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3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359篇
安全科学   585篇
废物处理   701篇
环保管理   1022篇
综合类   3632篇
基础理论   309篇
污染及防治   241篇
评价与监测   103篇
社会与环境   384篇
灾害及防治   75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477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400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57篇
  2008年   491篇
  2007年   414篇
  2006年   350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297篇
  2002年   284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为了评价Fe(Ⅲ)/Fe(Ⅱ)铁氧体工艺对PVA(聚乙烯醇)废水处理的可行性,采用Fe(Ⅲ)/Fe(Ⅱ)铁氧体工艺原位处理PVA模拟废水,考察不同作用时间、总铁投加量、初始ρ(PVA)和废水硬度对该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利用XRD(X射线衍射)、FT-IR(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BET比表面积、VSM(磁滞回线测试)对沉淀物进行表征,解析该工艺原位处理PVA模拟废水的主要机理,并以该工艺沉淀物为吸附剂,通过锑吸附试验,探讨该工艺沉淀物的回用性.结果表明:①Fe(Ⅲ)/Fe(Ⅱ)铁氧体工艺对PVA模拟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能力,初始ρ(PVA)为1 000 mg/L时,该工艺在20 min以内即可达到80%以上的去除率,并且基本没有金属铁的残余,该工艺对PVA的去除率随总铁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且基本不受水体硬度影响. ②在Fe(Ⅲ)/Fe(Ⅱ)铁氧体工艺对PVA的原位去除过程中,PVA作为一种反应物参与沉淀物Fe3O4的生成,并促进纳米Fe3O4比表面积增大,最终形成一种类似于凝胶的Fe3O4聚合物. ③Fe(Ⅲ)/Fe(Ⅱ)铁氧体工艺可高效处理模拟PVA-MB(亚甲基蓝)染料废水.对于含有100 mg/L MB(亚甲基蓝三水)和500 mg/L PVA的混合溶液,MB和CODCr去除率在1 min时分别达到97.37%和89.47%.沉淀物通过磁分离、乙醇和水清洗后,在水中浸出的ρ(TOC)和ρ(CODCr)很低,分别为0.86和2 mg/L,可作为吸附剂直接使用,得益于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对金属锑的拟合吸附量可达71.94 mg/g. ④Fe(Ⅲ)/Fe(Ⅱ)铁氧体工艺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对东莞某实际印染废水处理5 min,CODCr和染料的去除率分别为85.71%和98.98%.研究显示,Fe(Ⅲ)/Fe(Ⅱ)铁氧体工艺可高效去除PVA,沉淀物为易回收的磁性Fe3O4,可作为吸附剂直接使用.   相似文献   
852.
OBIA与RF结合的龙口市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中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精度,本文提出面向对象影像分析(Object Based Image Analysis,OBIA)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结合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采用Landsat 8 OLI影像,针对不同地物特点,阈值分割和多尺度分割结合创建影像对象,规则集和分类器协同分类,基于Relief F算法分别对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及所有特征降维筛选特征子集,并与全部特征一起应用RF建模,对龙口市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比较。结果表明:OBIA与RF结合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基于Relief F算法筛选纹理特征,保留完整光谱、几何、空间关系特征构建RF模型,建模错分率为0.0958,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9.37%和0.872,取得较理想结果。该方法可应用于中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相似文献   
853.
以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为研究区,基于2017年10~12月内共16d 94景的晴空静止卫星GOCI L1B图像和6S模型,采用深蓝算法反演长三角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并利用2个实测站数据进行验证.再通过反演得到的AOD结果进一步模拟计算该区域地表和大气层顶的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ADRE),并结合典型的雾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GOCI数据反演的AOD具有较高拟合精度,北辰楼站点拟合相关性R2为0.68,太湖站点为0.67.空间上,由于气溶胶存在制冷效应,AOD和地表面、大气层顶气溶胶直接辐射强度均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关系.时间上,由于气溶胶扩散和风向等因素,早上和下午辐射效应强度较高,中午较低.其中10:00和11:00影像可以较好地模拟日均ADRE的特征,利用ADRE日内变化成功捕捉到一次雾霾爆发并消失的现象,对气象部门监测近地表气温和分析灰霾的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4.
康英  段晋明  景传勇 《环境科学》2015,36(2):523-529
为探明氯化铁(Fe Cl3)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对地下水中砷(As)的去除过程及机制,分别进行了批吸附实验、现场絮凝-直接过滤实验、扩展X射线精细结构光谱(EXAFS)及电荷分布多位络合(CD-MUSIC)模拟.采集的地下水样品As主要为五价[As(Ⅴ)],浓度为40μg·L-1.现场柱实验直接过滤工艺中Fe投加量为1.5 mg·L-1,出水As(Ⅴ)浓度均低于10μg·L-1,92 h内可提供64 984 L安全饮用水.固体废物毒性浸出实验表明泥饼浸出液中As浓度为3.4μg·L-1,远低于美国环保署限定值(5 mg·L-1).EXAFS和CD-MUSIC模拟表明Fe Cl3絮凝去除地下水中As(Ⅴ)存在两种机制:在p H 3~9.5范围内,As(Ⅴ)主要以双齿双核吸附在氢氧化铁上;p H9.5时,As(Ⅴ)主要与Ca2+和Mg2+形成沉淀而去除.  相似文献   
855.
在当前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水污染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水资源过度利用的压力,缓解水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水污染处理所面临的现状以及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污水处理以及再生利用的合理措施及发展对策,从而对水污染处理技术以及再生利用整体水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56.
危险废物由于其性质繁杂多样,因此对其分类变得较为困难,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对于周围的危险废物我们要进行集中处理,并对扩散的源头加以控制,以此来减少其危害。本文主要介绍了危险废物的集中处置方法以及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857.
在焦炭的生产过程中,煤被焦炉中的隔离空气加热和蒸馏,产生焦炭并产生大量废气,这部分废气即荒煤气。650℃~800℃荒煤气蕴含大量的余热资源。本文介绍了焦炉荒煤气余热利用技术,以及两种上升管换热装置。将荒煤气的显热利用起来用于生产饱和蒸汽、过热蒸汽等,既实现了节能减排,又进一步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不仅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而且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符合国家的节能政策。  相似文献   
858.
本文介绍了节约能源的意义及我国能源利用现状,重点针对热泵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对于节能技术的重视程度应是长期以往的持续性发展目标,而不应随着能源局势的缓和或激化而进行大幅调整。近年来,我国在以热泵技术为代表的节能领域发展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各领域节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及相关节能政策的大力推行,将会进一步推动国民生产经济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859.
大连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水资源可用的战略高度,从生命之源-水入手,较详细地分析了大连地区水危急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从而,较全面地论述了大连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60.
《环境导报》2003,(7):21-21
近年来,随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利于环保的5R生活方式正在被人们广为推崇。节制消费(Reduction)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球资源及其容纳污染的容量是有限的,必须把消费方式限制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于是,有识之士开始倡导节制消费,以降低消耗。例如简化商品包装,节能节水,少开空调,自觉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尽量少坐私家车而改坐公交车等。替代消费(Reevaluation)这是缓解资源与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即用对环境有利的绿色产品去替代那种高污染、高消耗的消耗品。许多消费者带着环保的眼光去选购商品,不少人只购买有绿色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