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 毫秒
21.
《环境保护》2015,43(3)
在把握新的历史时空坐标下国家发展对环境规划新要求的前提下,回顾了我国环境规划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实践中我国环境规划面临的七个弱效困境及成因进行了剖析;并从理念与定位转型、规划体系统筹、理念到方案的差别化三个主要方面对未来环境规划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2.
王伟 《环境保护》2015,(1):27-30
在把握新的历史时空坐标下国家发展对环境规划新要求的前提下,回顾了我国环境规划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实践中我国环境规划面临的七个弱效困境及成因进行了剖析;并从理念与定位转型、规划体系统筹、理念到方案的差别化三个主要方面对未来环境规划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3.
当前国际国内广播影视产业发展迅速,广播影视政策也不断发展变化。本文从本土内容保护,鼓励多元文化以及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三个层面对加拿大广播影视产业公共政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4.
我国立法工资优先权主体范围过于狭窄,尤其是以劳动关系为前提判断工资优先权主体,排除了劳动关系以外的劳务关系、学徒、实习生等多种用工模式的情况。从工资优先权的本质和这一制度设计的社会公共政策考量出发,我国工资优先权主体的确定,应当以保障劳动者生存权、人身权与破产债权人利益平衡为标准,适时突破以劳劝关系为前提的限制,适当扩大工资优先权的主体范围。  相似文献   
25.
环球扫描     
《世界环境》2016,(4):6-7
正《自然·地球科学》2016年7月25日中国的后煤炭增长2016年7月25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教授与英国国家学术院院长、世界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Lord Nicholas Stern)等学者在英国《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中国的后煤炭增长》(China's postcoal growth)的论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与煤  相似文献   
26.
环境政策评估及对中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宋国君  马中  姜妮 《环境保护》2003,(12):34-37,57
环境政策评估是完善环境政策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政策评估,判断政策的价值,决定政策的延续、完善或终结。通过政策评估,可以使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全面了解政策的实施状况。本文从环境保护公共政策概念出发,运用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介绍了环境政策评估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环境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环境政策评估中可能遇到的一般问题,同时指出中国目前环境政策评估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7.
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规则。就政府的公共政策而言,通过发展规划的明确、法律规章的完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推动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可以有效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合理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导向经验,结合现在发展低碳经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国从思路、规划、考核、机制、财税和管理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推动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28.
劳动力和资本作为企业经营的两大要素资本,具有相互替代性。公共政策通过影响劳动力和资本的实际价格影响着其相互的替代性。现有的公共政策对劳动力投入的附加,使得劳动力和资本的价格出现偏差,导致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进一步加剧和工资增长的难度。要提高工资性收入,应当调整有关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城市居民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列联表分析对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公众对不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外部表现不完全一致。当消费行为与自身利益相容(实施收益大于实施成本),那么公众更乐于实行。反之公众实行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内含三个关键因子:购买因子、使用因子、回收因子。这三个因子分别体现了公众三种不同的内在心理动机:基于自然保护的强社会利益动机、基于自我保护的弱社会利益动机、基于经济利益的个人利益动机;据上述三个因子可以把公众细分为四个不同的子群体(非节约环保型消费者、节约环保型消费者、节约环保型使用回收者和节约环保型回收者);这四个群体在年龄、个人月收入等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结论对相关政府机构转变公众消费行为模式(即引导公众转向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30.
绿色消费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目前我国绿色消费意愿正不断上升,绿色产业迅速兴起;从市场机制来看,绿色消费通过供求关系变化影响经济绿色发展。特别是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推动绿色消费正当其时。分析发现,影响绿色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观念,以绿色标准和认证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税收和绿色激励机制为代表的公共政策以及绿色供给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当前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和意识仍旧淡薄,公共政策制定仍不完善,在引导绿色消费方面的作用仍旧较弱,同时还存在绿色产品供应不足、绿色技术创新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绿色消费理念向实际绿色消费行为的转化。对此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推动出台绿色采购法、扩大绿色消费品的财政补贴范围、扩大开放等方式推动我国消费向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