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28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227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长江口泥沙和沉积物中磷酸盐存在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德  韦鹤平  李敏  黄晓琛 《四川环境》2006,25(1):52-54,60
本文根据长江口河段特性及河段中排污口分布特点,疏稀合理地设置监测站点。在长江口河段布点采样、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对长江口泥沙和沉积物中磷酸盐的存在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长江口泥沙和沉积物中及沉积物不同粒径中各形态磷的分布特性,其结果对长江口水质管理、污染控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92.
从磷酸盐化学沉淀和藻类吸收两个方面探讨了高效藻类塘中磷酸盐的去除机理。首先通过化学沉淀及其解析解释了高效藻类塘中pH与磷酸盐浓度昼夜变化规律;其次测定了pH=7.5时藻类对磷酸盐的日均吸收速率;最后对高效藻类塘中磷酸盐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93.
为探索酸法地浸采铀退役采区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技术,本研究先从西北某酸法地浸采铀退役采区采取地下岩心样,同时制备了酸法地浸采铀退役采区地下水模拟水样,构建模拟修复反应的微模型;再向微模型中分别加入硅酸钠溶液、磷酸二氢钾溶液、硅酸钠-磷酸二氢钾混合溶液以考察其对地下水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加入的硅酸钠-磷酸二氢钾与铀反应形成了胶磷钙铁矿(Ca6Fe9(PO4)9O6(H2O)6.3H2O)、偏钠铀矿物(Na(UO2)(PO4).3H2O)和(NaPUO6.3H2O)三种矿物;沉淀物中铁锰氧化物交换态铀的含量增加到了41%;铀的去除率达到了99.72%。  相似文献   
29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传感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使得分析测试手段更加完善,结果更准确。本实验应用氢离子玻璃电极酸度计测定0.25M磷酸盐缓冲溶液的PH值,并套用德拜一龙格尔公式计算理论pH值,从中发现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当符合,突破了德拜一尤格尔公式适用于稀溶液0.1M以下的范围,扩大到0.25M左右。这样我们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和实测pH,控制加入的NaOH固体量,或计算出pH=7时Na_2HPO_4和KH_2PO_4的称取量来配制0.25M高浓度磷酸盐缓冲溶液,为监测分析方法相关章节的…  相似文献   
295.
铁铝盐基离子对土壤中水溶性氟环境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物或粘土矿物可吸附氟离子,但磷酸根离子与氟离子存在竞争吸附效应,造成氟的环境存在量、存在形态及生物效应更加复杂,影响了环境中氟污染的治理.试验选用典型贵州黄壤和石灰土,通过向模拟高氟污染土壤中添加铁铝盐基离子和磷酸盐,采用两因素最优设计,研究外源物质对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影响.结果表明,FeCl3·6H2O或AlCl3·6H2O都能降低土壤中水溶性氟,而KH2PO4使土壤中水溶性氟增加,对黄壤和石灰土中水溶性氟影响效果大小依次为FeCl3·6H2O(AlCl3·6H2O)、KH2PO4.同时表明,采用铁铝盐基离子改变黄壤性质,达到降氟效果仍有很大潜力,而石灰土环境在高添加铁铝盐基离子水平下继续添加FeCl3·6H2O或AlCl3·6H2O降低土壤中水溶性氟的作用较弱.从土壤pH看,黄壤水溶性氟受试验因子影响复杂,土壤pH低水溶性氟不一定低,pH在4~6时,氟元素的形态及有效性尤其复杂,而石灰土中水溶性氟基本随pH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296.
改性给水污泥对高磷酸盐废水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磷,以自来水厂给水污泥为基础原料,按O∶1、0.2∶1、1∶1、2∶1的比率添加Al(OH)3,采用静态吸附法对改性给水污泥的吸附磷酸盐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了Al(OH)3投加量、磷酸盐初始浓度、初始pH值、停留时间等对污泥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l(OH)3与污泥的添加比为O.2∶1、反应时...  相似文献   
297.
粉煤灰砖块对磷酸盐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超  杨永哲  宛娜 《环境工程学报》2014,8(5):1711-1717
以建筑废料粉煤灰砖块为吸附剂材料,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其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以及磷酸盐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pH等因素对吸附反应的影响。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温模型的分析发现,Langmuir等温式方程最适合描述吸附过程,对磷酸盐的理论饱和吸附容量为44.62 mg/g。利用伪一级动力学模型、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考察了吸附过程特征,其中伪二级动力学模型为最适于描述粉煤灰砖块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通过颗粒内扩散模型、Bangham方程及Boyd模型对吸附动力学机理进行的探讨表明,颗粒内扩散速率不是粉煤灰砖块吸附磷酸盐反应的惟一速率控制步,膜扩散速率和颗粒内扩散速率共同影响着吸附反应速率。磷酸盐浓度较低时主要是膜扩散限制吸附反应速率,而磷酸盐浓度较高时则颗粒内扩散成为速率控制步。研究证明,粉煤灰砖块粉末作为湿地基质具有对磷酸盐很强的吸附能力,在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数量的同时又可以实现水污染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98.
选用重金属螯合剂TMT-15处理高含汞气田废水(COD=1 560 mg/L,SS=210 mg/L,pH=2.5~3.0,汞质量浓度为340 mg/L),考察了TMT-15投加量,废水pH,与氢氧化物、硫化物联用等因素对汞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了TMT-15与汞的螯合产物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TMT-15能与汞强力螯合并沉淀,投加量低,pH适用范围广;絮凝剂聚合硫酸铝与TMT-15的联用可提高除汞效果,但作用有限;TMT-15与氢氧化物联用时的汞的去除效果提升显著,在氢氧化钠、三聚硫氰酸、汞元素的摩尔比为0.5:0.5:1和废水pH为3.0的条件下,汞去除率可达99.99%,剩余汞浓度低于GB 8978—1996中规定的汞排放浓度;螫合产物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且在较高浓度的酸碱环境中溶解率低,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小。  相似文献   
299.
原位水解生成的羟基氧化铁凝聚吸附除磷效能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不同摩尔比Fe3+与OH-([Fe3+]:[OH-]=1:0、1:1、1:2和1:3)反应获得原位水解生成的羟基氧化铁(in situ FeOxHy),研究了具有不同水解程度的羟基氧化铁对凝聚吸附除磷效能与机制。研究显示,In situ FeOxHy对磷的去除率随铁投量增大而升高,且均在中性pH范围内具有最佳除磷效果;在相同铁投量条件下,磷去除率随着[OH-]:[Fe3+]的升高而降低;当体系碱度较低时(pH<6),引入OH-可促进Fe3+水解而提高除磷效果。4种羟基氧化铁均可在15 s内可快速吸附磷,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模型均可很好地描述磷在4种羟基氧化铁表面的吸附行为。磷酸盐吸附后,In situ FeOxHy表面Zeta电位明显降低,且[Fe3+]:[OH-]为1:0的羟基氧化铁降低最为显著。结合MINITEQ计算软件磷酸盐、铁盐形态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碱度较低的体系,通过投加一定量OH-可促进Fe3+水解,进而使得其更易与水中H2PO4-与HPO42-结合,生成具有多核羟基的磷酸铁络合物,进而提高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300.
层状双氢氧化物负载生物炭(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functionalized biochar, LDHs@BC)对水体中磷酸盐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LDHs@BC的制备方法以及制备条件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探讨了LDHs@BC对水体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及机制,并且阐述了生物炭和层状双氢氧化物对磷酸盐吸附的协同作用及其机制,以期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参数定向调控LDHs@BC性能,显著提升LDHs@BC对磷酸盐的吸附效率.本文展望了LDHs@BC的应用前景,以期进一步推动LDHs@BC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