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05篇 |
免费 | 3820篇 |
国内免费 | 27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536篇 |
废物处理 | 320篇 |
环保管理 | 2515篇 |
综合类 | 9497篇 |
基础理论 | 2177篇 |
环境理论 | 5篇 |
污染及防治 | 987篇 |
评价与监测 | 992篇 |
社会与环境 | 1982篇 |
灾害及防治 | 108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1篇 |
2024年 | 577篇 |
2023年 | 659篇 |
2022年 | 798篇 |
2021年 | 806篇 |
2020年 | 798篇 |
2019年 | 718篇 |
2018年 | 631篇 |
2017年 | 916篇 |
2016年 | 890篇 |
2015年 | 862篇 |
2014年 | 763篇 |
2013年 | 941篇 |
2012年 | 1362篇 |
2011年 | 1414篇 |
2010年 | 1042篇 |
2009年 | 1023篇 |
2008年 | 816篇 |
2007年 | 1046篇 |
2006年 | 1096篇 |
2005年 | 851篇 |
2004年 | 685篇 |
2003年 | 672篇 |
2002年 | 542篇 |
2001年 | 422篇 |
2000年 | 414篇 |
1999年 | 332篇 |
1998年 | 268篇 |
1997年 | 241篇 |
1996年 | 238篇 |
1995年 | 193篇 |
1994年 | 167篇 |
1993年 | 151篇 |
1992年 | 117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8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17篇 |
1978年 | 12篇 |
1973年 | 9篇 |
1972年 | 9篇 |
1971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长江口湿地景观镶嵌结构演变的数量特征与分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国内湿地研究对象大多为块状湿地。而对狭长形湿地鲜有研究,本文利用1990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长江口狭长湿地,建立长江口湿地植被空间数据库。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和优势度等指标,研究区域景观的数量特征动态变化;运用分形理论建立各种景观类型形态的分形结构模型,以分维数为依据分析各种景观形态的复杂性;探讨控制和影响区域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1990—2003年期间,在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作用下该地区的湿地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景观趋于破碎化。植物群落的演替由于人为的原因加速,一些地区景观呈自然变化趋势。一些地区由于围垦的原因。人为扰动大。呈现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832.
为了有效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探讨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抚州市宜黄县为例,基于“生态源地—景观阻力面—生态廊道”的基本框架,以MSPA(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模型识别生态源地,将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成果作为指标之一构建景观综合阻力面,集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重力模型和电路理论,识别与提取生态廊道,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基于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夹点、障碍点,进而判断出宜黄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区域,对需要修复的关键区域进行修复分区并提出修复建议。结果表明:宜黄县有10个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共19条,包括7条重要生态廊道和12条一般生态廊道;待修复生态夹点20处,障碍点26处;待修复关键区域38处,划定为5个生态修复分区,分别为农业用地生态建设区、城镇绿地建设维护区、河道治理修复区、生态用地维护修复区以及道路生态廊道畅通区。
相似文献833.
为了加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分布特征和输送规律的认识,利用移动车载设备开展了不定期的走航观测,重点研究了2016-2018年冬季灰霾污染和春季光化学污染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走航观测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PM2.5日均浓度为60~122 μg/m3,东部的常州、无锡一带,西部的合肥、芜湖地区,北部蚌埠、滁州一带,南部湖州、杭州地区的PM2.5浓度较高,比其他地区高出20%~40%.O3日均浓度水平为9~52 μg/m3,苏州、盐城、宣城与湖州地区浓度相对较高.运用FLEXPART_WRF模式,结合PM2.5排放清单,分析了走航观测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沿线城市PM2.5的潜在来源.结果发现,东风条件下,南通及上海地区为PM2.5的潜在源区,北风条件下,连云港、盐城等地区贡献较大.运用FLEXPART前向轨迹计算模块,对一次污染个例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利用走航观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发现模拟结果与走航观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达到0.9.可见,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区域性的PM2.5和O3污染,走航观测结合轨迹分析是追踪污染气团输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34.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严重威胁了地区生态安全.首先基于2010年京津冀土地利用数据,利用PLUS模型对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与真实数据进行精度验证,模拟得到了SSP119(可持续发展情景)、SSP245(自然发展情景)和SSP585(经济发展情景)发展情景下的2030~2050年土地利用数据.然后基于InVEST模型测算了京津冀地区历史时期2000~2020年和未来时期SSP119、SSP245和SSP585情景下2030~2050年的氮素污染时空变化情况.结果发现,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京津冀地区氮负荷总值为4.13万、4.1万和4.09万t,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氮负荷总值呈下降趋势.与2020年相比,SSP119情景2050年京津冀地区氮负荷总值增加了0.2万t,SSP245情景2050年京津冀地区氮负荷总值增加了0.32万t,SSP585情景2050年京津冀地区氮负荷总值减少了0.03万t.相较于SSP119和SSP245情景而言,SSP585发展更有利于京津冀地区氮素污染的减少. 相似文献
835.
Fenton氧化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Fenton氧化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状况,对Fenton试剂氧化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温度、pH、反应时间、H2O2和Fe2+的投加量、H2O2/Fe2+量比以及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探讨了Fenton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领域现存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36.
生态保护的重点是保护自然资源及由其组成的各类生态系统,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环境功能,维护生态平衡。我县工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为改善其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以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37.
838.
839.
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环境与经济相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文章在总结近10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综合的环境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度概念及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西安市的统计数据,测算了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结果表明,西安市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绩效很不稳定,需要得到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840.
成都市冬季大气颗粒物组成特征及来源变化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年冬季分别在成都市8个环境受体采样点采集PM10、PM2.5样品,同时采集颗粒物源类样品,分析上述样品质量浓度及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的含量,以对这3 a冬季大气颗粒物浓度、特征组分、来源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使用CMB-iteration模型对成都市中心城区的PM10、PM2.5进行来源解析. 结果表明: 成都市冬季ρ(PM10)在工业区最高,PM2.5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冬季PM10的主要来源有扬尘、二次硫酸盐、煤烟尘、二次硝酸盐和机动车尾气尘,上述5类源在2010─2012年的分担率分别为24%~29%、17%~22%、13%~16%、6%~12%、6%~11%;对PM2.5有重要贡献的源类有二次硫酸盐、扬尘、煤烟尘、二次硝酸盐和机动车尾气尘,这5类源在2010─2012年的分担率范围分别为25%~27%、19%~22%、12%~15%、11%~13%、8%~11%. 二次粒子、扬尘等是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源,其中扬尘、建筑水泥尘等以粗粒子为主的源类浓度贡献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二次粒子等以细粒子为主的源类浓度贡献则逐年上升,成都市冬季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加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