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7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93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松花蛋放到冰箱中保存,甚至冷冻起来,以为这样可以长期储存不变质。实际恰恰相反,松花蛋是碱性物质凝成的胶状体,含水分7%左右,经冷冻后。水分会逐渐结冰。将松花蛋拿来吃时.冰会逐渐融化,其胶状体就变成蜂窝状,不仅改变了松花蛋原有的风味、降低了食用价值.而且低温会使松花蛋色泽变黄,并变成变硬。  相似文献   
22.
碱性高炉矿渣和多孔混凝土都有良好的净水性能,将碱性高炉矿渣作为掺合料制成掺高炉矿渣多孔混凝土(BSPC),对其处理模拟酸性水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BSPC处理后,进水p H由2~3变成8.5~9.1。与普通多孔混凝土相比,添加高炉矿渣的混凝土对酸性水浊度、CODcr、TP和Cd的平均去除率依次提高了6.2%,8.8%,5.2%和4.5%,分别达到74.3%,74.5%,91.7%和86.5%。同时,BSPC孔隙率在处理酸性水前后有所下降,下降幅度较小,为6.2%,不影响BSPC对酸性水的处理。实验最后对混凝土表面白色絮状物进行了红外和XRD表征,初步分析其中含有CaCO_3、SiO_2和水化硅酸钙(C-S-H)等无机物,初步判定来源于BSPC的溶出物。  相似文献   
23.
徐爽  刘存歧  董梦荟  刘莎  李博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12):3317-3323
2011—2012年期间,以白洋淀8个国控监测点为采样点,通过对水体和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和理化参数的分析,揭示了白洋淀碱性磷酸酶活性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白洋淀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春季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大,夏秋季达最高值,冬季最低,富营养化程度高的样点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体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氨氮和氮磷比显著负相关(p<0.05),与温度、总磷、浮游植物密度显著正相关(p<0.01).推测浮游植物密度可能是影响水体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可能主要与微生物相关,与沉积物总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水体和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采样点富营养化程度一致,可以作为白洋淀富营养化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4.
以杭州湾潮滩作为研究区域,对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磷形态、有机磷细菌数量及理化性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揭示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磷形态分布及转化的关系. 结果表明,杭州湾潮滩湿地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总体表现为7月最高(38. 59~104.74 mg·kg-1·h-1),2月最低(8. 21~40.61 mg·kg-1·h-1),且各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植被型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差异总体表现为芦苇(39.72~104.63 mg·kg-1·h-1)>互花米草(32.18~73.23 mg·kg-1·h-1)≈海三棱藨草(9.68~83.48 mg·kg-1·h-1)>光滩(8.21~49.50 mg·kg-1·h-1),其中光滩与其他类型土壤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无机磷形态中的可交换态磷(Exch-P)、铁/铝结合态磷(Fe/Al-P)及钙结合态磷(Ca-P)的含量均表现为:5月>7月>10月> 2月,5月与2月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有机磷形态中的活性有机磷(L-P)的含量动态变化为:7月>5月>10月>2月;中等活性有机磷(ML-P)的含量表现为:2月> 5月>10月>7月;非活性有机磷(NL-P)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动态变化.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磷细菌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8,p<0.01),有机磷细菌是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无机磷组分中的(Fe/Al)-P(r=0.39,p<0.05)、 有机磷组分中的L-P (r=0.37,p<0.05)、NL-P(r=0.31,p<0.05)呈正相关,潮滩湿地土壤中的NL-P是生物有效磷的潜在磷源.  相似文献   
25.
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wastewater using alkaline residu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lkaline residue(AR) was found to be an efficient adsorbent for phosphate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The kinetic and equilibrium of phosphate removal were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modified alkaline residue. After treatment by NaOH(AR-NaOH), removal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le removal performance was almost completely lost after treatment by HCl(AR-HCl). The kinetics of the removal process by all adsorbents was well characterized by the pseudo second-order model. The Langmuir model exhibited the best correlation for AR-HCl, while AR was effectively described by Freundlich model. Both models were well fitted to AR-NaOH.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ies calculated from Langmuir equation were in following manner: AR-NaOH AR AR-HCl. Phosphate removal by alkaline residue was pH dependent process. Mechanisms for phosphate removal mainly involved adsorption and precipitation, varied with equilibrium pH of solution. For AR-HCl, the acid equilibrium pH( 6.0) was un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Ca-P precipitate, with adsorption as the key mechanism for phosphate removal. In contrast, for AR and ARNaOH, precipitation wa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for phosphate removal, due to the incrase on pH( 8.0) after phosphate removal. The results of both XRD and SEM analysis confirmed CaHPO4·2H2O formation after phosphate removal by AR and AR-NaOH.  相似文献   
26.
研究三聚磷酸二氢铝对氨、甲胺、二甲胺、三甲胺、正丁胺等气体的静态吸附过程动力学特性。比较了三聚磷酸二氢铝、活性炭对碱性气体的吸附性能与规律,通过滴定实验和红外测定推测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活性炭对碱性气体的吸附存在脱附,尽管吸附速率较快但吸附量较小,对氨气、甲胺、二甲胺、三甲胺和正丁胺的吸附量分别是73.12、76.37、79.24、83.11、70.91 mg/g。三聚磷酸二氢铝对碱性气体的吸附是一个化学吸附过程,吸附速率快且吸附量大,吸附量分别是431.7、790.1、889.2、912.4、635.3 mg/g,其吸附过程符合Elovich方程,是一个由吸附速率和扩散因子综合控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7.
三峡水库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三峡水库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APA)活性的特点,采集了来自三峡水库干支流的11个柱状沉积物,测定了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干流的茅坪、郭家坝、巴东的酶活性小且没有显著性差异,茅坪位点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巴东和郭家坝的酶活性在垂直方向上变化趋势不明显;支流酶活性表现为:香溪河>大宁河>小江>干流,从上游到下游的酶活性变化呈现多峰值的变化,而在垂直方向上同样表现为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此外,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沉积物的污染程度和沉积环境有关,因此可以将其作为评价水体营养状况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8.
提高污泥碱性发酵挥发酸积累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加大剩余污泥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酸化程度,本研究尝试了两种新的能促进污泥碱性发酵产酸的方式,分别是向批式的污泥碱性发酵系统中投加未灭菌发酵污泥和投加灭菌发酵污泥,结合温度的影响(10℃和35℃)分别考察了这两种方式对污泥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温有利于水解酶和产酸菌作用的发挥,增大了污泥的水解酸化程度,体系内有明显的挥发酸(VFAs)积累.35℃条件下,两种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鲜污泥的水解酸化程度,经灭菌后的发酵污泥的投加较等量的未灭菌的发酵污泥的投加效果更为显著.前者的水解速率是后者的2倍,发酵末期酸积累量为后者的1.5倍,且前者在较长的发酵时间内VFAs含量维持恒定.分析两种方式能促进污泥水解酸化的原因得到:未灭菌发酵污泥的投加是向系统中引入了一定量的产酸菌,灭菌发酵污泥的投加引入了大量的较易水解的有机底物.水解产物的增加能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产酸的效果.因此,中温条件下向污泥碱性发酵系统中投加经灭菌处理后的发酵污泥是提高剩余污泥发酵产酸量更为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9.
于2013年7月1日~8月31日,在天津市南开大学理化楼楼顶,采用蜂窝状溶蚀器进行了溶蚀器涂层溶液最适浓度的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天津夏季,蜂窝状溶蚀器的碳酸钠涂层溶液最适浓度为3%,柠檬酸涂层溶液最适浓度为6%.含有溶蚀器系统的颗粒物采样法与传统采样法对比发现,含蜂窝状溶蚀器的采样系统所得到的PM2.5样品浓度有86%低于传统方法所得到的PM2.5样品浓度,其原因主要为1酸/碱性气体被去除,使其无法与富集在采样膜上的颗粒物发生反应,也无法吸附到颗粒物上;2溶蚀器系统采样过程中,部分颗粒物被捕集到溶蚀器上;3酸/碱性气体被去除,导致气-粒平衡被打破,部分颗粒物组分向气态转化.  相似文献   
30.
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王菲  袁婷  谷守宽  王正银 《环境科学》2015,36(4):1461-1467
缓控释肥料作为一类新型肥料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规律的研究甚少.研究采用磷脂脂肪酸法分析缓释复合肥(SRF)、化肥(CF)和普通复合肥(CCF)分别施入酸性土和微碱性土恒温培养10、30、60和90d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缓释复合肥等肥料施入2种土壤恒温培养(10~90 d)后检测到多种细菌(13:0,i14:0,14:0,i15:0,a15:0,i16:0,16:12OH,16:1w5c,16:0,i17:0,a17:0,cy17:0,17:02OH,i18:0,18:0,cy19:0w8c),2种放线菌(10Me17:0和10Me18:0)和1种真菌(18:1w9c).SRF在酸性土壤培养前期(10 d和30 d)较CF显著增加真菌PLFA含量8.3%和6.8%,在培养后期(60 d和90 d)较CCF显著增加真菌PLFA含量22.7%和17.1%;SRF较CF和CCF显著增加微碱性土壤在整个恒温培养期(30 d除外)土壤细菌、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PLFA含量.酸性土壤培养30 d和90 d时一般饱和脂肪酸/单烯不饱和脂肪酸PLFA值以SRF显著高于不施肥(CK)、CF和CCF,而在微碱性土壤上SRF仅在恒温培养60d时显著高于CK、CF和CCF;SRF较CCF显著降低酸性土壤(30~90 d)和微碱性土壤(10~60 d)异构PLFA/反异构PLFA值.从2种土壤PLFA种类、含量以及相对丰度等可知缓释复合肥较化肥和普通复合肥提高了土壤微生物PLFA种类和含量以及减弱对微生物生存环境的胁迫,缓释复合肥在2种土壤中尤其对酸性土的作用明显.通过研究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生产上广泛施用缓释复合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