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171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207篇
基础理论   5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69篇
灾害及防治   7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Various scholar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engagement with climate change to successful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 warming. However, although online media provide various new opportunities to actively engage in climate discourse so far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drivers of this form of engagement.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is study tested a theoretical model on the effects of media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n participation in climate discourse online using data from a representative online survey of German citizens (n?=?1392) carried out while COP21. Overa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ceiving information on climate change from social media (social networks, Twitter, blogs), active information seeking online and interpersonal conversations about COP21 strongly encourage participation in climate discourse online. Moreover, results provide relevant insights on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climate politics, personal issue relevance and climate scepticism as preconditions of communication effects.  相似文献   
512.
利用小尺寸典型建筑结构实验台选取了两种不同大小的油盘和三个典型的火源位置进行实验,同步获取浓度、温度、质量数据,对准稳态时段内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整个火源房间为控制体,以有害组分CO的积分平均浓度及生成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火源位置影响下开口的气体质量流率与中性面高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火源热释放速率或中性面的高度对CO的浓度及生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火源处于近门角落还是远角,CO积分平均浓度及生成率的数据表明其烟气层的危险性均明显高于火源处于中心时的值.  相似文献   
513.
基于结构功能指标体系评价法,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锦州湾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2005—2009年8月生态调查数据对其进行初步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海洋化学指标、生态学指标和社会经济学指标三大类33个指标来建立锦州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2005—2009年8月锦州湾生态系统的整合健康指数依次分别为1.01、1.90、2.00、1.45和1.10,均低于系统健康指数值2,锦州湾海域生态系统连续5年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且从目前海域的污染现状来看,这一海域的水质、沉积物和生物体污染均比较严重,要修复其生态功能需要投入巨大的物质和能量。  相似文献   
514.
高效离子色谱法检测F- 、CH3 COO- 、HCOO- 、Cl - 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离子色谱分析的研究过程中,建立了以0.12mmol/L Na2CO3和0.15mmol/L Na2HCO3为淋洗液,12.5mmol/L H2SO4为微膜抑制器的再生液,用HPIC-AS3串联HPIC-AG3的色谱系统,一次进样50mL可在8min内检测出μg/L级的F^-、CH3COO^-、HCOO^-、Cl^-,方法简便、经济快捷。经实验,甲酸、乙酸的检出限分别为2.56μg/L和17.4μg/L,F^-、Cl^-为1.87μg/L和8.82μg/L;方法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差在0.4%-2.0%范围,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7.7%-103.5%之间,完全能够满足降水样品和大气样品中F^-、Cl^-和低碳有机酸(甲酸、乙酸)的分析要求。在同一系统中只需要增加淋洗液浓度,采用一级梯度洗淋亦可完成对同一样品中其他阴离子(NO3^-、SO4^2-、PO4^3-)的检测。  相似文献   
515.
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一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明确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和生态脆弱区域是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实施综合措施的关键步骤。本文分析了新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和生态脆弱区域。结果表明,水资源危机、土地荒漠化、耕地资源危机及森林减少等是限制新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干旱绿洲-沙漠过渡地区和内陆河(湖)流域为重点生态脆弱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16.
为构建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提升大学生应急能力水平,首先通过访谈和文献研究提取了大学生应急能力初始评估指标体系,并编制调查问卷,对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应急能力进行调查;然后采用SPSS 24.0软件对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调查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明确了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最后采用...  相似文献   
517.
我国最初创设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构造是将美国“独立程序型”设计理念嵌入具有行政法色彩的“前置程序型”模式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前置型”构造模式。实践中,其成效与争议并存。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围绕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多处调整与修正,这些变革使已然成型且日渐成熟的“独立+前置型”程序构造随之转向,由此也引发了诸多争论。对此,本文基于不同程序构造模式的特点及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构造的生成与流变,解析现行模式下的缺漏不足,并建议我国应从“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与“项目许可”之间的联动衔接、环境影响评价资讯与公众参与、评价过程及其结论的监督与救济等方面加以优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518.
阐述结构健康监测中损伤识别的关键问题,介绍基于正则化的频率变化率的损伤定位方法,提出一套基于模态参数和神经网络的损伤识别技术。按相似理论建立了JJ160/41-K型井架实物模型,根据其基本结构和受力特点,以JJ160/41-K井架的实物模型为对象进行损伤研究。结果表明:井架模型在局部结构发生变化时整体的固有频率发生改变;将模态分析理论和神经网络方法相结合,可对已定位损伤的井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实例运算验证了其对结构损伤诊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19.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民用机场安全风险管理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某一民用机场为例,基于"人-机-环境-管理"的系统工程理论,分析该机场影响飞行安全的各影响因素。利用三角模糊数来表征专家判断信息,构造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依据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单排序和总排序,得到其重要性的排序。模糊层次分析法可以更加客观地描述专家判断的模糊性,并且计算过程简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安全风险管理不仅能够客观地评估民航的安全状态,而且对于有重点地改善民用机场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0.
The time course of changes in characteristics of herbaceous vegetation around Formica aquilonia Yarr. ant nests formed from artificially relocated fragments of original families was studied over 6 years.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nest formation,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herbaceous layer decreased, and its taxonomic, spatial, phytocenotic, and ecological structure changed. Trivialization of vegetation around anthills was observed. The proportion of zoochorous and anemophilous plants with narrow or strongly dissected leaves increased in the developing myrmecotopic assembl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