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171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207篇
基础理论   5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69篇
灾害及防治   7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Five negatively charged organic compound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sodium methane sulfonate (MS), sodium benzene sulfonate (BS), sodium 6-hydroxynaphthalene-2-sulfonate (NSS),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and 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 (SDB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fouling of an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AEM) in electrodialysis (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fouling behavior on the AEM and changes in the surface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AEM.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ouling degree of the AEM by the different organics followed the order: SDBS?>?SDS?>?NSS?>?BS?>?MS. SDBS and SDS formed a dense fouling layer on the surface of the AEM, which was the main factor in the much more severe membrane fouling, and completely restricted the transmembrane ion migration. The other three organics caused fouling of the AEM by adsorption on the surface and /or accumulation in the interlayer of the AEM, and exhibited almost no influence on the transmembrane ion migration. It wa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organics with benzene rings caused more severe fouling of the AEM due to the stronger affinity interaction and steric effect between the organics and the AEM compared with organics with aliphatic chains.  相似文献   
612.
为探测非开挖条件下埋地长输管道中主要缺陷的位置,促进油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研究了弱磁检测技术理论及其在埋地管道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在对弱磁检测技术原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分析得出磁场强度、管道埋深和缺陷尺寸之间存在的指数关系,结合磁场梯度变化得出缺陷判断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管道非开挖条件下,弱磁检测技术可以为油气管道安全运行提供有效技术支持,并对埋地金属管道缺陷状况进行评估,从而提高了管道安全运行能力。  相似文献   
613.
结构式与非结构式减灾措施是构成洪涝灾害防治体系的两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子系统,基于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中国洪涝灾害结构式与非结构式减灾措施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中国洪涝灾害结构式与非结构式减灾措施建设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洪涝灾害防治体系的防灾减...  相似文献   
614.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基数不断增加,在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以及生态退耕措施的影响下,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小的趋势.这一现象加剧了农业发展与其他要素间的矛盾,对区域粮食安全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讨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分析青藏高原地区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的耕地面积数据,结合户籍人口、地区生产总值(GDP)、粮食单产等统计年鉴资料解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近40年耕地面积变化总体经历缓慢增加、显著增加和缓慢递减3个阶段,整个变化过程中耕地主要流失方向为林地和草地,分别占总流失面积的50.99%和32.02%,主要原因为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实施,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2)耕地转为非耕地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青海东部,而耕地转入地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中部.以地市州来看,拉萨、海东、海西、阿坝、林芝等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特征以缓慢递增为主;西宁、黄南、甘孜、甘南等地区的耕地面积则呈缓慢递减的变化趋势.(3)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影响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生产.其中经济和社会因素对耕地面积变化产生的影响为负值,社会因素产生的负影响最大,为-0.224,人口基数增长、建设用地扩张、土地利用转型要求以及二、三产业红利的吸引都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小.本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耕地变化情况及流失方向,耕地面积波动主要受到经济社会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上述结果可为今后国家粮食安全及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图7表8参45)  相似文献   
615.
Organizations are increasingly engaging in soci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initiativ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mechanisms to analyse the organizational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like eco-design, source re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influence in the organizational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among firms in Indi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firm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e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mechanisms in influencing sustainable responses, but not all mechanisms influence the organizational response equally. In particular, the results show a strong influence of self-regulatory normative isomorphism on the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616.
为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土壤磷循环的影响,基于时空互易原则,选择胶州湾湿地互花米草区(SA区)和光滩区(MF区)为研究靶区,分析了互花米草入侵后湿地土壤中总磷(TP)、无机磷(IP)及其组分含量的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湿地土壤中TP (472.70 mg ·kg-1)和IP (239.00 mg ·kg-1)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入侵前光滩区TP (386.19 mg ·kg-1)和IP (212.68 mg ·kg-1)含量,增幅分别为22.40%和12.38%.研究区无机磷组分以钙磷(Ca-P)和铁磷(Fe-P)为主,分别占IP的45%~61%和31%~49%.互花米草入侵后,10~30 cm层土壤Ca-P含量显著降低(P<0.05),7月尤为明显;Fe-P含量显著增加(P<0.05),0~40 cm土壤层含量高于40~60 cm层(P<0.05),并且7月在10~40 cm土壤表现出明显富集现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互花米草入侵后有机质(OM)对TP和Fe-P有显著正向影响(P<0.01),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775和0.724.入侵后Fe-P对Ca-P有显著负效应(P<0.01),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35.结果发现互花米草入侵总体增加了湿地土壤磷含量,同时促进了Ca-P向Fe-P转化,提高了湿地磷的生物利用性.  相似文献   
617.
生物炭及其改性材料由于具有较发达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及较强的吸附能力等特性,被作为良好的环境修复材料而成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选取稻壳生物炭,采用K3PO4、KMnO4和NaOH进行改性处理,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等对生物炭表面微观形态与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并开展了90 d土壤培养试验,比较分析3种改性生物炭对冶炼厂周边农田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中Cd和Cu的有效性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生物炭表面粗糙,比表面积和孔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NaOH改性生物炭变化最为明显,分别由改性前的4.96 m2·g-1和0.02 cm3·g-1增至60.79 m2·g-1和0.12 cm3·g-1,孔径变化则与之相反;改性生物炭的官能团吸收特征峰值均发生改变,其中K3PO4改性生物炭的变化最为明显.添加不同改性生物炭均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P<0.05),K3PO4改性生物炭对土壤pH的增幅最大,为20.5%;K3PO4改性生物炭对土壤中Cu和Cd的有效态含量的影响也最为明显,分别降低了75.44%和67.70%;土壤中Cu和Cd的水溶态、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比例均降低,其中K3PO4改性生物炭对Cu和Cd的钝化效果最好,添加量为2%时,钝化效率分别为61.06%和4.12%,Cu的钝化效率远高于Cd.综上所述,K3PO4改性生物炭对复合污染土壤中Cu和Cd具有较强的钝化效果.  相似文献   
618.
为系统分析导致高处坠落人因事故的产生机理,通过统计152起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的调查与分析报告,从组织影响、安全监管、不安全行为前提条件和不安全行为等4个层次,辨识影响高处坠落事故的人为失误因素,修订人为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框架(HFACS)。设计高处坠落人因失误调查问卷,开展一线高处作业人员问卷调查,建立高处坠落人因失误结构方程模型,对导致高处坠落事故的人为失误因素进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潜在因素间均呈正相关,且高处坠落人因失误事故的关键路径为资源管理不到位→安全监督培训不充分→班组管理不良→操作违规。综合各因素间相关性,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人因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619.
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为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安全投入高效性,有必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投入结构进行优化.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研65个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人员,筛选出主要安全投入要素.然后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安全投入结构优化模型.并且,根据调查...  相似文献   
620.
鄂西丹水岩溶流域内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的组合关系复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频繁,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难度极大.为服务后续岩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的编制,通过水文地质现场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在地球系统科学和水循环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丹水流域岩溶水流系统的划分方法.该方法遵从完整性和级次性原则,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