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3篇
综合类   24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活性炭-微波辐照工艺处理丁腈胶乳生产废水,考察了催化剂的种类及用量、废水初始浓度、废水初始pH值、微波辐照时间和微波功率等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 g粉末活性炭处理100 mL COD浓度为3500 mg/L左右的丁腈胶乳废水,在微波辐照功率为200 W,辐照时间4 min的条件下,废水COD去除率最高可达96.6%.动力学研究表明,在最佳操作条件下的反应表观过程近似符合一级反应规律,动力学方程为In(C0/C)=0.6034t 0.9247(R=0.9926),反应速率常数k=0.6034 min-1,半衰期t1/2=1.15 min.  相似文献   
42.
偶氮二异庚腈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其有机物和氨氮含量高,生化性差.为解决其处理达标问题,采用氨氮吹脱-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A/O- NaOCl强氧化-接触氧化的组合工艺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对COD、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98%以上.并在此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投资建设了一个污水处理站,采用氨氮吹脱-UASB-A/O-二级好氧-NaOCl强氧化-接触氧化-气浮池的组合工艺,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出水水质稳定,对COD、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9%、98%以上,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43.
菜用大豆和豌豆中腈菌唑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菜用大豆、豌豆中残留腈菌唑的消解动态,并进行腈菌唑安全使用技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菜用大豆、豌豆中残留腈菌唑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原始沉积量与施用量、施药次数密切相关.早季菜用大豆中腈菌唑的消解系数︱k︱=0 216 5±0 000 2,半衰期DT50为3 2 d,消解99%所需时间T99为21 2~21 3 d; 晚季中︱k︱=0 200 85±0 008 85,DT50为3 3~3 6 d,T99为22 0~24 0 d.豌豆中腈菌唑的消解系数︱k︱=0 195 35±0 000 75,DT50为3 5~3 6 d,T99为23 5~23 7 d.研究表明,对菜用大豆施药1次或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末次施药25 d后样品中腈菌唑最高残留量为0 013 mg/kg; 对豌豆施药1次或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末次施药20 d后样品中腈菌唑最高残留量为0 015 mg/kg,低于日本、美国及欧盟规定的MRL标准.  相似文献   
44.
腈氯纶纤维是我国生产阻燃织物的主要纤维品种。本文介绍了纤维的燃烧过程和其阻燃性的衡量标准,阐述了该纤维的性能和生产方法,并介绍了典型腈氯纶纤维品种和应用。  相似文献   
45.
通过设计4种不同升温速率的差示扫描量热试验,考察了偶氮二异庚腈(ABVN)在恒定升温速率条件下的分解特性,确定了其放热温度、分解放热量等量热数据,并利用n级动力学方法和等转化率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解反应动力学分析及动力学参数计算,验证了ABVN分解反应级数为一级,得到了分解反应活化能变化趋势、数值范围等结论.  相似文献   
46.
环境样品中乙虫腈及其代谢产物残留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提取、florisil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建立了环境样品中乙虫腈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稻植株、稻壳和稻米中乙虫腈及其代谢产物的最低检测量为0.0l mg· kg-1,稻田水中为0.01 mg·L-1.在该方法条件下,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稻壳和糙米中乙虫腈及其代谢产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2.8%~103.6%,相对标准偏差为1.3%~12.5%.  相似文献   
47.
淀粉接枝型絮凝剂的合成及在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体系,合成了淀粉接枝丙稀酰胺共聚物。采用正交试验方案研究了絮凝剂的合成工艺条件,得出最佳条件:反应温度为5℃,引发剂量为0.3g,mat:mAM为1:2(质量比),反应时间为3h。将合成的高分子絮凝剂应用于焦化废水的处理,得出投加量为8mg/L为宜。  相似文献   
48.
本文对丁腈橡交(NBR)、聚氨酯(PU)、改性聚氯乙稀(PVC)等鞋底材料进行耐油性能试验,分析其在2,2,4-三甲基戊烷中浸泡后体积、质量和硬度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揭示变化机理,综合评价其耐油性能,提出对浸泡后体积缩小情况的总协定建议。  相似文献   
49.
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测定了羟基乙腈与系列醛类化合物和对苯二甲醛与系列腈类化合物对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的联合毒性,探讨了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机制,并尝试提出了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不同,联合毒性的大小与腈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之间化学相互作用的程度紧密相关,采用QSAR模型TU=0.842—0.831σ。(n=8,r^2=0.803,SE=0.222,F=24.415,P=0.003)和TU=-0.348—8.450C^*(n=8,r^2=0.874,SE=0.219,F=41.730,P=0.001)分别定量描述羟基乙腈与系列醛类化合物和对苯二甲醛与系列腈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50.
通过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土壤中溴虫腈的残留降解动态。正交试验L9(33)结果表明,在流量25~27 m3.h-1,夹带剂甲醇1 mL.g-1样品时,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25 MPa,温度39℃,时间30 min。超临界萃取试验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对溴虫腈回收率的影响高低程度依次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验证试验表明,在上述最佳萃取条件下,溴虫腈添加量为10μg、100μg、200μg时,回收率分别是105.00%、80.33%、102.33%,变异系数分别是7.32%、4.58%、4.95%。降解动态试验表明溴虫腈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方程为Ct=0.097 2e-0.4501 t,R2=0.973 7,t1/2=2.4 d。溴虫腈10%悬浮剂(商品名除尽)在推荐剂量50 mL.(667 m2)-1或100 mL.(667 m2-)1使用2~3次,3~7 d后在土壤中残留量为6.44~23.58μg.kg-1,消解速度较快,属于易降解农药,可合理使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