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1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658篇
安全科学   77篇
废物处理   43篇
环保管理   63篇
综合类   1097篇
基础理论   386篇
污染及防治   131篇
评价与监测   95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L-半胱氨酸改性甲壳素处理含铅、镉工业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L-半胱氨酸改性甲壳素作为吸附剂对Pb^2 、Cd^2 的动态吸附性能,同时考察了流速、溶液中离子的含量、吸附剂的相对用量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以及洗脱液的种类和酸度、洗脱速度、洗脱液体积等因素对解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该吸附剂填装的吸附柱对含Pb^2 、Cd^2 工业废水直接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达到了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2.
叶面硒肥与海泡石钝化对水稻镉硒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叶面喷施硒肥以及配合海泡石钝化处理对水稻和硒累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叶面硒肥能够降低早稻和晚稻地上部的含量,早稻和晚稻水稻糙米、颖壳和秸秆中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3.0%~23.5%、4.00%~36.5%和4.50%~18.5%左右;单独撒施海泡石能够显著降低水稻地上部含量,早稻和晚稻糙米、颖壳和秸秆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65.0%~76.0%、61.0%~62.5%和59.0%~73.0%左右;而与单施海泡石处理相比,叶面硒肥配合海泡石处理能够进一步降低早稻水稻各部位的含量,水稻糙米、颖壳和秸秆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74.0%~83.6%、67.0%~77.0%和74.5%~80.0%左右,且糙米中含量能够降到低于稻谷的安全限量0.2 mg/kg以下。此外,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喷施叶面硒肥,在降低含量的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早稻和晚稻地上部各部分中硒的含量,早稻和晚稻糙米中硒含量分别为对照处理的6.70~6.90倍和5.10~5.50倍。因此,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叶面硒肥配合海泡石钝化处理能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水稻污染阻控和稻米富硒技术。  相似文献   
173.
稻米Cd超标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探索降低Cd向地上部转运并缓解水稻Cd胁迫的新方法,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通过在水稻幼苗叶面喷施2,3-二巯基丁二酸(DMSA)评估利用该重金属螯合剂降低Cd向水稻地上部转运并缓解Cd胁迫的可行性.以我国南方水稻主栽品种之一中早35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DMSA对Cd在水稻幼苗体内吸收转运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对水稻幼苗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对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DMSA 0.2、 0.4和1.0 mmol·L~(-1) 4次后,水稻幼苗地上部Cd含量随着DMSA喷施浓度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 3种处理浓度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22.1%、 39.7%和43.5%,但是对水稻幼苗根部Cd含量无显著影响;对地上部及根中K、Ca、Mg、Fe、Zn和Mn这6种矿质元素含量无显著影响;喷施4次DMSA后显著降低了幼苗地上部MDA和GSH含量,同时使CAT和SOD活性显著增加,有效缓解了Cd对水稻幼苗造成的胁迫效应.DMSA能抑制Cd从水稻根部向地上部转运,同时不影响对人体必需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具备成为水稻降Cd叶面调理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4.
Accumulation of copper (Cu) and cadmium (Cd) in six rice cultivars (94D-22, 94D-54, 94D-64, Gui630, YY-1 and KY1360) was evaluated through exposure to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100 mg/kg Cu, 1.0 mg/kg Cd, and 100 mg/kg Cu + 1.0 mg/kg Cd) in a greenhouse. The dry weight of shoot and root, concentrations of Cu and Cd in plant tissues and the Cu, Cd, P, Fe concentrations in the root surface iron plaques were analyzed eight weeks later after treat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lant biomass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rice genotypes, not Cu and Cd content in soil. Separated treatment with Cu/Cd increased each metal level in shoot, root and iron plaques. Soil Cu enhanced Cd accumulation in tissues. In contrast, Cu concentrations in shoot and root was unaffected by soil Cd. Compared to single metal contamination, combined treatment increased Cd content by 110.6%, 77.0% and 45.2% in shoot, and by 112.7%, 51.2% and 18.4% in root for Gui630, YY-1 and KY1360,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 level of Cu or Cd in root surface iron plaques was not affected by their soil content. Cu promoted Fe accumulation in iron plaques, while Cd has no effect on P and Fe accumulation in it. The translocation of Cu and Cd from iron plaques to root and shoot was also discussed. These results might be beneficial in selecting cultivars with low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and designing strategies for soil bio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175.
在离体条件下,研究了外生菌根真菌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chrysenteron)菌丝对 Cu(Ⅱ)和 Cd(Ⅱ)生物吸附的影响因子,考察了X. chrysenteron菌丝对 Cu(Ⅱ)和 Cd(Ⅱ)的吸附能力、去除率和平衡吸附量在不同初始质量浓度和不同温度下所受影响,并采用Freundlich和Langmuir线性化吸附等温线模型拟合X. chrysenteron菌丝的生物吸附热力学特性. 结果表明:当菌丝的质量浓度为10g/L, 30 ℃时,X. chrysenteron非活性菌丝对 Cu(Ⅱ)和 Cd(Ⅱ)的最佳吸附量分别为47.11和11.72mg/g(以菌丝干质量计);X. chrysenteron非活性菌丝对 Cu(Ⅱ)和 Cd(Ⅱ)的吸附能力、去除率、平衡吸附量均优于活性菌丝;X. chrysenteron菌丝对 Cu(Ⅱ)和 Cd(Ⅱ)的吸附能力随其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去除率随其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分别呈指数下降和线性下降;30 ℃时X. chrysenteron菌丝对 Cu(Ⅱ)和 Cd(Ⅱ)的吸附能力、去除率、平衡吸附量均比 25 ℃时大.  相似文献   
176.
Humic acid is an important pool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Generally,the presence of refractory humic matter in aquatic systems would decreas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Cd and hence control the bioaccumulation of Cd in benthic animals.In the present work,we applied a suspending system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articulate and dissolved fractions of humic acid as Cd sources for the bivalve Meretrix meretrix an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of bio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d adsorbed on di...  相似文献   
177.
采用室内浸提、扫描电镜附加能谱分析、差数离心和凝胶层析等手段,研究了、铅在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叶片中的分布.结果表明,龙须眼子菜对、铅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对溶液中、铅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84%、91%.当、铅处理液浓度分别为6.67,83.00μmol/L时,龙须眼子菜对、铅的生物积累量分别为496,10800mg/kg,其中可溶态、铅的浓度分别为55.0,14.1mg/kg,说明龙须眼子菜叶片中的、铅大部分都是以结合态存在的.铅在龙须眼子菜叶细胞上的分布重量百分比及原子百分比均高于.15%的和25%的铅分布在龙须眼子菜的细胞壁中;56%的和25%的铅分布在液泡和胞基质中.龙须眼子菜叶片中除了有小分子蛋白与结合外,还有其他小分子有机物也能与结合,而铅则主要与小分子蛋白结合.  相似文献   
178.
镉诱导长江华溪蟹肝胰腺细胞凋亡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静  闫博  刘娜  王茜  王兰 《环境科学学报》2010,30(11):2277-2284
应用显微与亚显微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Cd2+(0、7.25、14.50、29.00、58.00和116.00mg·L-1)处理不同时间(24、48、72和96h)对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肝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29.00mg·L-1Cd2+处理48h,光镜下肝胰腺细胞凋亡主要表现为染色质不规则凝聚、固缩和边集;58.00mg·L-1Cd2+处理72h,细胞核碎裂,形成凋亡小体;116mg·L-1Cd2+处理96h,出现坏死细胞;电镜下48h和72h处理组肝胰腺细胞呈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与光镜检测结果一致,具体表现为核边集、核膜折叠、核裂解形成凋亡小体.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中48和72h处理组出现凋亡细胞所特有的DNA梯状条带,58.00mg·L-1Cd2+处理72h后条带尤为清晰.随着Cd2+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肝胰腺中凋亡细胞所占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凋亡指数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能够诱导长江华溪蟹肝胰腺出现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检测及凋亡指数的变化能够灵敏地反映出对水生动物的胁迫程度及毒性大小,可作为水生态环境污染的生物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9.
采用长寿命石墨管,应用塞曼效应扣除背景,在测定铜金属中无任何基体改进剂及测定铅、金属中加入2.5%的NH4H2PO4作为基体改进剂,提出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连续测定西丽水库支流中铜、铅、金属的舍量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0.
利用管式回转炉和控温立式炉联用装置模拟炼铁高炉,对Pb、Cd在共处置过程中低温段的吸附/冷凝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吸附/冷凝动力学模型,分析共处置过程中Pb、Cd在非热力学平衡状态下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高炉共处置固体废物低温段对Pb、Cd的吸附/冷凝作用以冷凝为主.进入控温立式炉的重金属去向分三部分:①冷凝在管壁上,这部分的Pb、Cd分别占Pb、Cd入炉总量的42%~49%、45%~50%;②吸附在炉料上,其中Pb、Cd分别占各自入炉总量的23%~26%、23%~25%;③随烟气释放到空气中,这部分Pb、Cd分别占各自入炉总量的25%~35%、25%~32%.Pb、Cd在炼铁炉料上的吸附/冷凝量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升高,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炼铁炉料对Pb、Cd的吸附/冷凝动力学可采用双常数速率方程拟合,研究得到Pb、Cd的吸附/冷凝表观活化能分别为6.813、5.839 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