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8篇 |
免费 | 457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6篇 |
废物处理 | 10篇 |
环保管理 | 780篇 |
综合类 | 1161篇 |
基础理论 | 415篇 |
污染及防治 | 79篇 |
评价与监测 | 117篇 |
社会与环境 | 361篇 |
灾害及防治 | 3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3篇 |
2024年 | 82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83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76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06篇 |
2015年 | 114篇 |
2014年 | 99篇 |
2013年 | 151篇 |
2012年 | 145篇 |
2011年 | 187篇 |
2010年 | 135篇 |
2009年 | 132篇 |
2008年 | 128篇 |
2007年 | 173篇 |
2006年 | 145篇 |
2005年 | 117篇 |
2004年 | 96篇 |
2003年 | 112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0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8篇 |
1975年 | 9篇 |
197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应用模型对非点源污染进行时空模拟是非点源污染研究的重要方向,而输出系数模型在我国中、大尺度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时表现出独特的优越性。文章通过洪湖地区为例,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GIS技术,模拟洪湖地区污染物负荷空间分布及估算污染物总负荷。结果表明:(1)非点源污染高负荷区占洪湖市大部分面积,主要是农业耕作区带来的面源污染;沿路以及沿湖一带林地、草地为非点源污染低负荷区,这部分面积占洪湖总面积较少。(2)1995-2000年5年中耕地对TN的贡献率下降0.19个百分点,对TP的贡献率下降0.15个百分点,城镇用地对TN的贡献率上升0.18个百分点,对TP的贡献率上升0.13个百分点,林地和草地的贡献率略有上升,这与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有关。(3)耕地对TN、TP贡献率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主导地位,贡献率其次为城镇用地、未利用地、林地、草地。 相似文献
792.
矿区土地合理开发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矿区土地利用的特点,提出矿区土地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并对合理开发利用矿区土地的途径及其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93.
基于土地利用转型视角的“亚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黔中部分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与GIS的支持下,以1995、2000、2005和2010年的TM影像及2015年的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从土地利用转型的角度,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类型的生态贡献率对亚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亚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较为显著,其中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增加,而生产用地面积减少,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用地向城镇、农村生活用地及林地生态用地的转化。计算得到亚喀斯特区域5期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540 2、0.539 7、0.552 3、0.558 1和0.561 5,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维持稳定,呈一定的上升趋势。致使亚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用地向林地、草地和水域生态用地的转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是农业生产用地向城镇、农村生活用地等的转化,但生态环境改善的趋势要大于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94.
土地利用碳排放是影响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的重要因素.基于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碳排放估算模型,得到长株潭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借助转移矩阵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转移的碳传导效应.此外,采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2030年和2060年的长株潭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结果表明:①1995~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净碳排放从810.84×104 t增加到2015.41×104 t,碳源/汇比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排放源,林草地是主要的碳汇.②不同时段地类转移引致的碳传导最终均表现为净碳排放,在时间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其中以林地和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产生的碳传导最为显著,涉及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碳传导效应微弱.③预测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量处于持续上涨态势,如若仍按目前趋势发展,则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存在难度.政府需要在加强林地的碳吸收能力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和遏制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以减少碳源两方面着力,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的绿色低碳建设.上述结果为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低碳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调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95.
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防护林建设、港口码头整治、岸线复绿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得以落实。以2010年、2015年、2020年3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前5年(2010—2015年)和后5年(2015—2020年)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以及河湖滨岸缓冲带土地利用和港口码头分布变化,以考察长江大保护的成效。结果表明:1)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6大城市群、重要保护区域及主要河湖缓冲区的土地利用转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草地转为建设用地。与前5年相比,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综合动态度、生态用地变化指数和开发干扰指数都在下降,土地利用变幅与动态度都趋于平缓。2)2015—2020年,主要河湖缓冲区(0~5 km)的林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湿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与前5年相比,河湖滨岸带港口码头总数量和总面积都由明显增加转为有所减少。3)2015—2020年,长江流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与前5年相比,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持续增加,较低、中等和较高等级面积都持续减少。4)2015—2020年,生态用地面积与质量基本稳定。与前5年相比,生态系统服务综合当量由略有升高到保持稳定,变化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796.
深圳市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 总被引:64,自引:3,他引:64
在分析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的基础上 ,将城镇用地细化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 ,并将它们与耕地和工业投资、人口增长、收入水平、水资源状况等主要驱动力纳入统一的总体结构中 ,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 ,定量地描述它们的动态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模拟结果显示 ,城镇用地的长期变化趋势是一种“S”型的增长规律 ,从1980年至2030年是城镇用地变化的快速增长阶段。在城镇用地的变化过程中 ,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在总的城镇用地中所占的比例在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波动后 ,大约从2020年开始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耕地的变化趋势是持续下降 ,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797.
798.
根据对云南香格里拉县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野外调查和研究工作,分析出现象背后的模式内涵,总结形成该模式的地域特点,并指出此种土地利用模式解决的人地矛盾,为其它地区借鉴此种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实例参考,最后建设性地提出了推广此种模式应具备的条件,为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99.
论述了炭黑尾气的组成、成分分析,国内外利用技术发展状况,利用技术工艺,以及根据工程实例,提出了炭黑尾气用于精煤干燥机燃烧炉燃料的利用新技术,给我国炭黑生产企业尾气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丰富了我国炭黑尾气的利用技术范畴。 相似文献
800.
研究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及68个主要城市的水资源状况、供水用水状况、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状况及再生水利用潜力。2020年,黄河流域68个主要城市再生水利用总量为18.1亿m3,预计未来年利用量仍有22.0亿~25.9亿m3的增长空间。黄河流域不同城市再生水利用量和利用率存在明显差异。黄河上游11个城市的再生水利用率在25%以下;中下游20个城市的再生水利用率在30%以下,低于国家规划目标。对于黄河上游兰州、包头等城市,中下游榆林、太原、济源和泰安等城市,需进一步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今后需进一步拓展再生水利用途径,特别是提高工业利用水平,加强再生水配置利用规划、再生水利用分类统计等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