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82篇 |
免费 | 502篇 |
国内免费 | 82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5篇 |
废物处理 | 80篇 |
环保管理 | 800篇 |
综合类 | 5116篇 |
基础理论 | 524篇 |
污染及防治 | 269篇 |
评价与监测 | 894篇 |
社会与环境 | 86篇 |
灾害及防治 | 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182篇 |
2022年 | 182篇 |
2021年 | 207篇 |
2020年 | 180篇 |
2019年 | 174篇 |
2018年 | 149篇 |
2017年 | 158篇 |
2016年 | 226篇 |
2015年 | 228篇 |
2014年 | 408篇 |
2013年 | 341篇 |
2012年 | 329篇 |
2011年 | 310篇 |
2010年 | 232篇 |
2009年 | 259篇 |
2008年 | 288篇 |
2007年 | 300篇 |
2006年 | 225篇 |
2005年 | 247篇 |
2004年 | 225篇 |
2003年 | 284篇 |
2002年 | 240篇 |
2001年 | 229篇 |
2000年 | 261篇 |
1999年 | 204篇 |
1998年 | 241篇 |
1997年 | 219篇 |
1996年 | 212篇 |
1995年 | 193篇 |
1994年 | 232篇 |
1993年 | 163篇 |
1992年 | 128篇 |
1991年 | 149篇 |
1990年 | 153篇 |
1989年 | 171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Models-3/CMAQ对我国2010年的氮沉降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氮沉降总量约为7.6′ 103Gg,化学组成上以NHx-N(包括NH3、NH4+中的氮)沉降为主,平均占到2/3以上.夏季氮沉降量最高,冬季最低.干沉降为氮沉降的主要途径(约占62%),主要为气态含氮污染物的贡献,湿沉降的氮则主要来自颗粒态的铵盐和硝酸盐.我国氮沉降的空间分布具有东高西低、地区间差异显著的特征,高沉降通量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四川盆地、华中的中南部、两广以及东北部分地区.加强对氨排放的管理和控制,同时重视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的氮氧化物排放,对减少氮沉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阐述了地级市空气自动监测多参数站(超级站)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统筹考虑、分期实施与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建设思路,介绍了站房选址原则。指出超级站建设应以常规监测、霾监测、光化学烟雾监测、空间立体监测和源解析监测为目标,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手段,设置数据采集和显示平台,满足对大气复合污染的监测需求。 相似文献
83.
对北京中央电视塔周围25 km2区域电磁环境质量分别进行了射频的网格法手工监测和车载巡测自动监测,通过SPSS软件等对两种监测方法获取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发现两组数据在总体水平及数值分布特征上较为接近,因此车载巡测监测可以替代网格法监测。以车载巡测数据为基础,绘制了实测数据的道路电磁地图,利用插值法绘制了区域电磁地图,对区域电磁环境质量进行了直观表征。从回应公众关注和城市电磁规划出发,建议今后可利用车载巡测监测加强时域和频域的监测。 相似文献
84.
85.
论文利用ERA-Interim(0.5°×0.5°,简称ERA)、NCEP/NCAR2(2.5°×2.5°,简称NCEP2)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夏季(7月)和冬季(1月)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上大气水汽含量大值区(简称"湿池")的区域分布特征,然后基于ERA资料分析了1979—2012年间高原"湿池"的一些变化特征,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主要结果包括:在对流层中上层,高原上无论夏、冬季都有大气水汽含量的高值中心——高原"湿池"存在。夏季7月高原"湿池"强度最强,ERA资料除了在高原南部有自西到东的连续高湿中心带外,在高原西北部还有一个高湿中心;NCEP2资料仅在高原东南部和西南部有两个高湿中心。冬季1月,两种资料均只在高原东南部有高湿中心。总体上,ERA资料与探空观测资料的高湿中心区更为接近。7月,高原南部高湿中心在1990年代中期(1994—1996年)之后持续偏强,西北部中心强度有弱—强—弱—强交替变化特征;1月,高湿中心在1980年代末期开始持续偏强。高原南部高湿中心带在7月几乎是一个连续的区域,1996年以后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在1月则是分为东西两段的高湿中心带。 相似文献
86.
87.
88.
建立了一种基于指示性污染物的非突发性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式。根据研究区域的能源类型及气候条件选择对该区域人群健康产生明显影响的指示性污染物,并根据多个城市及地区的历史数据确定指示性污染物与常住人口死亡率之间的定量对应关系,将大气预测模型和GIS系统进行集成开发,再将指示性污染物浓度与区域常住人口死亡率之间的定量对应关系嵌入与GIS集成后的大气预测模型中..通过将区域气象数据及规划中关于指示性污染物连续排放的源强数据输入上述模型进行模拟预测,得出区域不同级别大气环境健康风险范围分布。 相似文献
89.
90.
张玉斌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12,(10):32-32
10月24日,辽宁省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在沈阳召开。会议传达了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总结了近年来全省的环境保护工作,以实施"蓝天工程"为重点,安排部署了今后工作。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副省长谭作钧作工作报告,副省长赵化明出席会议。近年来,辽宁省以保障环境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宗旨,以辽河治理和污染减排为重点,启动和实施了碧水、青山和蓝天3项环境治理工程,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减排任务,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陈政高在讲话中指出,"碧水工程"主要是辽河流域治理,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今年年底将摘掉重度污染的帽子,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