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4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63篇
安全科学   238篇
废物处理   74篇
环保管理   570篇
综合类   2203篇
基础理论   112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301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348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06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1.
该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全球蔓延引发的全球价值链(GVC)危机和俄乌冲突为背景,利用投入产出表的风险分析和地缘政治推演方法,基于最新的碳排放和能源贸易数据,从气候治理困境、全球价值链危机、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三个维度来分析全球价值链风险和能源安全问题,推演世界能源贸易走向变化和地缘政治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该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观点是。①全球价值链的断链、碎片化、断供乃至停产,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亟须重建疫情后的安全、稳定、有韧性、绿色和持续的全球价值链体系。②俄乌冲突以来世界能源贸易走向和流量出现很大变化,能源供应链逐渐形成“欧美供应链”“欧亚供应链”“日澳印美供应链”“OPEC供应链”和“欧洲供应链”五条供应链,其中以美国加大向欧洲出口液化天然气最为突显,而俄罗斯大幅增加对亚洲国家的能源出口形成了新的“欧亚能源供应链”。③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正在向美国强化对欧洲的控制来共同抑制俄罗斯、打造亚太“四边机制”以对抗中国的方向发展,能源安全已经和地缘政治捆绑。④中国应当起到地缘政治“平衡器”的作用,避免冷战和“准冷战”局面的出现,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积极稳妥地推进“双碳”目标,稳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该研究的结论认为:“双碳”目标给中国设定了一个能源转型、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型的时限,而近年来欧美等国的“去中国化”措施和全球价值链危机等,倒逼中国加快产业转型、贸易升级和经济结构合理化,打造升级版的“世界工厂”,全面实现高质量的、绿色的进而净零碳排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1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量快速增加,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加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城市或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中国三大经济圈的道路交通节能减排,缺乏对东南沿海经济圈的相关研究.粤闽浙三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在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能耗及排放问题.基于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模型,构建了2015~2035年粤闽浙沿海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基准情景(BAU)以及现有政策情景(EPS)和改进政策情景(MPS),其中,EPS和MPS均设置了车辆结构优化情景(VSO)、提高燃油经济性情景(IFE)和年均行驶里程减少情景(RDM).基于情景模拟,评估在各项政策和措施的作用下,粤闽浙沿海重点城市的道路交通节能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在一级情景中,改进政策情景对于节约能耗、碳减排以及污染物减排效果最好,相比于基准情景2035年其节能力度达75%,且对CO2、CO、NOx、PM2.5和SO2的排放削减力度分别达68%、59%、66%、70%和64%;在二级情景中,提升燃油经济性的改进情景对于节约能耗(削减30%)效果显著;车辆结构调整的改进情景(削减36%、30%、36%、26%和40%)和年均行驶里程减少的改进情景(削减37%、37%、36%、37%和36%)对于CO2、CO、NOx、PM2.5和SO2减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13.
我国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的水葫芦,可在微波联合碱作用下实现能源化利用,制取燃料酒精、氢气、甲烷等清洁燃料。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组研究了微波联合碱对水葫芦降解和糖化的影响规律,包括微波加热时间、功率以及碱用量等。  相似文献   
614.
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是主要能源”。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议指出,“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的主体,煤炭行业又是高危行业,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占一半左右,煤矿安全是整个工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煤炭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15.
加快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中国资源禀赋的特殊性和区域能源分布差异,各地区对煤炭的依赖程度有很大差别。煤炭资源依赖程度对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差异性影响值得高度关注。为系统评估环境目标约束对煤炭资源依赖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的影响,该研究在理论分析环境目标约束对各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内在影响机理,以及经济增长压力和绿色金融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环境目标约束制度为准自然实验,中国30个省份2003—202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环境目标约束对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的影响,并讨论了经济增长压力与绿色金融对该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目标约束制度实施后,相比非煤炭资源依赖地区,煤炭资源依赖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受阻,说明存在“绿色悖论”效应。该结论在考虑相关政策影响、运用合成工具变量等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2)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在煤炭资源依赖地区,地方政府在环境目标约束和经济增长目标“双目标”压力下,更有动力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受金融监管水平和企业“洗绿”行为影响,绿色金融加剧了煤炭资源依...  相似文献   
616.
乌克兰危机正深刻影响着全球能源供应形势。由于中国较高的油气对外依存度,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对中国能源安全特别是油气的供应和经济安全有重大影响,油气进口的供应短缺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及能源环境造成怎样的冲击?为此,该研究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刻画了进口供应中断和价格管制行为,从全局经济角度评估不同程度的油气进口供应短缺对中国社会经济和能源环境的影响,并设计了两套包括强化上游开发和发展可再生电力的配套措施。结果表明:(1)油气进口供应短缺会对中国GDP和城乡居民福利带来负面影响,且中断程度越强所造成的负面冲击越大。(2)从能源消费端来看,煤炭受GDP损失和能源替代的叠加影响,总体需求相对稳定;石油需求出现大幅下降;而天然气得益于国内大幅增产和价格管制,其需求降幅不大。从能源生产端来看,GDP损失使得能源需求下降,导致电力生产下降;煤炭生产受GDP损失及对能源替代的叠加作用,总体变化不大;而油气生产受价格抬高和供应中断的刺激,产量大幅上升。(3)油气进口供应中断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同时也有较明显的协同减排效果。(4)强化上游开发和发展可再生电力均有助于减缓油气进口供应短缺对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617.
618.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动态协调发展,是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选取2000—2017年我国各省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CO2排放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不包含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按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经济区域,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并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模型系数进行估计,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得到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CO2排放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①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在东部、西部均呈双向因果关系,在中部、东北部均呈单向因果关系;除东部外,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均呈双向因果关系.②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中均呈双向正向脉冲响应,经济增长对CO2排放均产生正向冲击;除东部地区外,CO2排放对经济增长均产生正向冲击.③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互为重要影响因素;除东北部地区外,经济增长均为CO2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④固定资产投资能有效降低中部和东北部CO2排放.最后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分别从技术研发、政府投资、政策引导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投资,积极运用PPP等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四大经济区域之间资本和先进技术的深入融合.   相似文献   
619.
中国地区人为热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各省份的非再生能源消费资料和2.5min×2.5min分辨率的人口格点数据,对中国地区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讨论了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地区人为热通量随时间持续增长,特别是在2000年后增长加速,1985年到2000年从0.09W/m2增长到0.16W/m2,而到2013年已经增长到0.38W/m2.中国地区的人为热排放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由于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人为热的污染很严重;在华中地区,人为热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圈;在东北地区,以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为中心的城市区域人为热污染也较为严重;而在西北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人为热排放量很小,仅在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区域较大.历年来全国年均人为热的最大值都出现在上海,其中2010年最大,为113.5W/m2,上海人为热排放的年均值增长明显,可达到0.6W/m2/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为热的排放愈来愈强,热污染对城市和区域的气候以及空气污染的影响也会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620.
中国化石能源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丁宁  杨建新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5):1592-1600
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了我国化石能源的生命周期清单模型,详述了模型相关因子的确定方法,计算了原煤、原油、天然气等初级能源及汽油、焦炭等几类主要次级能源的生命周期清单,揭示了我国能源生产的环境负荷,为工业系统分析和材料、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清单分析表明我国化石能源清单的主要特点为能源消耗的97%以上主要来自生产过程,运输占到3%左右的比例;通过与2002年清单相比,我国化石能源生产的总能耗和排放出现不同程度变化;通过与国外能源清单相比,我国能源投入及排放整体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