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6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507篇
安全科学   240篇
废物处理   47篇
环保管理   667篇
综合类   1389篇
基础理论   432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104篇
社会与环境   412篇
灾害及防治   14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41.
张政  周廷刚  周志衡  昌悦 《环境科学》2024,45(3):1304-1314
探究城市化对PM2.5浓度的非线性影响及其驱动机制,对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2~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系统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PM2.5浓度的时空演变,并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化对PM2.5浓度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2~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PM2.5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大致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②热点城市有向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扩张的趋势,冷点城市空间相关程度有所增强.③PM2.5浓度与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之间分别存在“N”型、倒“U”型和“U”型曲线关系.第二产业和能源消耗对PM2.5浓度变化呈显著促进作用,降水和植被能够有效地削弱PM2.5污染.④各城市化因子在局部的整体驱动效应均发生了转化,其主要影响区域集中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东南、西北和西南等边缘地带城市.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发展现状和区域特征,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人口分布,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助于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42.
郑宏媚  沈方  许光耀  关欣 《环境科学》2024,45(2):732-743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降碳减污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探究碳交易背景下华北地区试点区域及非试点区域碳代谢过程,以城市碳代谢理论为依据,采取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态网络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北京和天津作为早期交易试点区域,区域从2012年后呈现直接碳排放量稳步下降、隐含碳排放量缓慢增加趋势.试点产业部门直接排放量与隐含排放量变化趋势一致,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减排效应明显,而排放量较高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表现为增加趋势.部门隐含碳排放强度与隐含碳排放量变化趋势相似证实部门隐含增加值在交易过程中并未增加.高碳排放部门的隐含碳排放量主要由长度小于6的代谢路径所贡献,因此应重点关注部门间较短路径传递的商品或服务的“清洁化”.在交易政策实施以前,区域产业部门间跨区域贸易较少,表现为低碳排放产品交换;2012年以后,随着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以及华北地区不断构筑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促使区域间跨区域和跨部门贸易增加.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背景,构建识别系统内关键参与者及关键路径的方法体系,可为区域性政策实施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43.
明晰城市形态对于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是实现城市碳减排的重要前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在阐述城市形态对于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数据定量评估城市形态,并分别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在全局和分区域尺度评估2005~2020年城市形态对于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碳排放量由2365.31 Mt上升至4230.67 Mt,但增速呈逐渐放缓的趋势.其在空间上呈现两极分布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上海和重庆等核心城市,低值区集中在四川和云南西部地区.②建设用地面积在15年间整体扩张,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城市破碎度不断降低且各市之间差异逐渐缩小;城市形状的平均规则程度有所提升,且各市紧凑度显著增加.③城市规模在全局尺度对碳排放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城市破碎度在2005年对碳排放有显著负向效应,但在随后年份负效应减弱,城市紧凑度指标在研究时段内与碳排放呈显著负相关性.④斑块类型面积、斑块密度和有效网格大小对上游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有效网格大小、平均周长面积比和斑块类型面积在中游城市影响程度较高;有效网格大小、同类邻接百分比和最大斑块指数则是促进下游城市碳减排的关键因素.不同区域城市应当综合考虑各城市形态指标对于碳排放的影响,继而优化其城市形态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44.
为探究川南城市群(自贡、泸州、内江和宜宾)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中PM2.5 中金属元素的浓度特征和来源,在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1月14日,使用膜采样方法对PM2.5 中的金属元素进行测定,并运用富集因子法(EF)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对金属元素来源进行解析.同时采用自贡市在2015年同期金属元素观测数据,探究自贡市在“大气十条”实施中期与实施结束后的金属元素污染与富集程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不同城市细颗粒物中各金属元素浓度与占比差异不大,4个城市中浓度与占比较高的元素呈现相似性,Al、Sb和Fe元素占比位于前列.从自贡市不同观测期对比来看,除Tl外各元素浓度均有变化.②富集因子计算结果表明,城市群中Cr(自贡与宜宾)、Ni、Cu、As、Se、Ag、Cd、Sb、Tl和Pb元素的富集程度较高.自贡市不同观测期的元素富集程度对比显示,除Cu元素外,2018年冬季观测期各元素富集程度均有减小趋势.③PMF源解析结果表明,各城市中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为扬尘源、燃煤源、工业源与交通源,同时各污染源之间存在混合贡献.各城市主要污染源贡献不同,自贡以交通扬尘源与混合源为主;泸州以工业源为主;内江市各污染源贡献占比相近;而宜宾市则以交通源为主导.  相似文献   
445.
研究城市群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对城市群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模拟预测了不同情景下关中平原城市群2040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并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0 %以上.②2000~2020年,关中平原碳储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耕地、林地和草地是关中平原碳储量的主要来源,总体碳储量下降了15.12×106 t,空间分布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③到2040年,城镇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减少最多,共减少27.08×106 t,生态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减少最少,共减少4.14×106 t.研究结果可为关中城市群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土地利用合理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46.
针对当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问题,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出发,运用数学模型对绥化市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2004年绥化市生态系统综合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有逐年好转的趋势。其中自然子系统的健康水平最好,对综合健康指数贡献值最大,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对综合健康指数的贡献值相对较小。提高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健康水平,使经济、社会和自然三大子系统健康协调发展是提高绥化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47.
在分析青岛市城市资源、基础设施条件与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这两大因素与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1—2004年期间,青岛市城市盗源、基础设施与其经济社会各年度的协调发展度均大于0.8。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而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则呈现出波浪型态势。说明后者的发展尚不够稳定;另外.除了2002年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外。其余年份都是滞后的。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岛市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旌开发和建设的力度,以满足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48.
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方法,建立2018年云南省16个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包括生活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过程,并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等。结果表明;(1)2018年云南省生活垃圾处理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536万t CO_2当量,各州(市)间排放量差异明显,滇中经济发达地区和滇东北人口密度较高地区排放量明显高于滇西北地区。(2)2005—2018年,云南省生活垃圾处理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增长了191.3%,温室气体排放组成发生明显变化,CH4比重不断下降,CO_2比重不断增加。(3)城镇人口数量、生活垃圾处理量、经济发展水平与温室气体排放量显著相关,其中人口数量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49.
在考虑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了2006—2018年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值,并采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其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①2006—2018年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区域差异先扩大后缩小。②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呈现“中部高—外围低、西高东低、南北分异”的空间差异规律,两省域呈现“西—东”的递减规律。③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局部范畴上高—高集聚区在中部地区较为典型,低—低集聚区出现由东南向西南的扩散现象。  相似文献   
450.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文明程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镇居民食品账户生态足迹核算一直面临着消费项目不完善与消费-土地利用矩阵信息匮乏的问题。研究通过改进自下而上生态足迹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构建了食物消费的生态文明度概念与分类层次体系,在生态影响“数量”评估的基础上开展了“质量”评估。论文对2005—2012年中国及各省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影响及生态文明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居民部门食物账户的生态影响变动主要驱动力为在外就餐;2)全国及大陆省份中除山西、江西和青海外的28个省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文明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国如果忽略城镇市场倒逼机制对生态文明的巨大作用,规模扩大与食谱增富的城镇化可能将整个中国带入生态环境脆弱性增强的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