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3篇
  免费   507篇
  国内免费   1469篇
安全科学   452篇
废物处理   84篇
环保管理   941篇
综合类   3397篇
基础理论   743篇
污染及防治   360篇
评价与监测   318篇
社会与环境   376篇
灾害及防治   22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276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461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379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为探究水生植物腐解释放的营养盐在泥-水-植物系统中迁移规律以及冬春季衰亡期大型水生植物的最适生物量,在塑料通风大棚内,开展不同梯度生物量下多种水生植物混合腐解试验.选择冬季蠡湖-陆典桥浜河口区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收割规律,设定腐解试验的生物量依次为除根部以外总生物量的0%、20%、40%、60%、80%、100%,于2018年12月25日开展试验,共150 d.结果表明:①与恒温室内条件相比,近自然条件下多种混合水生植物腐解的前2个阶段具有长时性和持续性.②水生植物腐解致使含C、N、P元素的指标在0~30 d内快速升高,70 d左右达到峰值,100 d后缓慢降低直至稳定,整个变化过程持续近120 d,但植物茎叶未彻底分解,多数沉积在底泥表面.③泥-水-植物系统中,试验初期底泥以释放营养盐为主,30 d后以吸附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茎叶生物量与水体和底泥中养分浓度均呈正相关.研究显示,与其他试验组相比,收割后水生植物生物量剩余20%时更有利于入湖河口水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942.
周西华    王原    宋东平    白刚    李昂    董强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9):109-114
为研究分析水分、固定碳及密度3个因素对煤导热系数的影响,选取多个矿井不同煤质的煤作为实验煤样,使用NETZSCH LFA457型激光导热系数测试仪进行测定,并引入二次响应曲面试验设计思想,采用Design Expert软件进行煤质指标的Box Behnken试验设计,按设计表筛选实验数据,构建了导热系数多因素、多水平影响下二次回归响应曲面模型,并对不同采样地点的煤导热系数进行了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二次回归方程P值小于0.000 1,极显著,失拟项为0.072 4,不显著,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当水分在0.9%~10.9%,固定碳在49.3%~83.6%,密度在1.2~1.92 g·cm3之间,对煤的导热系数一次项影响程度为密度>固定碳>水分;二次项影响程度为固定碳和密度>水分和密度>水分和固定碳,且固定碳和密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水分和密度、水分和固定碳之间无交互作用;应用响应曲面模型预测的煤导热系数误差为4.3%,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43.
中国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情景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西北旱区水土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同时作为该区农业生产的瓶颈因素,决定该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开展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相结合的空间情景潜力研究。论文采用水土资源匹配指数计算分析了西北旱区现状年(2010年)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状况,采用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潜力估算方法计算了西北旱区2020、2030年RCP 8.5和RCP 4.5两种情景下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潜力,实现了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潜力的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2020和2030年RCP 8.5和RCP 4.5排放情景下,相对于2010年,西北旱区各省2020和2030年的总农业水资源量和种植面积均减小。西北旱区6省份2020和2030年两种情景下整体综合效益和整体潜力值均为正,表明各省种植结构整体得到了优化。2020年RCP 8.5和RCP 4.5情景下,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潜力分布范围分别在-0.10×104~0.83×104元/hm2之间和 -1.20×104~0.97×104元/hm2之间;2030年RCP 8.5和RCP 4.5情景下,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潜力分布范围分别在-0.39×104~2.17×104元/hm2之间和-0.36×104~1.66×104元/hm2之间。  相似文献   
944.
谢瑞杭  周铁军  潘崟 《灾害学》2022,(1):220-228
地震是西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和破坏性最强的灾害类型,在农村迫切需要安全可靠的社区避难建筑保障村民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避难建筑建设,要求提高室内避灾规模,而我国缺乏农村社区避难建筑设计的规范标准,既有研究也有所不足.因此,该文系统介绍了核定西南农村社区避难建筑面积指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依据.首先说明了避难建筑面积配...  相似文献   
945.
近年来,伴随着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的枯竭,我国煤炭开采的重心逐步由东部湿润地区转移到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本底特征,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环境现状,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基于"井工"和"露天"两种不同煤炭开采方式,文章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区煤炭开采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基于生态累积效应理论,分析了采煤活动的生态累积评估方法。最后,针对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策略。  相似文献   
946.
为揭示白洋淀夏季入淀区上覆水-间隙水氮磷营养盐相互作用,本研究于2019年7月对白洋淀主要6条入淀河流取样,通过分析上覆水、间隙水水质特征以及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评估了营养盐扩散对沉积物与上覆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洋淀水质呈弱碱性;溶解氧(DO)含量较低,为沉积物内源污染物的释放提供了厌氧环境;氨氮(NH4+-N)浓度在0.35~1.76mg·L-1,作为主要给水来源的潴龙河淀区最高;硝氮(NO3--N)浓度在0.75~1.97mg·L-1;溶解性总氮(TDN)浓度在0.99~2.70mg·L-1,位于自然区的S2瀑河含量最高;溶解性总磷(TDP)浓度在0.03~0.15mg·L-1,靠近居民区的白沟引河含量最高.间隙水氨氮浓度在5.24~10.64mg·L-1,是上覆水体的10倍,内源污染严重;硝氮浓度在0.36~0.79mg·L-1;溶解性总氮浓度在5.36~12.02mg·L-1,是上覆水体的5倍;溶解性总磷浓度在0.03~0.3mg·L-1.应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发现间隙水污染程度远高于上覆水,各采样点呈现出严重污染状态.对NH4+-N、TDN和TDP进行交换通量分析显示,NH4+-N的扩散通量在1.71~7.43mg·(m2·d)-1,作为保定市纳污河流的府河采样点内源氨氮向上覆水扩散速率最快;TDN的扩散通量除白沟引河较低,其余5个采样点均值达到9.11mg·(m2·d)-1,夏季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较低且沉积物-水界面TDN浓度差较大,导致沉积物中含氮营养盐在厌氧条件下大量释放到上覆水中,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萍河采样点TDP的扩散通量是负值表示上覆水体的磷污染物向沉积物聚集的状态,剩余5个采样点的扩散通量范围在0.03~0.16mg·(m2·d)-1,表现出磷营养盐向上覆水释放的状态.扩散通量显示内源污染物是上覆水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为有效治理入淀区水质,沉积物氮磷营养盐的清淤处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47.
长江下游居民区降水地表径流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城市地表径流是重要非点源污染源之一,其研究对于我国城市水环境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择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典型居民区下垫面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下垫面的多场降雨径流,探究分析其中主要金属污染物和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分布、结构特征和污染负荷.结果发现,不同下垫面地表径流中重金属均呈现一定程度的超标现象,其浓度由高到低排序为:Zn > Cu > Pb > Sb > Cd,不同下垫面地表径流污染特征呈现了显著的差异,交通主干道的金属和DOM污染均最为严重;不同下垫面有机质结构特性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地表径流DOM与阳离子金属污染物(Cu)的结合作用强烈,紫外差分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其结合位点位于羧基、酚羟基和C=C结构,而类金属污染物(Sb)则结合较弱,其在径流中可能以游离态存在;研究区域不同金属污染物对临近水体产生的污染年负荷依次为:Zn > Cu > Pb > Sb > Cd,无锡和南京采样区DOM的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分别为0.93 g·(m2·a)-1和8.72 g·(m2·a)-1.结果表明需要针对不同下垫面属性和不同污染物结构特征开展对应的污染拦截措施,相关结果可以为长江下游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48.
甘肃黄土丘陵地区冬季温度多处于0 ℃以下,农户取暖水平低。论文通过实地观测记录获取数据,建立趋势面模型,核算采暖期累计温差和实际用能消耗,提出以16 ℃的室内温度为小康取暖标准。参考国家相关标准,比较实际用能和应用节能技术下用能的热效率。结果表明,陇东长官村和陇中河畔村农户采暖期累计温差分别为23 002 h·℃和36 390 h·℃,实际取暖能耗分别为926 kgce/a和1 199 kgce/a。农户取暖用能数量虽不少,但目前只解决了小康水平下39.6%和46.6%的取暖需求。取暖用能的综合热效率只有17%左右。如果应用节能技术,能耗会大幅降低,提高综合热效率的潜力巨大。因此,通过住房的节能改造和用能设施的改善来提高房屋的保暖性、降低单位面积的热损耗是今后解决取暖用能问题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49.
华西雨屏区不同密度巨桉人工林土壤呼吸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2008-03至2009-02,采用闭合动态法(LI-6400-09)对华西雨屏区不同密度中龄巨桉人工林土壤呼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林分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各密度林分土壤呼吸速率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低出现在1月,且密度为883株·hm-2(1.5 m×8 m)的巨桉林土壤呼吸速率最大,2 222株·hm-2(1.5 m×3 m)的最小;②2008年4、7、10月土壤呼吸速率24 h平均值均表现为883株·hm-2> 1 333株·hm-2> 2 222株·hm-2,且7月>4月>10月;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有机质含量和10 cm根系生物量都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林分密度越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越高,草本植物越多,根系生物量越大,有机质含量越多;④温度是巨桉林土壤呼吸变异的主导因子,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双因素模型优于单因素模型,两者共同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月动态的78.3%~91.5%;⑤各密度林分土壤呼吸Q10值随巨桉林分密度增大而降低,大小顺序为3.65(883株·hm-2)>2.60(1 333株·hm-2)>2.55(2 222株·hm-2)。  相似文献   
950.
首都生态经济区的提出及其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具有强大的综合创新优势,有条件、有必要在实现经济体系高效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上做出表率,大力开展首都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论文介绍了我国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情况,深入分析了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北京的7个山区(县)作为建设范围,以"两山、五河、七组团"为空间结构,以"一区、三基地、一平台"为框架性目标,努力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最后,文章提出了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即以准确的区域功能定位和科学的规划为前提,以维护首都生态安全为基础,在沟域经济等山区发展理论的指导和支撑下,构建涵盖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生态经济体系,将首都山区打造成为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经济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