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8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1393篇
安全科学   122篇
废物处理   88篇
环保管理   139篇
综合类   2754篇
基础理论   434篇
污染及防治   616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本文研究铜绿微囊藻生长与铁氧化物吸附解吸的相互作用机制,旨在为富营养化池塘、水库调控和治理提供理论指导。采用化学方法合成铁氧化物并对其进行表征,研究铁氧化物对的吸附特性和铜绿微囊藻生长与铁氧化物吸附解吸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铁氧化物的物相组成与自然界土壤和底泥中铁氧化物存在形态相似;铁氧化物对的吸附属于专性吸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Langmuir方程。在含铁氧化物的BG11培养基中培养铜绿微囊藻,铁氧化物对的吸附导致培养液中总(TP)和水溶性(SWP)浓度降低,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铜绿微囊藻在含吸附的铁氧化物而无的BG11培养基(4.02 < pH < 10.05)中能够正常生长,藻生长导致溶液pH升高是诱导铁氧化物解吸的主要因素,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可以抑制三价铁向二价铁的转化。针对铜绿微囊藻诱导铁氧化物释放并被其吸收的机制,要控制富营养化水体蓝藻爆发,除控制外源输入外,应该抑制底泥中铁释放,或通过藻细胞的收集和移除来降低底泥中铁氧化物的负荷。  相似文献   
992.
通过正交实验、单因素温度影响实验,利用SMT分级提取法研究了高温热水解后高含固污泥中的形态转化.结果表明,120℃~160℃的高温热水解可以将高含固污泥中14.80%以上的有机转化为无机,影响因素对无机/总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热水解温度 > 热水解时间 > 氧化剂含量 > pH值,随着温度的升高,高含固污泥中无机/总也从79.13%增加至95.87%;当热水解温度为160℃、时间为40min时,高含固污泥中无机含量由原泥的18.30mg/g增至20.49mg/g,无机/总由80.83%增至96.97%.结果为实现污泥中的回收利用奠定基础,同时为“高温热水解+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的优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3.
为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源,以常见农林废弃物柠条为原料,在650℃、3h条件下,采用限氧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通过直接修饰法用Al改性柠条生物炭,进行批量吸附P实验.利用4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模型、Temkim、D-R模型)和4种吸附动力学模型(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Elovich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以及pH值、添加量影响试验,探讨Al改性生物炭对P的吸附特性.同时,使用FTIR红外、元素分析、SEM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等技术表征了生物炭的理化性质,揭示了Al改性生物炭对P的吸附机理,并对比了多种改性生物炭对P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柠条生物炭(NB)对P的吸附量很低,Al改性柠条生物炭(Al-NB)最佳改性比例为0.2:1,对P的吸附量是NB的8.35倍.Langmuir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Al-NB对P的等温吸附过程;Al-NB对P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其吸附通过边界扩散完成的单层吸附.Al-NB对P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9.97mg/g,平衡时间为24h.随着添加量的增大,Al-NB对P的吸附量不断减小,去除率逐渐增加,2.5g/L为最佳添加量;最适pH为4~10,当pH=7时,达到最大;吸附P后,溶液的pH值向中性范围倾靠,有一定缓冲作用.吸附机理包括:静电吸附作用,配体交换(羟基),P与阴离子(NO3-)交换,颗粒内表面络合作用等.以期为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为了高效实现猪场养殖废水生物脱氮除,报道了一种新型生物处理工艺,即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好氧/缺氧/好氧。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有效地去除猪场养殖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和总,出水满足GB 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UASB段对COD去除率为80%左右,而对氨氮和总的去除无贡献。第1段好氧段去除总的效率为88.2%。缺氧区NO_2~--N和NO_3~--N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6.6%和97.3%。将30%原水直接加入缺氧段可解决缺氧段进水碳源不足的问题,达到了良好的生物脱氮效果。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表明,Betaproteobacteria是反应体系中组分最多的功能微生物,其最大比例约占63%。  相似文献   
995.
以凹凸棒土、稻壳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凹凸棒土与凹凸棒土、稻壳炭与稻壳炭、凹凸棒土与稻壳炭3种不同的填料组合进行对氮的吸附试验,对比不同组合对氮的吸附效率,研究其各自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凹凸棒土对的吸附效率比较高,且去除率随浓度的提高逐渐增加,稻壳炭对氮的吸附效果比较好,且去除率随浓度的提高逐渐减弱,凹凸棒土与稻壳炭的组合虽然与单一吸附剂相比,N、P去除率略有下降,但是氮同步去除率提高。在动态吸附实验中,稻壳碳凹凸棒土组合填料在低中高3种浓度下对氨氮的去除效果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稳步上升,对酸根的去除效果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且在4 h后达到吸附平衡。  相似文献   
996.
对长江口的柱状沉积物进行了总测定,并运用SEDEX方法分析了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5种形态的含量和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柱状样沉积物不同站位各种形态的垂直分布各不相同,由表至底呈现多种分布状态,与沉积环境、沉积后的成岩作用有关。长江口柱状样沉积物有机的降解速率常数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有机的降解主要发生在沉积物表层和次表层。2个柱状样沉积物中氮比远低于16:1,说明长江口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的主要来自陆源。对柱状样的年代分析表明,总含量随年代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性,长江口总含量的髙值与长江较大输沙量的年份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7.
采用小试生物滤池,分别考察了铁和锰离子原位过滤氧化产物吸附去除水中微量酸根的特性,并结合SEM/EDS/BET/Zeta电位等分析手段解析了二者对酸根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铁或锰离子在滤层内氧化的同时,其氧化产物均对酸根具有吸附作用;进水铁或锰的去除量与酸根的吸附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其吸附关系分别为106.28μg·mg-1和77.98μg·mg-1.SEM/EDS/BET的分析结果表明,富铁氧化物和富锰氧化物的比表面积分别为96 m2·g-1和67 m2·g-1,前者主要以小颗粒形态在滤层空隙间积累,而后者则以层状或片状形式披覆于滤料表面;反冲洗过程不影响锰氧化过程对酸根的吸附,而对铁氧化除过程具有促进作用.Zeta等电点和阴离子竞争吸附结果表明,富铁和富锰氧化物吸附酸根后,Zeta等电点p H均降低,二者对酸根的吸附过程以内层配合吸附作用为主,且氯离子、硫酸根、硝酸根离子对酸根的竞争吸附作用影响较弱,属于特异性吸附.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解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SNEDPR)系统处理低C/N(<3)污水的脱氮除特性,采用厌氧/低氧(溶解氧0.5~1.0mg/L)运行的SBR反应器,以低碳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C/N对SNEDPR启动、脱氮除性能优化与菌群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C/N由4.3提高至5.15时,系统脱氮除性能均逐渐增强,系统总氮(TN)和PO43--P去除率最高达89.3%和90.6%;降低进水C/N <3后,系统脱氮、除性能均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但低C/N对PAOs(聚菌)除性能的影响高于其对反硝化聚糖菌(DGAOs)内源反硝化脱氮性能的影响,表现为TN和PO43--P去除率分别先降低至21.4%和3.4%后逐渐升高至92.9%和94.1%.系统稳定运行阶段,单位COD平均释量和SNED率达437.1mgP/gCOD和89.1%,出水NH4+-N、NOx--N和PO43--P浓度平均为0,4.4,0.2mg/L.经136d的运行,系统内PAOs,GAOs,AOB(氨氧化菌)和NOB(亚硝酸盐氧化菌)分别占全菌的(16±3)%,(8±3)%,(7±3)%和(3±1)%,其保证了系统除、硝化和反硝化脱氮性能.此外,系统好氧段存在同步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是实现低C/N(<3)污水高效脱氮除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9.
1000.
颗粒污泥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生物处理技术,具有结构密实、沉降性好、生物相丰富且活性高等优点。为了了解好氧颗粒污泥除机理,以黄水为碳源的同步脱氮除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颗粒污泥的物理特性、除特性,重点研究颗粒污泥中的形态及含量,同时研究不同方法对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提取效果及其对去除的影响,揭示该颗粒污泥的除机理,为城市污水利用同步脱氮除颗粒污泥实现高效低耗除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