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94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信息化弹药贮存寿命评估研究展望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信息化弹药是区别于传统弹药和导弹的新型弹药。文中分析了信息化弹药贮存寿命评估与延寿技术的经济效益;并从信息化弹药的结构原理、检测方法、试验手段、检修模式、寿命评估方法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其与传统弹药、导弹在可靠贮存寿命评估和延寿技术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信息化弹药贮存寿命评估研究的一些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72.
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与增汇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动态与增汇潜力对理解陆地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西双版纳1993—2006年间森林植被碳储量与碳汇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1993—1994年间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60 770 378.37 t,碳汇增量表现为栎类(Quercus L.)〉经济林〉思茅松(Pinus kesiya)〉其它阔叶〉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密度范围为15.08~74.76 t.hm-2;2005—2006年间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62 347 715.19 t,比1994—1993年间上升2.60%,碳汇增量均表现为其它阔叶〉经济林〉栎类〉思茅松〉桤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其它针叶,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密度范围为8.60~70.90 t.hm-2。(2)2005—2006年间,景洪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23 299 801.23 t,碳密度范围为8.78~73.35 t.hm-2;勐海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14 058 043.42 t,碳密度范围为7.95~59.51 t.hm-2;勐腊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25 050 562.32 t,碳密度范围为8.46~98.73 t.hm-2。可见,1993—2006年间,西双版纳森林植被起到了重要的碳汇功能,且其碳汇功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3.
中国粮食自给率研究——粮食、谷物和口粮自给率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由于统计口径与计算方法的不同,粮食自给率的计算结果往往差异较大,得出的中国粮食安全的结论也大相径庭,从而引起国内各界的广泛争议。为了准确分析当前中国的粮食安全情势,避免误判对相关决策造成误导,有必要对粮食的统计口径和自给率计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选用三种粮食自给率计算方法—定额统计法、流向统计法和消费统计法,测算中国2000-2016年的粮食、谷物和口粮自给率,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定额统计法计算结果容易造成失真,流向统计法与消费统计法计算结果较为准确;(2)谷物和口粮自给率更能反映中国实际的粮食供需情况;(3)中国谷物自给率在98%以上,口粮自给率高于100%。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会造成耕地被侵占、粮食需求激增等严重问题,口粮生产仍然不能放松,建议未来调整农业结构,稳定小麦、稻米生产。  相似文献   
74.
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是一类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的化学品.揭示PFOS在较大时空范围内的流动、储存和释放规律,可为PFOS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构建了1985~2019年中国PFOS的动态物质流模型,量化了流量、存量及环境释放量,并对结果进行了灵敏度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是中国PFOS主要的源,生产的PFOS多以终端产品形态流向国内市场,少数以原料形式出口;土壤和水体是中国PFOS主要的汇,释放到两者中的PFOS主要来自产品使用阶段,2019年达103 t.2000年前PFOS的总输入量和总输出量均相对较小,后逐步增加;2009年,相关公约的颁布使两者明显下降.2005年起,在用存量和环境释放量逐年增加,土地填埋存量自1985年起始终保持增长状态.含PFOS的废弃物的末端处理目前仍以土地填埋和焚烧等传统方式为主,但有向绿色处理方式转型的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健全我国PFOS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确保弹箱内的弹链(抱弹状态)在库房存放一段时间后依然稳定供弹,描述可散式弹链拉断力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环境作用动力学理论,建立可散式弹链的拉断力变化微分方程,求解可散式弹链的拉断力变化微分方程,得到可散式弹链拉断力变化规律的微分方程通解,再通过高温加速试验数据,求得可散式弹链拉断力变化规律的微分...  相似文献   
76.
湿煤堆自热过程的非稳态数学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简化的自热过程一维数学模型,分析煤堆内水分变化及迁移对煤堆自热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煤堆内水蒸气达到饱和时,预计的煤堆最高温度将低于90℃;而当煤堆中气流的相对湿度减小时,预计的煤堆最高温度将会超过100℃。结果还表明,把气流相对湿度与煤堆含水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引入自热过程的非稳态数学模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能够更客观地描述实际煤堆的自热过程。  相似文献   
77.
库存弹药事故人误危险性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库存弹药事故人误的定义,从个体角度分析了人误事件发生的机理.构建了人误固有危险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判标准,考虑了6类危险性抵消因子对人误的影响.最后,建立了评估库存弹药事故人误危险性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8.
利用仿真技术测定弹药贮存的微环境,根据包装结构和弹药结构对弹药贮存的微环境进行了分析.采用较为简便的数学模型,找出了包装箱和弹药在变化的环境温度下的温度分布和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弹药贮存微环境的仿真设计,确定了计算软件的功能模块.使用该软件可计算任一时间弹药及其各包装部位微环境的温度.  相似文献   
79.
针对野战弹药这个特殊的防雷主体,分析了野外开设弹药仓库中存在的雷电危害问题。阐述了雷电危害的主要作用方式,并从野战弹药防雷的特殊性出发,制订了一些可行措施。对于常用的避雷设施避雷针、避雷线的防护范围给出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0.
Physical changes that occur on the surface of fired shots due to firing and impact with soil may increase the dissolution of muniton metals. Increased metal dissolution could potentially increase metal transport and leaching, affecting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This research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face changes on fired tungsten-nickel-iron (94% W:2% Ni:4% Fe) composite shots and metals leaching from those shots. Tungsten composite shot was fired into, and aged in, three soil types (Silty Sand, Sandy Clay, and Silt) in mesoscale rainfall lysimeters to simulate live-fire conditions and subsequ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etals of the composite and soil. Leachate, runoff, an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ysimeters and analyzed for metal content. The shots were analyz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o evaluate surface changes. SEM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soil’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nitially affected the amount of metal that was shear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fired W-composite shots. Shearing was greatest in soils with larger soil particles (sand and gravel); shearing was least in soils composed of small soil particles (fines). Increased metallic shearing from the shot’s surface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W dissolution, compared to controls, following a simulated 1 year soil ag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