中PFOS在水和沉积物中有机质之间的分配作用是影响其吸附行为的重要机制,分配系数Kd与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p<0.01,n=15).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盯OS在沉积物中的吸附量明显增大,解吸滞后现象更加明显.pH的影响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pH 4~8.5)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酸性条件下随pH值增加,PFOS在沉积物中的吸附量减少;在pH接近中性时达到最小值;在碱性条件下随pH增加,吸附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8.
109.
Chlorpyrifos (O, O-diethyl O-3,5,6-trichloropyridin-2-yl phosphorothioate) and carbaryl (1-naphthyl methylcarbamate) are often applied concurrently as insecticides in food produ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search their migration behavior in a real environment. We researched the leaching of both pesticides by setting up field lysimeters on a farm with the typical soil used in fruit production toda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variables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we performed complementary adsorption studies, we performed complementary adsorption studies using batches and undisturbed soil laboratory columns for both compounds. The results for pesticide transport through the lysimeters showed that less than 1% of chlorpyrifos was recovered in the leachates, while almost 17% was recovered for carbaryl. Having completed the experiment in undisturbed laboratory columns, soil analysis showed that chlorpyrifos mainly remained in the first 5 cm, while carbaryl moved down to the lower sections. These results can be explained in view of the sorption coefficient values (KD) obtained in horizons A and B for chlorpyrifos (393 and 184 L kg?1) and carbaryl (3.1 and 4.2 L kg?1), respectively. By integrating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we were able to characterize the percolation modes of these pesticides in the soil matrix,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10.
以碳酸镁为吸附剂,在镉离子初始浓度为0~6 mmol/L,初始pH值为4和7的条件下,研究了碳酸镁与镉离子的吸附与沉淀作用。结果表明,由于碳酸镁的溶解及与体系中氢离子的中和,碳酸镁—镉体系的最终pH值为10.4左右;体系的平衡pH值随着镉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体系中镉的平衡浓度随着初始镉离子浓度的增加缓慢上升;碳酸镁对镉的吸附等温线为折线型,不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符合伪二阶吸附动力学模型。结合碳酸镁吸附镉前后固相表征的结果,说明碳酸镁与镉离子的作用机制随着镉离子浓度的增加,从离子交换发展为离子交换和表面配位反应并存,最后表现为表面沉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