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2篇 |
免费 | 105篇 |
国内免费 | 9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2篇 |
废物处理 | 7篇 |
环保管理 | 38篇 |
综合类 | 257篇 |
基础理论 | 26篇 |
污染及防治 | 36篇 |
评价与监测 | 9篇 |
社会与环境 | 33篇 |
灾害及防治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路交通安全和谐管理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我国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交通安全和谐管理理念,建立了交通安全和则、谐则体系及和谐互耦的基本管理架构,讨论了交通安全和谐的运作机制及相应的系统。在政策立法、控制手段、管理手段等方面,建立交通安全管理的和则、谐则体系及其耦合机制,通过双规则耦合互动,实现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以期提高交通安全管理的水平和运输系统的效能,达到使人、车、路三者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The coupled fluid-structure-rupture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propagation and intensity of blast wave from hydrogen pipe rupture due to internal detonation. The dynamic rupture of pipe and propagation of blast wave were well coupled together in every timestep during the simulation. The numerical model was validated with experiments in terms of both typical rupture profiles and blast overpressures. Results reveal that crack branching of pipe can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rupture opening rate which controls the intensity and shape of the resultant blast wave. Due to the process of crack initiation and extension, the blast wave out of the pipe first forms and then is strengthened by the subsequent compression waves. This makes the maximum peak overpressure appears at a certain standoff distance above the rupture. Despite consuming some percentages of energy, the dynamic rupture of pipe generally presents positive effects (up to 2–3 times) on the blast wave intensity along the jetting direction due to the convergence effect of rupture opening on the release of internal high-pressure gas. Finally, through defining normalized overpressure and impulse based on the same hydrogen detonation in open spaces, the quantitative influences of pipe rupture on the blast wave intensity in cases of different detonation pressures and standoff distances are clarified. 相似文献
3.
基于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的能源环境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的工艺路线,介绍了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的能源环境系统,设计了几种热量与能量回收系统程的耦合工艺,为提高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的经济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T酸一次洗水初步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重氮化-偶合-混凝沉淀和重氮化-混凝沉淀两种方法对T酸一次洗水的初步处理进步了研究。T酸一次洗水经两种方法处理后,COD去除率分别为61.3%、50.5%,色度去除率分别为74.6%、71%。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利用中部地区37个资源型城市2005—2014年城市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30个指标数据,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动态变化进行测度,并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城市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及其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5以来人口城市化对资源型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力减弱,社会城市化的影响力逐渐加大并趋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尽管资源条件对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影响最大,但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对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影响力正变得日益重要。(2)各城市间城市化综合水平差异较大,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差异较小。自2005年以来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的城际差异无较大改变,但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城际差异正变得日趋缩小。位于山西省的资源型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变动较之其他省份更为显著。(3)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协调类型处于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并以初级协调型为主。2005以来中部地区多数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保持不变,关系恶化的资源型城市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和湖南,关系更为协调的资源型城市主要位于山西。(4)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差异显著,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差异并不明显。再生型和衰退型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成熟型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较低。(5)城市化滞后仍是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不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常规污水处理技术无法进行完整的硝化反硝化过程,污水厂出水中氨氮、总氮、总磷偏高以及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以某污水厂排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物化与生化耦合,构建化学催化生物耦合床(CCBF)脱氮系统,研究CCBF系统对污水厂排水中氨氮、总氮、总磷和COD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当DO为5.5~6.0 mg·L−1、RT为8 h、C/N为1.5∶1时,CCBF可将${\rm{NH}}_4^{+} $ -N从48.5 mg·L−1降至4.58 mg·L−1、TN从51.2 mg·L−1降至6.5 mg·L−1、TP从6.6 mg·L−1降至0.48 mg·L−1、COD从78.5 mg·L−1降至33 mg·L−1,去除率分别达到89.5%、85.7%、92.5%和57.9%;污水经处理后,氨氮、总氮、总磷、COD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利用Eckenfelder方程对系统脱氮过程进行模拟,求得${n_{{\rm{NH}}_4^ +{\text{-}} {\rm{N}}}} $ =0.314 76,nTN=0.282 21,${K_{{\rm{NH}}_4^ +{\text{-}} {\rm{N}}}} $ =0.128 02,KTN=0.218 59,与水力负荷为0.000 8~0.007 m3·(m2·min)−1的常规生物处理相比,系统内部生物量充足、活性高,物化与生物耦合强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作为"三化"、"四化"乃至"五化"战略的重要核心内容,研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对于开创中国未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至关重要。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赋权、变异系数赋权的综合确权法测算城市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二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并划分其阶段类型,研究表明:(1)东北三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排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优势排序: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辽宁与吉林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超前于农业现代化,仅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农业现代化;(2)东北三省新型城镇化的高值区分布在以哈尔滨为核心的黑龙江省西南、以长春为核心的吉林省中部、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辽宁省中部及南端,农业现代化的高值区分布在哈—大—齐—绥沿线的松嫩平原;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新型城镇化水平居于东北三省前列,哈尔滨、沈阳、齐齐哈尔、绥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位于首位;(3)辽宁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均强于黑龙江省,吉林省略低;耦合度高值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辽宁省的沿海经济带,协调发展度高值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松嫩平原及以长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小范围圈层区域;仅哈尔滨与沈阳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多数城市处于高强度、中高强度拮抗耦合与轻度、中度失调阶段。 相似文献
8.
将基于亚硝化的全程自养脱氮(CANON)作用的人工快速渗滤(CRI)装置与反硝化除磷(DPR)型CRI装置耦合为基于同步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和反硝化除磷(SNADPR)作用的复合式人工快速渗滤(H-CRI)系统,探究了其运行性能及微生物学特征。当H-CRI系统按照内循环潮汐流模式连续运行时,反应装置在水力负荷为0.18 m3·(m2·d)−1的条件下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TN、$ {\rm{N}}{{\rm{H}}_4^ +} $-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4.39±1.32)%、(97.87±0.43)%、(99.00±0.32)%和(95.96±2.79)%。其中,CANON反应与生物蓄磷作用分别是系统脱氮除磷的主要途径,两者去除的氮磷量分别占H-CRI系统脱氮除磷总量的(72.13±6.12)%和(82.29±5.58)%。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可知,适宜的耦合模式有助于实现H-CRI系统中好氧氨氧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菌、反硝化菌和聚磷菌群的有效协作,进而可促进SNADPR反应体系在其中形成并强化,实现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及氮磷元素的高效同步去除。 相似文献
9.
铁屑耦合生物麦饭石的PRB系统修复含铬酸根与硝酸根地下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污染地下水中铬酸根和硝酸根迁移速度快,可渗透反应墙(PRB)常规活性材料修复效果差等问题,以铁屑、麦饭石和硫酸盐还原菌(SRB)为活性材料,构建4组耦合PRB动态柱修复地下水中Cr(Ⅵ)和NO3--N。结果表明,4#(铁屑、麦饭石和SRB)柱修复效果较1#(麦饭石)、2#(铁屑、麦饭石)和3#(麦饭石和SRB)柱好,且稳定,对Cr(Ⅵ)和NO3--N平均去除率分别是97.7%和97.34%,可见,以铁屑、麦饭石和硫酸盐还原菌为活性材料的耦合PRB系统修复地下水中Cr(Ⅵ)和NO3--N具有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Kensuke Miyazaki Noriyasu Okazaki Minoru Terano Hisayuki Nakatani 《Journal of Polymers and the Environment》2008,16(4):267-275
In this work, an oxidatively degraded polypropylene (DgPP) was studied as a novel coupling agent for fibrous cellulose (FC)/polypropylene
(PP) composite. An optimal preparation time of PP thermal oxidative degradation was 18 h at 130 °C, and the DgPP had functional
groups such as γ-lactone and acid groups. The spherulite observation of the DgPP suggested miscibility for the undegraded
PP. The addition of the DgPP presented the transparency improvement of FC/PP composite, and this behavior was found to be
originated from the grafted DgPP, which was produced by the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between the of FC and the DgPP.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the grafted DgPP coated the FC surface, and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FC/PP composite increased by 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the DgPP addi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DgPP was suitable
for the coupling agent of FC/PP composi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