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9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77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氧化氮合酶途径参与SO_2胁迫下蚕豆气孔运动调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蕊  仪慧兰  仪民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0):3406-3410
以蚕豆为材料,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途径在SO2诱发气孔运动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浓度7.5~200μmol·L-1的SO2衍生物处理后,蚕豆叶面气孔开度减小,气孔开度与SO2衍生物浓度呈负相关;SO2衍生物处理组叶组织中NOS活性增强;加入NO清除剂c-PTIO或NOS抑制剂L-NAME可抑制SO2衍生物诱发的气孔关闭;SO2衍生物处理组保卫细胞内NO和Ca2+水平升高,用c-PTIO降低胞内NO水平后Ca2+水平随之下降.结果表明,SO2衍生物胁迫可诱发保卫细胞内NO合成增加,NO通过调节胞内Ca2+水平升高,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途径,调节气孔运动;NOS途径介导的NO合成参与了SO2胁迫下蚕豆气孔运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许源  陶汉中  张栋玮 《环境工程》2019,37(3):113-117
在玻璃鼓泡反应瓶中进行H_2O_2和Na_2S_2O_8两种混合氧化剂吸收SO_2和NO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氧化剂的脱硫脱硝总效率(系统脱硫与脱硝效率之和)明显大于其各自单独使用的情况。选取浓度为2%H_2O_2和10%Na_2S_2O_8混合氧化剂溶液作为实验工质,研究混合氧化剂不同浓度、温度、pH、液位高度、混合气速以及反应级数等参数对系统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混合氧化剂温度从15℃升高到90℃,系统的脱硫脱硝率分别提高了3. 64%、11. 95%;随着混合氧化剂pH值从7增加到13,系统脱硫率提高了2. 14%;随着混合氧化剂pH值从7增加到11,系统脱硝率提高了1. 36%,pH值从11增加到13,系统脱硝率下降了0. 57%;随着混合氧化剂的液位高度从2 cm增加到8 cm,系统的脱硫脱硝率分别提高了12. 84%、7. 78%;随着混合流量从2. 5 L/min增加到12. 5 L/min,系统的脱硫脱硝率分别下降了5%、4. 34%。随着反应瓶级数从1增加到4,系统的脱硫脱硝率分别提高了22. 06%、15. 34%。系统的脱硫脱硝率随混合氧化剂的温度、液位高度、反应瓶级数增加而提高,随烟气气速增加而降低。而随着混合氧化剂pH值的升高,系统脱硫率呈上升趋势,而脱硝率呈先升后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半焦负载Na-Fe催化还原NO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石英固定床反应器上于常压下研究了煤焦负载Na或Fe催化还原NO的反应,同时研究了Na-Fe复合催化剂的催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Na或Fe催化剂的催化行为差异较大,低温下Na的催化活性高于相同负载量的Fe,而温度较高时,二者的催化活性顺序与低温时相反。Na的催化活性随负载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而Fe的催化活性随温度的升高增加迅速。在保持相同的负载量下,一定配比的Na-Fe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于其中任何单一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在不加其他还原剂的条件下,负载于煤焦上的Na-Fe复合催化剂可有效地催化还原NO,得到了高的还原转化率。复合催化剂高的催化活性预示Na-Fe在制备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催化半焦还原NO的反应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煤半焦负载钠催化还原NO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石英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Na对NO 半焦反应在不同气氛下的催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Na对半焦还原NO的反应具有很强的催化作用 ;热处理温度升高 ,Na的催化作用减小 ;CO和O2 气氛有助于NO的催化还原 ,但随温度的升高CO和O2 的促进作用减弱 ;低温下 ,Na催化剂易于失活 ;Na对于NO 半焦反应的催化作用是通过氧化 /还原机理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是驱动土壤氨氧化过程的"引擎".氨氧化过程在土壤氧化亚氮(N2O)和一氧化氮(NO)排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机无机肥配施是实现化肥零增长和作物稳产增产的重要途径,但在有机无机肥配施下,菜地土壤AOB和AOA对氨氧化过程的相对贡献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选择性抑制的方法(辛炔和乙炔)区分有机肥添加近3年后(2016年10月—2019年5月)AOB和AOA在氨氧化过程中对碱性菜地土壤N2O和NO产生的相对贡献.试验共设5种施肥处理:不施氮肥(CK)、单施尿素(N)、单施有机肥(M)、50%尿素+50%有机肥(M1N1)和80%尿素+20%有机肥(M1N4).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M1N1和M1N4)可显著增加土壤电导率、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培养试验发现,与N处理相比,M和M1N1处理分别使N2O排放量增加100.7%和38.8%,NO排放量增加77.9%和42.8%,AOB基因丰度增加16.6%和10.2%,同时,AOB对N2O排放的相对贡献增加6.5%.相反,M1N4处理分别使N2O和NO排放量降低19.3%和4.8%,AOB基因丰度降低37.5%,同时,AOB对N2O及NO排放的相对贡献分别降低7.8%和7.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N2O和NO累积排放量与土壤AOB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AOA基因丰度无显著相关性.有机无机肥配施下AOB是氨氧化过程的主要驱动者,适当比例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即M1N4)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AOB对碱性菜地土壤N2O及NO排放的相对贡献.  相似文献   
16.
稀土金属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能,这使得其对碳质材料还原NO的反应可能表现出特殊的催化效果,而此方面的研究没有报道.为了研究稀土金属对活性炭还原NO反应的催化效果,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氧化镧的活性炭颗粒(La/C),并在无氧的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了程序升温反应和等温反应,考察了气体流量、NO的入口浓度、反应温度和氧化镧负载量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同时对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负载氧化镧的活性炭还原NO的反应是一级反应.由于炭表面3%(质量分数)的氧化镧的存在,C-NO反应的起始反应温度从500 ℃降低到300 ℃,反应活性大大提高,反应活化能从88.95 kJ/mol降低到51.05 kJ/mol.氧化镧的负载量对反应活性有重要影响,但负载量的大量增加对反应活性的提高效果甚微,最佳负载量为1.5%.La/C体系在反应中较稳定,而反应温度的升高对其稳定性不利.  相似文献   
17.
污泥膨胀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泥膨胀现象在全球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已成为制约活性污泥工艺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本文总结了丝状细菌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当前引起污泥膨胀的主要机理;说明了基于这些机理的选择器控制理论;给出了主要的选择器类型.对当前关于污泥膨胀的研究进展和方向,分别从微生物和数学模型2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田NO排放的自动观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详细介绍农田NO排放自动观测的方法原理,系统整体构造及电路和气路配置,并讨论了观测结果的可靠性。同地,还就已取得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华东秋,冬季麦田的NO排放进行自动连续观测的结果表明,秋季麦田的NO排放具有与温度几乎完全同步的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农田NO排放的时间变异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采用基于箱法的自动观测技术对苏州地区一个完整的科小麦生育期的麦田的NO排放进行全天候连续观测的基础上,讨论了NO排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其温度和植物生长的影响,观测实验发现,苏州地区上麦田的NO排放具有极其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怀,冬季以前2的小麦苗期物返青至淹水种稻之前的春季,NO排放量分别为0.156-0.758mg·m^-2·h^-1和1.229-10.802·m^-2·h^-1,前者是全  相似文献   
20.
ZrO2负载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CO+NO(O2)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月娟  周仁贤 《环境化学》1999,18(5):432-436
本文运用固定床微反技术考察了Cu,Fe,Mn,Cr,Co和Ni负载(ZrO2载体)氧化物对CO+NO(O2)反应的催化活性。研究了NO和CO在不同比例时,催化剂对N2O和N2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O+CO反应中,NO和CO的比例对催化剂活性和N2O,N2生成均有明显的影响,CuOx/ZrO2催化剂的活性最高;N2O是NO+CO反应的中间产物,低温或NO过量时有利于生成N2O,高温或NO不足时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