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4篇
  免费   691篇
  国内免费   262篇
安全科学   5392篇
废物处理   89篇
环保管理   251篇
综合类   1314篇
基础理论   142篇
污染及防治   95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72篇
灾害及防治   1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312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395篇
  2016年   309篇
  2015年   466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502篇
  2011年   518篇
  2010年   419篇
  2009年   432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459篇
  2006年   485篇
  2005年   371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白酒厂属于典型的甲乙类火灾高危单位,具有火灾风险高、火灾扑救难度大、火灾造成伤亡大等特点。以白酒厂类火灾高危单位为研究对象,针对酒厂酒库、原酒车间、成品库、包装车间、包装材料库、办公楼等重点部位,通过深入调研,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分析某白酒厂存在的火灾安全隐患及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该白酒厂的消防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建筑火灾风险、消防救援力量和消防给水几个方面。采用专家打分法赋予评估指标权重,并根据风险等级划分得出该酒厂的整体火灾风险评估等级,进而评判该酒厂的安全状况,针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及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有重点的整改管理,保障其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92.
基于物元分析法的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是突发事件应对中"关口前移"的体现,以物元分析法为基础提出了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的物元模型,并对某世界名镇内古建筑进行风险评估。首先,在火灾风险影响因素的事故树分析基础上,选取能够反映古建筑火灾风险特性的51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建立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的物元模型;最后,根据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赋值,实现对古建筑火灾风险的定量化评价,通过评价方法对比验证了模型有效性和先进性。结果表明,所评价建筑的总体关联度系数为-0.248,四项"优秀"级别指标关联度分别为-0.129、-0.183、-0.211、-0.216,两项"较差"级别指标关联度为0.025、-0.016,表明所评价建筑火灾风险等级的显性结果为"优秀"级别,但隐性结果为"良好+"级别,火灾风险等级潜在提升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93.
针对煤质粉末活性炭最显著的热危险特性——自燃危险性进行试验。采用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定系统对煤质粉末活性炭进行自燃试验,测定煤质粉末活性炭的最低着火温度;采用SDT Q600热重分析仪测定煤质粉末活性炭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中以20℃/min的速率升温至700℃时的热解和燃烧特性,通过TG/DTG曲线计算其着火温度,并进行热稳定性评价。粉尘层自燃试验结果表明,煤质粉末活性炭最低着火温度为400℃,具有自燃危险性,易形成阴燃;氮气气氛中热解试验表明,热解过程经历了室温~120.0℃和280.0~700.0℃两次轻缓失重阶段,646.44℃时挥发分热失重速率最大,对应热失重速率峰值为0.082 6%/℃,自燃危险性较低;空气气氛中燃烧试验表明,燃烧过程经历了室温~95.5℃和300.0~600.0℃两次剧烈失重阶段,分别为吸附水分受热蒸发和氧化生成的有机官能团分解脱附导致,565.35℃时挥发分热失重速率最大,对应热失重速率峰值为13.20%/min,粉末较强的氧气吸附效应和较低的导热系数导致其自燃倾向较高,火灾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994.
为了研究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的一般规律,分析了2002-2014年我国煤矿发生的421起重特大事故,得到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基本特征.利用统计分析法从地域、类型、所有制3个维度综合分析了421起煤矿重特大事故.结果表明:山西、贵州、河南、黑龙江和湖南5个省份的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6.1%和56.8%,是我国需重点监管和治理的省份,并对山西、河南和黑龙江3省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瓦斯事故和水害事故的发生起数及死亡人数占比分别为83.3%和86.3%,是需要重点防治的事故类型;国有重点煤矿重特大事故平均每起死亡人数为29.87,且近两年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大幅度上升,是需要重点防范的对象;乡镇煤矿重特大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下降速度均较快,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仍较多,是国家重点监控、治理的对象.  相似文献   
995.
根据安全人性需求理论对利益冲突群体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安全人性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利益冲突群体安全人性的本质。通过统计分析我国近14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得出了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矛盾主体、原因。运用蝴蝶突变理论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构建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过程机理模型,提出了应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思路,总结出利益冲突群体安全人性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996.
针对铁路行车人因事故受多因素交互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熵和DEMATEL法耦合的铁路行车人因事故关键因素实证分析方法。首先依据铁路行车人因事故认知行为模型,从感知、决策、计划和执行4个过程分析铁路行车人因事故的影响因素;然后综合运用信息熵和DEMATEL法构建关键因素量化识别模型,利用中心度和原因度两个参数分析铁路行车人因事故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结合2008—2013年铁路行车人因事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机车操作人员相关情形记忆失误、情景诊断失误、未严格执行操作规则和采取错误行动是铁路行车人因事故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7.
安全标识作为一种安全管理手段已得到普遍应用,但在煤炭企业实际应用中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作用。为了研究煤矿禁止类安全标识放置的有效性,首先,通过构建眼动试验平台进行试验,选取煤矿井下皮带运输、井口等图片作为模拟场景;其次,将场景中安全标识区域作为兴趣区域,采集不同被试的注视点个数、首次进入时间等数据;最后,运用SPSS 20.0软件和统计方法分析试验采集的数据。结果表明,安全标识有效的设置位置为编号(2)(上中)和编号(5)(正中)。  相似文献   
998.
鉴于传统的输煤皮带巷雾化除尘系统不能根据煤流高度自动调节雾化程度,难以达到预期除尘效果,以同忻煤矿输煤皮带巷为研究对象,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输煤皮带巷煤流扬尘模型,研究了输煤皮带巷煤流高度对粉尘运移、分布的影响,继而设计了基于超声波物位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和V形调节电动球阀联动的气水调节雾化除尘系统。结果表明:在巷道高度1.5 m以上,煤流厚度越大,同一位置处的粉尘质量浓度越大,且以呼吸性粉尘为主,同时,在巷道走向沿程上,从风流入口处至下风向30~40 m范围内,粉尘质量浓度快速增长,污染严重;全自动气水调节雾化除尘系统可使呼尘质量浓度最高下降93.57%,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应用推广性。  相似文献   
999.
以CRH1高速列车20 kg旅客行李为研究对象,采用家具量热仪和全尺寸试验研究了不同引火源功率、不同通风量等条件下行李点燃特性、热释放速率、质量损失率、热释放总量、烟气释放速率等火灾参数,总结了其燃烧行为及特性。结果表明:高速列车20 kg旅客行李燃烧特性易受通风量、引火源功率等火场环境影响;引燃时间为1~2 min,持续燃烧时间在27~35 min;热释放速率可达347.3 k W以上,因行李压实较为紧密,燃烧不够充分,产生大量高温未完全燃烧气体,极大程度增加列车车厢回燃性;质量损失率较小,行李燃烧不充分;温升速率快,最高温度可达230℃;产烟量较大,透光率最低为35%;行李热释放总量THR随着引火源功率增加而增大,最高可达到213 MJ,控制引火源功率是减小行李热释放总量THR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0.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theory-based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road crossing attitudes and potentially risky pedestrian behavior.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validation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a total sample of 380 young adults aged 18 to 25 years who live in Tehran, Iran.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January 27 to May 20, 2015, using a self-administered structured pool of 76 items that was developed from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panel of subject-matter experts evaluated the items for content validity index and content validity ratio, and the questionnaire was preteste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 was performed to test construct validity. The Cronbach's alpha coefficient and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 analyses were done to assess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stability of the scale.

Results: From the initial 76 items, 38 items were found to be appropriate for assessing the pedestrian road crossing behavior (PEROB) of young adults in Tehran. A 9-factor solution revealed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that jointly accounted for 63.8% of the variance observed. Additional analyses also indicated acceptable results for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with Cronbach's alpha value ranging from 0.67 to 0.88 and ICC values ranging from 0.64 to 0.96.

Conclusions: This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a self-administered instrument resulted in a reliable and valid instrument to assess young adult pedestrians' self-reported road cross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in Tehran.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strument is needed to assess its applicability to other road users, particularly older pedestri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