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88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5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基于客流结构的高铁经济辐射效应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对高铁经济辐射理论模式的认识,运用行为地理学的微观分析方法,以实地调查问卷为主要数据来源,以武汉市为案例,通过客流结构的系统解析透视高铁经济的辐射效应。研究表明:高铁经济的辐射效应与城市经济结构高度相关。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心城区较强、外围城区较弱的总体态势,倾向于强化武昌、江汉和东湖高新区等核心地区的空间增长;在产业上,呈现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主,有利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主导部门的优化发展。研究结论能够为类似城市的高铁经济发展和武汉市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2.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高效的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对于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活动频繁且密集,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十分剧烈,增加了城市土地利用精准分类的不确定性;且受环境气候和云雨天气影响增加了有效光学影像获取的难度。为提高城市土地分类精度,该文选取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案例,以Sentinel-1A和Landsat8 OLI影像为数据源,采用Gram-Schmidt变换方法进行影像融合,选取最大似然、支持向量机、CART决策树、BP神经网络等4种分类方法对融合的影像进行分类,提取了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进一步,通过与光学影像的分类结果对比,探究了Sentinel-1A和Landsat8 OLI融合影像在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面是否具有优势。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其他3种方法,CART决策树分类方法对于融合后的影像分类精度最高,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到88.55%和0.841 4;(2)与光学影像相比,Sentinel-1A和Landsat8 OLI融合影像可以更有效地获取高精度城市土地利用信息;(3)基于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的CART决策树分类方法是获取研究区高精度土地利用信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研究成果可为快速城镇化区域的土地利用分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武汉20世纪90年代暴雨异常的物理环境变化背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武汉1951-2000年50年暴雨日数资料,应用Mann-Kendall统计方法对暴雨邓列进行年限突变检验。揭示出武汉暴雨在1979年发生突变,20世纪80年代后暴雨出现频数明显上升,强度增大,90年代达到最大,同时指出武汉20世纪90年代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异常的显著特征,着重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太平洋海温等重要物理环境因子的突变出发,探讨造成20世纪90年代武汉暴雨异常的物理变化背景,结果表明,在武汉暴雨异常多的90年代与暴雨异常少的70年代,所对应的大气,海洋环境背景显著不同,90年代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是处于几十年中正异常最大的阶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南,偏强,西伸脊点偏西,东亚中高纬度环流异常,维持稳定的阻塞高压形势,赤道东太平洋海温(SST)出现最大正距平,为近50年来的异常增温时期,厄尔尼诺(ENSO)事件发生频繁。  相似文献   
104.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受到城市内涝灾害的困扰,2016年武汉暴雨甚至造成全城瘫痪。为了缓解武汉严峻的内涝形势,根据此次武汉内涝状况,分析了内涝灾害的成因,并探讨了武汉城市内涝灾害防治的新思路,即结合"海绵城市"与"PPP模式"提出了针对武汉市完整的内涝灾害防治体系规划。该体系将生态环境、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有机结合,可为城市内涝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城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武汉市为例,利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判别生态节点,构建武汉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武汉市共有98个生态源地,面积为2 214.7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5.82%,生态源地类型主要为水体,符合武汉市江河纵横、湖泊星布的水资源生态特点;提取重要生态廊道80条,长度为928 km,廊道相互交错,形成“五横四纵”的稳定生态网络结构;判别了6个生态节点(生态廊道的关键区位,保障生态空间整体连通性),最终组合构建了武汉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网络体系。以“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模式的生态格局构建,能够识别重要生态功能区,明确区域生态安全风险,可为武汉市的城市生态安全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为明确城市公共安全关键影响因素,解决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研究区域小、影响因素单一、评估方法主观性强、对策措施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基于风险评估基础理论和因子分析法,构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结果表明:构建的“灾害严重性-风险应对能力”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因子分析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有效判别城市公共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影响武汉市公共安全的4大关键影响因子为城市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事故灾害、环境影响和地质灾害及其防治;2010—2017年间武汉市公共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对武汉市公共安全水平提升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07.
孙焰  祁士华  张莉  邢新丽  杨丹  胡天鹏  瞿程凯 《环境科学》2016,37(10):3714-3722
2014年6月12日~7月22日,在武汉市洪山区进行PM2.5采样,分析了夏季PM2.5及其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PM2.5中多环芳烃(PAHs)浓度进行测定,探讨其污染来源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PM2.5质量浓度为36.41~220.02μg·m-3,平均值为97.38μg·m-3,超标率为59.26%,气象因素中风速对其影响较大,随着风速的增加,浓度呈降低趋势;SO2-4、NO-3、NH+4和K+是PM2.5的主要组成成分,占PM2.5质量浓度的40.67%,气溶胶偏酸性;对SO2-4、NO-3的形成过程分析发现其所受的影响因素不同,PM2.5中NH+4主要以NH4HSO4和(NH4)2SO4的形式存在.PM2.5中PAHs日均质量浓度为11.30 ng·m-3,主要是以4、5、6环为主.对PM2.5来源进行分析表明工业废气及汽车尾气的排放为主要污染源,其中燃煤及汽车尾气占83.90%,石油源占10.17%,炼焦排放占5.08%.PAHs总毒性当量浓度(TEQBa P)值为0.22~11.19ng·m-3,平均值为1.74 ng·m-3,日均超标率7.41%.  相似文献   
108.
城市生活垃圾对城市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在对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武汉市生活垃圾以末端处理为主而源头分类不足的问题,借鉴国外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回收处理的相关经验,提出加强源头分类处理的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模式,并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回收管理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9.
武汉市城区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对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的影响变得日益严重和不可忽视。如何快速、有效地监测城市热场的分布和强度,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的遥感手段,能够大面积、同步和动态地监测地面热场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利用武汉市地区的LANDSAl7 TM图像,对于热红外波段遥感图像灰度值和地面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的解译,并且采用IHS图像复合增强的方法得到了武汉市地面热场分布图。取得了很好的模拟效果。结果显示武汉地区热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区域平均温度的分布由高到低为:旧型工业区-新型工业区-老城区-新城区-郊区;城市地面结构对于区域温度有直接的影响;保护现有的水体和增加绿地的分布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此外还结合图像分析了热场分布的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110.
武汉市轻轨交通一号线环境噪声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彬  原春晖 《环境工程》1994,12(6):36-40
本文以武汉市轻轨交通一号线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基础,重点分析了轻轨交通噪声源特性及噪声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并结合实际典型断面的预测结果,扼要指出了武汉市轻轨交通环境噪声的分布情况以及隔声地降低轻轨交通环境噪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