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8篇 |
免费 | 237篇 |
国内免费 | 6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27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27篇 |
综合类 | 419篇 |
基础理论 | 22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36篇 |
评价与监测 | 54篇 |
社会与环境 | 14篇 |
灾害及防治 | 1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100篇 |
2020年 | 88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69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148篇 |
2011年 | 158篇 |
2010年 | 121篇 |
2009年 | 138篇 |
2008年 | 77篇 |
2007年 | 133篇 |
2006年 | 134篇 |
2005年 | 113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定量分析煤矿作业人员风险知觉能力,采用Wickens模型分析风险知觉能力和人因失误作用关系,基于此,结合模糊痕迹理论,提出了基于三角模糊数的信号检测理论,从危险信号辨识敏感性(α)和反应偏好(β)两个指标对煤矿作业人员风险知觉能力进行评价。以某煤矿机电作业人员为例,设计调查问卷,并利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信号检测理论对机电作业人员风险知觉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可用于评价煤矿井下作业系统中人员的风险知觉能力,能为提升煤矿作业人员风险知觉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为得到地铁区间隧道竖井送风有效风量的无量纲计算模型,通过推导地铁区间隧道竖井送风有效风量的无量纲公式,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明确竖井送风有效风量与火源功率、火源距离、阻塞比和竖井送风量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火源功率、火源距离与竖井送风有效风量之间不存在函数关系;阻塞比对竖井送风有效风量影响显著,随着阻塞比的增大,有效风... 相似文献
33.
为定量分析不同车型碰撞行人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2007-2016年人车碰撞事故数据为样本,将其分为小轿车、SUV、货车碰撞行人事故3类,以事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交通参与者属性、道路、环境条件和事故特征为候选自变量,分别建立累计logistic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人、车、路和环境因素对人车碰撞事故严... 相似文献
34.
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工业企业环境安全事故又称为自然灾害诱发的技术事故(Natech).我国是工业大国,重化工业是我国的主导产业之一;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Natech风险不容忽视.开展Natech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研究,有助于我国Natech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防范和降低区域Natech风险.目前,我国Natech风险基础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支撑我国Natech风险防控实践.本文从Natech风险发生机制、风险评估、风险感知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风险管理体系等四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Natech风险研究现状,初步梳理了Natech风险的基本理论,并对我国未来Natech风险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我国Natech风险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分析了应急监测装备的配置形势,提出了应急监测装备的配置思想和配置原则,剖析了配置的关键点在于实现快速响应功能,准确、快速监测数据获取功能,快速解析、准确判断污染趋势功能,图像和声讯实时双向传输功能,以及安全保障和防护功能. 相似文献
36.
为合理预防控制电气伤亡事故的发生提供依据,通过检索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政府网站公布的电气伤亡事故和案例情况描述,选取105起典型电气伤亡事故案例进行统计与分析;针对电气伤亡事故涉及的主客体场景要素,对其进行筛选、分类、排序及指标设计,形成系统的电气伤亡事故指标体系;结合现实情况对统计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得到电气伤亡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据此提出安全管理中需要关注与重视之处,以此来预防电气伤亡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
目的 研究自然界降雨量与汽车环境风洞模拟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中国气象条件的雨量设定经验公式,为汽车环境风洞模拟降雨量的设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理论分析自然界气象降雨和汽车环境风洞模拟降雨的特点和差异,研究影响汽车环境风洞模拟降雨量的因素。结果 在无风条件下,影响汽车环境风洞降雨量的因素有气象降雨量、前挡风玻璃倾角、雨滴直径和车速等。按照车速将降雨分为汽车停止和汽车行驶2种模式,提出结合中国气象条件的汽车环境风洞模拟降雨量的经验公式。结论 在相同降雨等级下,汽车停止状态下的汽车环境风洞降雨量一般大于车辆行驶状态。在气象降雨量等级为短时中雨时,行驶汽车的雨量设定值与车速呈指数增长关系。 相似文献
38.
为解决高原铁路隧道人员安全疏散问题,基于台阶试验对急上高原人员运动能力进行研究,并基于现场测试、理论分析、资料调研等对不同海拔高度处急上高原人员疏散速度基础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得出平原世居者在急上高原时的运动能力下降规律,并通过对比不同拟合类型,得出急上高原者在不同海拔下人员疏散速度折减系数公式;基于海拔和坡度对人... 相似文献
39.
为实现有效通风以降低隧道火灾带来的损失和伤亡,依托青岛市地铁8号线大洋站至青岛北站区间隧道,建立线性比尺为1∶15的隧道通风排烟模型实验系统,针对通风机串联单抽,围绕3种通风机频率匹配组合,测定单机的变频频率值、电功消耗、排烟道与行车道的断面平均风速以及右侧行车道静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功率消耗下,不同频率匹配的串联通风机排烟效果存在差异;针对此差异,利用气体挡烟墙性能及其计算欧拉数值比较发现,风井近端的通风机频率较大时,下游对污染气流的抵抗力更强,拥有更好的排烟效果。研究结果可为隧道火灾提供更有效率的防灾救灾数据支持,并从欧拉数方面为研究隧道临界风速提供新角度。 相似文献
40.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Criteria of Flow Laminarization in Two-Dimensional Dense Gas Plum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minarization of flow in a two-dimensional dense gas plume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he plume was created by releasing CO2 through a ground-level line source into a simulated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over an aerodynamically rough surface in a meteorological wind tunnel. The bulk Richardson number (Ri*), based on negative plume buoyancy, plume thickness, and friction velocity, was varied over a wide range so that the effects of stable stratification on plume laminarization could be observed. A variety of ambient wind speeds as well as three different sizes of roughness arrays were used so that possible effects of roughness Reynolds number (Re*) on plume laminarization could also be identified. Both flow visualization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velocity and intermittency of turbulence were used to provid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s of plume laminarization.Flow visualization provided an overall picture of how the plume was affected by the negative buoyancy. With increasing Ri*, both the plume depth and the vertical mixing wer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while upstream propagation of the plume from the source was enhanced.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flow revealed by visualization was the laminarization of flow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plume, which appear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both Ri* and Re*.Measurements within the simulated dense gas plumes revealed the influence of the stable stratification on mean velocity and turbulence intensity profiles. Both the mean velocity and turbulence intensity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near the surface; and these reductions systematically depended on Ri*. The roughness Reynolds number also had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mean flow and turbulence structure of the dense gas plumes.An intermittency analysis technique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the digitized instantaneous velocity signals. It not only confirmed the general flow picture within the dense plume indicated by the flow visualization, but also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 changes of flow regime with variations in Ri* and Re*. Most importantly, based on this intermittency analysis, simple criteria for characterizing different flow regimes are formulated; these may be useful in predicting when plume laminarization might occu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