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39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399篇
基础理论   50篇
污染及防治   11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化工环保》2008,28(4)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顺流三步烟气脱硫净化方法。其工艺步骤为:(1)烟气的高位洗涤吸收,它包括气液传质过程、固态污染物物理洗涤过程、烟气的降温增湿过程;(2)洗涤吸收液的低位加工,它包括亚硫酸盐的氧化、硫酸盐的饱和结晶和固体的分离;(3)洗涤吸收液循环更新,它包括将在第二步中分离掉固体后的母液实施回流循环、回流循环液加入新的吸收液或者水溶液、循环更新的洗涤吸收液向烟气容腔释放。  相似文献   
102.
汽爆麦草固态发酵木质素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素是地球上主要的可再生芳香族化合物 ,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丰富可再生天然资源 ,然而 ,对它的利用研究却很少 ,是天然高分子中未开发的领城[1] .80年代初发现了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LiP) [2 ,3] 和锰过氧化物酶 (MnP) [4 ] 以后 ,木质素酶和木质素生物降解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木质素微生物转化降解研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 1)由于木质素酶解是一种非专一性的、以自由基为基础的链反应过程[5] .因此 ,木质素酶在化学工业、煤化学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而现在木质素酶的生产大多用合成培养基 ,必需添加昂贵的…  相似文献   
103.
以砂石和活性炭作为填料,自制厌氧生物滤床系统,并对系统进行驯化,发现完成驯化后的稳定系统具有良好的去铬(VI)能力。废水在系统中经过2h运行,加入碳源的试验组与不加碳源的对照组的铬(VI)去除率分别为87.33%和66.3l%。恒流泵最佳流量为47mL/min,外加碳源后,铬(VI)的浓度由60mg/L左右降到0.5mg/L以下,需要4h,而对照组需要14h,铬(VI)浓度由64.66mg/L提高到75.53mg/L时,对本系统负面影响甚微,提高到95.47mg/L时,系统出水达标所需时间延长到7.5h。本系统具有耐受一定程度的浓度冲击以及进一步驯化、提高处理负荷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4.
A new procedure of determining optimal C/N (the rate of carbon source to nitrogen source) of mixed distillers‘ grains for combined bacteria synergic fermentation is established.At the same time an improved method evaluating bacteria growth,called method of dry cell weighing by filtering is developed.For each combination of C and N,their initial and residual contents before and after fermentation respectively are determined.Then followed the calculation of utilization of C and N sources by the compound bacteria.The optimal C/N is finally located from among the utilization of C and N of several combinations and the weight of produced mass of oven-dried thallus.The conditions of fermentation are:inoculum size 10%,temperature 30.0℃,rotational speed 170 r/min,shake culture time 48h.The best results obtained from orthogonal experiments are:maximum mass of oven dried thallus is 14.693g in a liter liquid medium,maximum utilization rate of carbon source is 98.13% and maximum 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is 78.14%.Optimal C/N is 5.1。  相似文献   
105.
城市污水处理厂对高碳源废水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水碳源不足,极大限制了具有脱氮除磷功能污水厂有效发挥作用;而另一方面,诸多企业却花费大量的资金,来处理含有高碳源的生产废水。本文从提高污水厂进水碳源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典型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生化和物理特性,提出污水排放优化方法,即有选择地允许部分企业污水直排,提高进水碳源,稳定生物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06.
碳源循环单级生物脱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发了一种列管式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被混合固定于中空的PVA凝胶管的管壁之中,PVA凝胶管平行置于圆柱形筒体内,构成一个类似于列管式换热器的生物脱氮反应器。需要处理的氨氮废水在固定化细胞管的外侧与圆柱形壳体的内侧间流动,而反硝化所需的碳源(乙醇水溶液)则在PVA凝胶管内循环。研究了列管式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进行单级生物脱氮的可行性和连续运行的效果,并证明了在非纯菌种的固定化细胞单级生物脱氮过程化细胞生物反应器进行单级生物脱氮的可行性和连续运行的效果,并证明了在非纯菌种的固定化细胞单级生物脱氮过程中,存在着NH^ 4→NO^-2→N2的短积生物脱氮。  相似文献   
107.
碳源(甘油和柠檬酸钠)及碳氮比对纯培养的异养反硝化菌HP1 (Pseudomonasalcaligenes)异养反硝化能力影响的试验表明,碳源种类对硝酸还原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对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有影响。批式培养方式下最适C/N为8,菌株HP1可以利用NO-3 作为唯一氮源进行反硝化作用,证明HP1至少有2种硝酸还原途径。连续培养方式下温度对菌株HP1异养反硝化作用中间产物的积累有影响,不同C/N时均有NH+4 积累,C/N为3时还有NO-2 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8.
用14 C标记葡萄糖法研究了外源镧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源镧在低浓度下可增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进行呼吸作用 ,而高浓度下则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最大抑制率为 3 3 %。土壤微生物呼吸产生的14 CO2 主要是培养初期释放的 ,培养 14d后14 CO2 释放已非常少。外源镧可增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合成自身的生物量 ,最大增幅为 2 5 %。  相似文献   
109.
尚洪山  欧阳缇  杨帆  寇元 《环境化学》2003,22(6):534-536
固态合成的粉煤灰吸附剂的脱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30 0℃得到的无定形硅铝钠高效脱硫剂 (FA NSA)在 5 0 0℃的脱硫温度下 ,穿透和饱和硫容分别为 64 6mg·g- 1 和 1 34 0mg·g- 1 ;穿透和饱和效率分别为 46 3%和 96 2 % .  相似文献   
110.
分析常规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缺欠的基础上,提出了SBR-SBHBR工艺结合活性污泥外循环技术的生物除磷脱氮运行模式,旨在将除磷脱氮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生物处理过程分别控制在两级反应器中高效完成.叙述了该工艺系统的操作过程、高效除磷脱氮的可行性和工艺的特点.采用该工艺可望解决常规生物除磷脱氮工艺中的泥龄问题、生物释磷与反硝化之间的碳源竞争问题和厌氧区的硝酸盐问题等,使功能不同的微生物在各自有利的条件下生长,从而提高系统除磷脱氮的效果和稳定性;该工艺也可望解决常规生物除磷系统处理大量富磷污泥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