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0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154篇
安全科学   1482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629篇
基础理论   10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119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ir and soil pollution from traffic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critical issue to crop production and food safety, however, few efforts have been paid on distinguish the source origin of traffic-related contaminants in rice plant along highway. Therefore, we investigated metals (Pb, Cd, Cr, Zn and Cu) concentrations and stable Pb isotope ratios in rice plants exposed and unexposed to highway traffic pollution in Eastern China in 2008.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tals concentrations between the exposed and unexposed plants existed in leaf for Pb, Cd and Zn, in stem only for Zn, and in grain for Pb and Cd. About 46% of Pb and 41% of Cd in the grain were attributed to the foliar uptake from atmosphere, and there were no obvious contribution of atmosphere to the accumulations of Cr, Zn and Cu in grain. Except for Zn, all of the heavy metals in stem were attributed to the root uptake from soil, although significant accumulations of Pb and Cd from atmosphere existed in leaf. This indicated that different processes existed in the subsequent translocation of foliar-absorbed heavy metals between rice organs. The distinct separation of stable Pb isotope ratios among rice grain, leaf, stem, soil and vehicle exhaust further provided evidences on the different pathways of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in rice plant.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further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the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traffic emission when plan crop layout for food safety along highway.  相似文献   
102.
车辆尾气排放控制技术和排放标准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非尾气管(non-exhaust)排放却很少涉及.非尾气管排放主要包括车辆制动磨损、轮胎磨损、路面磨损和车辆扬尘,本研究调查了北京典型道路车流量和车辆运行速度等参数,应用欧盟非尾气管排放因子分析车辆制动磨损、轮胎磨损和路面磨损PM10排放.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道路的...  相似文献   
103.
高架道路交通噪声动态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高架道路噪声的分布规律,结合微观交通仿真、车辆噪声排放和传播原理,对高架道路交通噪声进行动态模拟.该方法能得到逐秒变化的实时声压级.能反映交通噪声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且方便应用多项指标评估.研究表明:等效声级和累计声级的误差达到±2 dB;高架道路两端的防撞护栏在离道路边缘32m的垂直面上的声压衰减影响到10m左右...  相似文献   
104.
文章分析化学事故中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阐述了化学事故本身对环境的污染和处置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我国消防工作在化学事故处置环保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消防人员处置化学事故做好环保工作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5.
为了对路面径流水容许污染总量控制下的交通承载力问题进行探讨,利用神经网络具有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遗传算法具有的全局随机搜索能力,结合公路路面径流水质检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神经网络进行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反计算的分析方法,应用该方法可根据路面径流水质污染数据反演出路段交通量大小,并可据此进行交通量与路而径流水质污染的关...  相似文献   
10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日趋增多。因此能够快速、准确测定水质状况是环境应急监测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一起水厂取水口有人投药打鱼事故中,采用DELtatox便携式毒性测试仪在Q—TOX和B—TOX两种模式下快速检测事发地水质,结果表明快速、高效的检测为此次污染事故的成功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以后类似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市2007—2010年东胜区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及防治措施,为有效改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典型大型浮顶储罐雷击事故分析,总结了这些事故的共性问题。结合浮顶储罐雷击形式及雷电火花放电研究,分析了大型浮顶储罐雷击火灾事故的机理。岚山输油站在等电位连接、一次密封形式结构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经过验证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大型浮顶储罐火灾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9.
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并受到了高度关注.机动车排放因子是反映机动车排放状况的最基本参数,但实测排放因子代价较高、代表范围有限,基于国外排放模式估算的排放因子又与我国的实际排放状况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首先基于早高峰时段车流量和道路附近大气污染物浓度呈近线性增加、气象条件和背景污染物浓度相对稳定的特征,将时段内污染物浓度的增加主要归因为车流的增加,从而建立车流和污染物浓度增量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无限线源高斯扩散模式,反推道路实际行驶机动车的平均排放因子.以北京市一条主干道为例,利用早高峰车流量、污染物浓度、气象观测数据,进行了实例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同COPERT4排放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和COPERT4排放模型预测的8月一氧化碳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2.0 g·km-1和1.2 g·km-1,12月分别为5.5 g·km-1和5.2 g·km-1.结果表明,本方法估算的机动车排放因子在数值大小及季节变化上均与COPERT4排放模型较为接近.所提方法通过消除背景浓度的干扰,为实时获取车队实际排放因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0.
北京典型道路交通环境机动车黑碳排放与浓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研究对2009年北京市典型道路(北四环中路西段)进行实际交通流监测和调研,分析了总车流量、车型构成和平均速度的日变化规律.应用北京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EMBEV模型)和颗粒物黑碳排放的研究数据,计算该路段的黑碳平均排放因子和排放强度.根据同期观测的气象数据,应用AERMOD模型对道路黑碳排放进行了扩散模拟,并根据城市背景站点和道路边站点的监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该路段黑碳平均排放因子与重型柴油车在总车流中所占比例呈现出极强的相关性,由于北京市实行货车区域限行制度,日间时段总车流的平均黑碳排放因子为(9.3±1.2)mg·km-1·veh-1,而夜间时段上升至(29.5±11.1)mg·km-1·veh-1.全天时均黑碳排放强度为17.9~115.3g·km-1·h-1,其中早(7:00—9:00)晚(17:00—19:00)高峰时段的黑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06.1±13.0)g·km-1·h-1和(102.6±6.2)g·km-1·h-1.基于同期监测数据验证,AERMOD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时段的道路黑碳排放对道路边监测点的平均浓度贡献为(2.8±3.5)μg·m-3.由于局地气象条件差异,日间和夜间的机动车排放对道路边黑碳的模拟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日间时段,小型客车排放对道路边站点的黑碳浓度贡献最高,达(1.07±1.57)μg·m-3;其次为公交车,达(0.58±0.85)μg·m-3.夜间时段货车比例明显上升,其黑碳排放占主导地位,贡献浓度(2.44±2.31)μg·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