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32篇 |
免费 | 109篇 |
国内免费 | 32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5篇 |
废物处理 | 10篇 |
环保管理 | 728篇 |
综合类 | 1077篇 |
基础理论 | 389篇 |
污染及防治 | 73篇 |
评价与监测 | 97篇 |
社会与环境 | 354篇 |
灾害及防治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74篇 |
2019年 | 77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110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113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150篇 |
2012年 | 119篇 |
2011年 | 187篇 |
2010年 | 135篇 |
2009年 | 131篇 |
2008年 | 127篇 |
2007年 | 173篇 |
2006年 | 144篇 |
2005年 | 116篇 |
2004年 | 96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0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8篇 |
1975年 | 9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贵州草海湿地农田渠系水质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草海湿地农田渠系水质现状、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11年秋季对草海湿地进行大空间尺度的采样,分析了氮磷等理化指标,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营养状态指数法分别对农田渠系水质和湖泊营养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草海湿地农田渠系水质污染严重,多数水质为V类或劣V类,总氮和溶解氧是水体中的主要污染因子;上游水质劣于下游,尤其是上游靠近县城区域的水质最差;多等级排水渠系对氮磷具有一定的截留作用,干渠V级水质好于低级渠系水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的影响不同,城镇用地>集中式村落>农田;草海湿地水体上、中、下游营养水平分别为中度富营养、轻度富营养和中营养,外源污染物的累积和湖泊营养水平的提高导致其沼泽化,而流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加剧了沼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2.
为了解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多样性状况及其演变,对广州市东部郊区的水稻田、蔬菜地、果园旱地和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0~5、5~10、10~15、15~20cm土层进行了土壤动物取样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24683只,分别隶属于4门10纲23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多样性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明显。果园旱地和林地的个体数显著高于蔬菜地和水稻田,但果园旱地与林地、蔬菜地与水稻田之间无显著差异;果园旱地和林地的土壤动物类群数显著高于水稻田,但果园旱地与林地、林地与蔬菜地、蔬菜地与水稻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林地和果园旱地的复杂性指数显著高于蔬菜地,但林地与果园旱地和水稻田、水稻田与蔬菜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O.05)。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层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及其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程度则有明显不同,其中,林地和果园旱地的土壤动物在不同土层中较丰富,垂直变化比较和缓,水稻田和蔬菜地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则随土层的加深而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143.
Intensification of food production in tropical landscapes in the absence of land‐use planning can pose a major threat to biological diversity. Decisions on whether to spatially integrate or segregate lands for production and conservation depend in part on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We measured diversity, density,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birds along a gradient of production intensification on an agricultural frontier of the Argentine Chaco, where dry tropical forests are cleared for cattle production. Bird species diversity in intact forests was higher than in any type of cattle‐production system. Bird species richness decreased nonlinearly as cattle yield increased. Intermediate‐intensity silvopastoral systems, those in which forest understory is selectively cleared to grow pastures of non‐native plants beneath the tree canopy, produced 80% of the mean cattle yield obtained in pastures on cleared areas and were occupied by 70–90% of the number of bird species present in the nearest forest fragments. Densities of >50% of bird speci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open pastures than in silvopastoral systems. Therefore, intermediate‐intensity silvopastoral systems may have the greatest potential to sustain cattle yield and conserve a large percentage of bird species. However, compared with low‐intensity production systems, in which forest structure and extent were intact, intermediate‐intensity silvopastoral systems supported significantly fewer forest‐restricted bird species and fewer frugivorous birds.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conservation through intermediate‐intensity silvopastoral systems combined with the protection of forest fragments may be required to maintain cattle yield, bird 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of forest‐restricted species in this agricultural frontier. Compromisos entre la Producción de Ganado y la Conservación de Aves en una Frontera Agrícola del Gran Chaco de Argentina 相似文献
144.
海岸带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福建海岸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5年、2005年、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使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福建海岸带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整体而言,福建海岸带地区以生态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占比达64.4%以上,成为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稳定的保证;生产和生活用地整体占比不大,但却是变化动态较高的用地类型.②时序变化上,1995—2005年,工矿生产用地、城乡生活用地不断扩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值下降2.3%;2005—2015年,生产、生活空间变迁程度趋于缓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值缓慢下降1.3%.③空间分布上,厦门、泉州等地市以生产、生活用地为主,较高强度的用地方式和相对破碎化的用地格局使得该地区呈现较低的生态环境质量(EV值小于0.855);宁德市、莆田市内陆地区等以生态用地为主,较强的生态稳定性使得该地区呈现较高生态环境质量(EV值大于0.994).④在用地转型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上,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用地变化是工矿生产用地的对外扩展,两个时段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4.9%和49.7%,且用地方式变化从功能属性和空间格局两个方面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并引发了工业污染、景观格局破碎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5.
基于农户行为的土地利用人工社会模型的构造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探讨人工社会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创建了一个模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人工社会模型(LUC-ASM)。该模型以农户和农民为两类主体(agents),模拟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影响下,两类主体对自己承包土地利用方式的微观决策所可能产生的宏观效应及其时空变化特征。以鄱阳湖区一个现实村落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农户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的行为特征为准则,利用LUC-ASM模型模拟未来30年内该村落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未来这一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与人口增长结构调整方式、国家土地利用与环保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城市化的影响下,该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将会出现短缺,农村土地有可能被撂荒,需要及早采用政策措施予以避免。总体而言,LUC-ASM模型能够形象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微观驱动机理及各种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影响的宏观效应,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6.
Julia Metag Michaela Maier Tobias Füchslin Laurits Bromme Mike S. Schäfer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 Journal of Nature and Culture》2018,12(8):1077-1094
ABSTRACTCitizens’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are related to their use of science-related information from various sources. Evidence is scarce regarding citizens’ individual media repertoires for staying informed about science as segmentation studies so far have primarily focused on scientific attitudes.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audience segments regarding their science-related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whether such segments are comparable or vary between two countries with similar information environments. Based on two surveys in Switzerland and Germany, we identify national audience segments that differ in their science-related information repertoires, and analyze their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science-related attitudes. In both countries, we find very comparable information user segments ranging from those who inform themselves frequently about science (“Active Seekers”/“Science Consumers”) to those who hardly get in contact with any information about science and research (“Non-Users”). Those segments which get in contact with information about science frequently show generally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相似文献
147.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出发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江苏省近年来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诊断分析可以优化区域土地的合理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江苏省土地利用综合功能经历了一般—良好的发展阶段,综合功能在不断优化;经济功能经历了较差—一般—良好—优秀—良好的发展阶段,虽然有所波动,但其依旧呈增长态势;社会功能经历了较差—一般—良好—优秀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持续稳步提高趋势;生态功能经历了一般—良好—一般的发展趋势,整体呈下降趋势。另外土地利用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子目标的障碍度在逐年下降,对目前江苏省土地利用有效性起制约作用的主要是生态功能,应减少废水排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造成的生态破坏,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同时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土地利用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8.
为探究农业土地利用转变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及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变化的影响,选取玉米地、玉米地转变为姜地、稻田和稻田转变为姜地4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稳定性及SOC、TN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 ①玉米地转变为姜地后,>0.25 mm粒级的大团聚体减少21.48%(p<0.01),>0.25 mm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DR0.25)显著降低53.39%;稻田转变为姜地后,大团聚体差异不显著,<0.053 mm粒级的粉黏团聚体增加8.93%(p<0.01);冗余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团聚体组成和 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②玉米地转变为姜地后,0.25~1 mm粒级团聚体中SOC、TN含量分别减少52.68%、50.98%,粉黏团聚体(<0.053 mm)中SOC和TN含量增加约2倍(p<0.01);稻田转变为姜地后,>0.25 mm的大团聚体和0.053~0.25 mm的微团聚体中的SOC、TN含量均减少(p<0.05),其中,大团聚体碳氮比与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存在相关关系(p<0.05);③所有处理均为大团聚体SOC、TN贡献率最高,转变后的姜地较玉米地、稻田的土壤粉黏团聚体的SOC、TN贡献率显著增加,尤其是较玉米地的粉黏团聚体SOC、TN贡献率增加3倍(p<0.01);④平均质量 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与大团聚体的SOC、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分形维数(D)与MWD及1~2 mm粒级大团聚体的SOC、T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DR0.25与大团聚体的SOC、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总体上,玉米地和稻田两种用地转变为姜地后,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发生较大变化,团聚体稳定性变化虽不显著,但大团聚体中SOC、TN含量降低,粉黏团聚体中SOC、TN含量增加.本研究的开展对农田科学管理和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9.
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剖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壤剖面碳存储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明显.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深层土壤碳分布的影响,研究了人工经济林地(陕北米脂)、退耕还林地(神木)和防风固沙林地(榆林榆阳区)0~20.0 m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的分布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含量:矮化枣树(2.00 g·kg~(-1))未矮化枣树(1.54 g·kg~(-1))柠条林(0.97 g·kg~(-1))退化人工草地(0.81 g·kg~(-1))樟子松林(0.70 g·kg~(-1))荒草地(0.45 g·kg~(-1)),且各剖面之间SOC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IC含量:矮化枣树(11.66 g·kg~(-1))≥未矮化枣树(11.59g·kg~(-1))柠条林(9.62 g·kg~(-1))退化人工草地(8.07 g·kg~(-1))樟子松林(4.32 g·kg~(-1))荒草地(0.47 g·kg~(-1));人工经济林和退耕还林(草)样地内所有土壤剖面之间SI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人工经济林、退耕还林(草)剖面和防风固沙林地剖面SIC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矮化枣树、未矮化枣树、柠条林、退化人工草地、樟子松林和荒草地土壤剖面无机碳密度分别是有机碳密度的6.19、7.71、10.80、10.78、5.91和1.03倍.综上可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土壤碳储量存在明显差异,无机碳的含量远高于有机碳. 相似文献
150.
CLUE-S模型对村镇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与精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航片、IKONOS和Quickbird影像得到研究区3期(1991、2001和2009年)土地利用历史数据,运用CLUE S模型,基于1991、200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2009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预测,并将模拟结果与2009年真实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比较。类型水平上,选择ROC曲线统计和偏离度指数分别对各地类的Logistic回归拟合精度和CLUE S模型模拟精度进行评价;景观水平上,采用景观指数和Kappa指数系列方法,从综合预测能力、景观格局、数量和空间位置等方面对CLUE S模型的模拟精度进行全面评估。结果表明:①CLUE S模型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模拟精度均较高,各地类的Logistic回归的拟合精度随着模拟分辨率的提高而逐渐增加;②随着模拟时间的缩短,CLUE S模型对整体景观格局的模拟精度提高;③该模型对土地利用数量的模拟精度明显优于其对空间位置的模拟精度。总体而言,CLUE S模型在村镇尺度的模拟效果良好,预测精度较高,但在空间位置和景观格局精度方面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