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62篇
安全科学   43篇
废物处理   81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466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197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电阻焊电极在焊接过程中 ,承受着高温、高压和高电流的作用 ,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在导电、导热性能差不多时 ,其高温热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它的使用寿命。因此 ,针对 3种典型的电极材料 (CuCr,CuCrZrMg ,弥散铜 ) ,进行了热变形行为研究 ,通过分析在不同高温情况下的应力 应变曲线 ,从而确定其高温热稳定性及使用寿命长短。  相似文献   
232.
针对地下水中硝酸盐氮去除难的问题,通过氮掺杂+煅烧还原法制备获得了单原子钯铜改性毛竹炭(palladium-copper single-atom catalysts supported on nitrogen-doped bamboo biochar, SAC-Pd/Cu@NBC),以其为三维粒子电极,考察了初始硝氮质量浓度、粒子电极投加量、电流强度对SAC-Pd/Cu@NBC电催化高效还原硝酸盐氮的机理。结果表明:在电催化反应90 min时,SAC-Pd/Cu@NBC显著提高了硝酸盐氮的去除率,较纳米钯铜改性毛竹炭、二维电催化还原体系分别提升了2.52倍和17.16倍;在粒子电极投加量为0.100 g、初始硝氮质量浓度为100 mg·L−1、电流强度为220 mA和反应时间为180 min的条件下,SAC-Pd/Cu@NBC对硝酸盐氮去除率可达99.62%,质量催化活性为0.689 4 mg·(g·min)−1;粒子电极经过3次循环使用后,对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仍达89.72%;HAADF-STEM等表征结果表明单原子Pd、Cu的成功负载,其可高效还原硝酸盐氮的机理主要为单原子Pd位点与Cu位点的协同催化。因此,SAC-Pd/Cu@NBC具备良好的电催化还原水中硝酸盐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3.
电化学法催化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已引起广泛兴趣。在电极的作用下 ,电化学反应和化学催化作用结合 ,可导致有机分子的电催化降解。选用合适的电极材料可以加速电化学反应速率 ,有助于有机物的电化学转化。本文讨论了提高电催化降解速率的方法 ,指出了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34.
放电等离子体技术被广泛用来处理各类有机污染物,其中放电电极的结构是污染物处理效率的关键。通过实验分别研究了在搭载齿轮-筒电极和线-筒电极的等离子体气体处理器下处理甲苯和VOC的效率。此外,还模拟了齿轮-筒电极的放电间距、齿轮齿数、电压大小对于放电特性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齿轮-筒电极处理甲苯的效率比线-筒电极具有优势,最高效率可相差8.3%。齿轮-筒电极在处理VOC时的效率也优于线-筒电极2%~5%。放电间距在8~10 mm左右、齿轮为20齿时的电子数密度最大。同时,放电所产生的电子数密度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但当电压超过-20 kV时增长缓慢。齿轮-筒电极处理有机废气的效率比线-筒电极有提升,此外,电极结构还有优化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35.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电极材料是决定MFC性能的关键。本研究利用核桃壳生物炭制成MFC电极材料,对核桃壳生物炭基电极的制备条件、MFC的产电性能进行了探讨,利用比表面积分析、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及电极电化学等方法对生物炭电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最佳电极制备条件为活化时生物炭:氯化锌质量比5:3,真空煅烧温度600 ℃,生物炭:聚苯胺:热熔胶质量比5:1:4,在进水COD平均值为685 mg·L−1、氨氮平均值为38 mg·L−1、外电阻为1 000 Ω条件下,MFC的稳定输出电压为0.136 V,最大功率密度达到51 mW·m−3,内阻为762 Ω,运行7 d后,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5%和88%,以上研究结果为制备有前景的MFC的电极材料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36.
以铁改性蒙脱石(Fe-Mt)制备粒子电极,探究了其在三维电极体系中的催化性能。通过SEM-EDS和XRD对Fe-Mt粒子电极进行了形貌和物相表征,分析了不同反应条件(pH、投加量、槽电压等)对亚甲基蓝去除率的影响,进一步通过自由基抑制实验、H2O2的产生量以及总溶解性铁离子浓度检测探讨了Fe-Mt粒子电极对亚甲基蓝的氧化去除机理。结果表明,Fe-Mt粒子电极能够拓宽pH的有效作用范围,在pH=3.0、电压为5 V、粒子电极投加量为10 g∙L−1条件下,较二维电化学体系亚甲基蓝去除率提高了约25%。Fe-Mt粒子电极能够直接或间接催化H2O2以产生羟基自由基,并结合吸附-氧化降解耦合机制强化了亚甲基蓝去除率。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拓宽以蒙脱石为基材的催化材料在高级氧化体系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7.
以5种不同结构的咪唑基离子液体为电沉积溶液的添加剂,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改性钛基PbO2电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电极表面形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以苯酚为电催化目标降解物,对不同电极氧化去除苯酚及COD的活性进行考察比较;同时,以水杨酸为捕捉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技术对不同电极体系中羟自由基(·OH)的生成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阳离子烷基支链长度及阴离子的改变均会对PbO2电极的表面形貌、结晶取向及电催化活性产生一定影响,且后者的影响作用较前者更为突出。[Emim]Br和[Emim]PF6改性电极的电催化活性比较相近,均明显低于[Emim]BF4改性电极。固定阴离子为BF4-,3种不同烷基支链长度离子液体对PbO2电极活性的改进效果顺序为[Bmim]BF4 > [Emim]BF4 > [Hmim]BF4。此外,不同改性电极对苯酚废水COD去除率的高低与·OH的生成量多少一致,表明苯酚的电化学氧化降解主要是由·OH间接氧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238.
以活性炭粉为载体,钴氧化物为催化活性组分,经造粒后制得PAC-Co催化粒子电极,研究了用于腐殖酸(HA)降解的PAC-Co催化粒子电极的制备条件,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分析仪等对粒子电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焙烧温度600℃、焙烧时间2 h、Co(NO3)2浸渍液浓度0.1 mol·L-1为PAC-Co最佳制备条件。在I=0.2 A、进水流量9 mL·min-1、Na2SO4电解质0.01 mol·L-1、pH=7条件下,对于初始COD0=200 mg·L-1的模拟HA废水,反应70 min后,PAC-Co对UV254、色度及COD的去除分别达到95.09、97.84与91.45%,去除率均高于普通活性炭颗粒所制备的GAC-Co粒子电极。  相似文献   
239.
三维电解法处理苯酚废水的粒子电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芳  李光明  盛怡  胡惠康  吉洁 《环境科学》2007,28(8):1715-1719
用浸渍法制备了分别以Cu、Zn、Ni、Ce、Fe、Co、Mn、Sn等为单组分以及Mn和Sn为双组分氧化物、以γ-Al2O3为载体的负载型电催化剂, 并填充于阴阳极间以构成三维电极电催化降解苯酚模拟废水.结果表明, 所选用的几种粒子电极都显示了一定的催化活性, 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苯酚的去除效率, 其中Mn、Sn单组分和双组分氧化物对苯酚降解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且Mn与Sn物质的量比为2时双组分金属氧化物的催化活性最高. 在0.25 A的电流下处理150 min, 可使目标有机物的去除率达90.8%, TOC去除率也达到80.7%. 加入·OH清除剂叔丁醇的研究表明, 本体系中苯酚的电催化氧化是由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的协同作用共同去除.  相似文献   
240.
研究了掺杂不同比例的纳米TiO2 对β-PbO2/TiO2 电极催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TiO2 能明显提高β-PbO2 电极的电催化性能,当TiO2掺杂比例为2%时电催化性能提高最显著.对茜素红废水进行研究, 探讨了电解时间、支持电解质Na2SO4 浓度、茜素红初始浓度和pH值等因素对CODCr去除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GC-MS 检测结果表明, 茜素红分子的蒽环在电解过程中开环并生成了带苯环或链状的小分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和GC-MS 检测的结果,探讨了茜素红可能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