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8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1393篇
安全科学   122篇
废物处理   88篇
环保管理   139篇
综合类   2754篇
基础理论   434篇
污染及防治   616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421.
海州湾秋季沉积物磷的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连续提取法(SEDEX法)对2016年秋季(10月)海州湾的表层和柱状沉积物进行形态测定,研究不同形态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样品总的含量为0.340~0.445mg/g,无机的含量为0.271~0.350mg/g;柱状沉积物中总的含量为0.367~0.614mg/g,无机的含量为0.302~0.443mg/g.总中以无机为主要赋存形态,无机中又以原生碎屑为主,各形态的含量大小顺序为;总(TP) > 无机(IP) > 原生碎屑(DAP) > 自生钙结合态(ACa-P) > 有机(OP) > 不稳态及铁结合态(Fe-P).通过对的生物有效性研究发现,本次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有效(BAP)含量为0.069~0.143mg/g,在TP中所占的百分比为19.44%~32.66%,平均值为24.17%;柱状沉积物的BAP含量为0.062~0.217mg/g,在TP中所占的百分比为16.11%~43.54%,平均值为30.77%,的释放风险较小.沉积物各形态与粒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柱状沉积物中,Fe-P、OP和ACa-P与细粘土、粗粘土和细粉砂为正相关性,而与粗粉砂、细砂和中砂则为负相关性,DAP则主要与粗粉砂、细砂和中砂表现出了极显著正相关性,与细粘土、粗粘土和细粉砂表现出显著负相关性,BAP与颗粒物粒径的相关性则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不同粒径组成和平面分布上.  相似文献   
422.
亚硝酸盐积累对A~2O工艺生物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薇  李磊  杨莹莹  张悦  彭永臻 《环境科学》2010,31(9):2105-2112
常温条件下,通过控制好氧区DO浓度为0.3~0.5 mg/L,同时增大系统内回流比以降低系统好氧实际水力停留时间(actual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AHRT),在处理低C/N比实际生活污水的A2O工艺中成功启动并维持了短程硝化反硝化.但随着系统出水亚硝酸盐含量的升高,系统对的去除效果逐渐恶化.当好氧区亚硝酸盐浓度19 mg/L时,系统出水浓度大于进水浓度,系统处于净释状态.通过对原水COD浓度、反应区温度、pH值、游离亚硝酸浓度(free nitrous acid,FNA)等分析,表明碳源不足及短程硝化引起的亚硝酸盐积累影响了聚菌厌氧释和好氧吸;尤其是好氧区较高的FNA浓度(HNO2-N 0.002~0.003 mg/L)对聚菌好氧吸的抑制是导致系统除效果恶化的直接原因.通过外投碳源提高原水COD浓度,提高了聚菌厌氧释合成PHA的能力;同时增强了系统的反硝化能力,降低好氧区亚硝酸盐浓度,从而降低FNA对聚菌好氧吸的抑制程度,系统的除性能可迅速恢复;系统对的去除率可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423.
SBR中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反硝化聚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反硝化聚菌(DNPAOs)可利用厌氧储存的聚.3.羟基丁酸(PHB)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过量吸和反硝化,从而达到在低碳源下脱氮除的双重目的.本试验在SBR反应器中,采用厌氧,缺氧/好氧(A/A/O)交替运行的方式.将富集聚菌(PAOs)的颗粒污泥成功地诱导为具有反硝化聚能力的颗粒污泥.诱导结束后P的去除率在90%以上,NOx-N的去除率在93%以上,厌氧段释量在25-33 mg/L,缺氧段每去除lg NOx-N吸收P约1.3 g;典型周期运行结果显示,厌氧段最大比释速率(SRPR)为18.39 mg/(g.h),缺氧段最大比吸速率(SUPR)为23.72 mg/(g·h),最大比反硝化速率(SDNR)为18.19mg/(g·h),好氧段最大SUPR为17.15 me,/(g·h):颗粒污泥中DNPAOs的数量由诱导前的14.9%增加到80.7%.与除颗粒污泥相比.反硝化聚颗粒污泥沉速提高0.16-0.7倍,比重提高0.003 1.  相似文献   
424.
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与特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由阳  彭轶  袁志国  李夕耀  彭永臻 《环境科学》2008,29(8):2242-2248
以实验室SBR反应器为载体.接种普通活性污泥,探讨了富集聚菌和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同时实现的可行性,以交替负荷的方法培养2个月后,富含聚菌的好氧颗粒污泥形成.颗粒形成后逐步改变碳源种类以提供选择压.淘汰系统中存在的聚糖菌.结果表明,与丙酸相比,乙酸更适合富含聚菌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生存,以乙酸为碳源,系统吸放量更多.颗粒平均粒径更大(2 mm),颗粒的性能指标(沉降速度、含水率、呼吸速率、密度、完整度系数)部相对优于以丙酸为碳源时的情况.以工艺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双重检测颗粒形成过程,发现颗粒吸放能力的逐渐提高伴随着聚菌占微生物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富集培养结束时聚菌占总菌的70%左右.实验证明,富含聚菌的好氧颗粒污泥具有优异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其对COD去除率可达95%以上,对的去除可达100%.  相似文献   
425.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污水生物脱氮除的机理,并按空间和时间顺序介绍了一些经典的脱氮除工艺,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通过对除机理及工艺的介绍和分析,提出应加深对生物除机理的研究,从微生物的角度进行工艺调控。  相似文献   
426.
云南抚仙湖流域磷化工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云南抚仙湖流域化工厂附近农田和区域内地表径流污染物含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距化工厂越近,农田灌溉水、土壤、农作物中污染物含量越高。化工生产排放的废水和废渣淋溶废水严重污染了附近农田灌溉水,从而造成农田土壤氟、积累,最高分别超过对照农田土壤氟、含量35和37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农作物茎、叶蓄积的高浓度氟、主要来源于受化工排放废水和废渣污染的农田土壤。  相似文献   
427.
SBBR技术处理有机农药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盾形填料,利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对有机农药废水进行试验研究,最终将工艺参数确定为:厌氧2.0h,好氧曝气4.0h,曝气量为0.12~0.15m3/h,DO为4.9~7.5mg/L,pH值为7.0~8.0。处理效果为:COD、BOD5、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5%、90%、93%,出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428.
通过对矿山清洁生产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和筛选方法的确定。并结合矿山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专家咨询,从而筛选出适合矿山清洁生产的具体评价指标。并按层次分析法(AHP)的特点确定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因子层四个层次,其中,目标层有1项;准则层有6项;指标层有28项;指标因子层有9项,最后建立矿山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这将为矿采选业清洁生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和导向,从而有助于矿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29.
浅谈磷化工行业的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我国化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随着化工的发展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状况也日趋严重。因此,防治化工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是我国化工健康发展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和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化工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的循环利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30.
从传统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方法入手,介绍了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特征,分析了分散式处理系统存在着脱氮除、技术性能及环境友好方面的不完善之处。提出了加强脱氮除研究,实现生态化、节能化、景观化、省地化是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